大昌鎮

大昌鎮

大昌鎮位於重慶市東部渝陝鄂三省市交匯處,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幅員面積188.8平方公里。現有總人口46979人,轄3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是小三峽黃金旅遊區和巫山北部旅遊觀光走廊的中心,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三期移民重鎮。每年財政收入近300萬元,財稅返還可支配財力近10萬元。特別是移民搬遷後,非公經濟和二、三產業出現短期“缺氧”,因此,後期產業扶持迫在眉睫。

基本信息

概況

大昌鎮大昌鎮傍晚
大昌鎮坐落在長江支流大寧河的北岸,是實施整體搬遷的一個移民城鎮,嚴格地講大昌鎮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築群,它是大昌鎮的主體,樓盤高不超過五層;二是完完全全遷移上來的大昌古城,它是典型的袖珍古城。

搬遷時一磚、一木、一瓦都是編了號的,就連長在原南門城牆上那棵高大的黃果樹也是搬遷來的。大昌鎮是重慶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最為久遠的古鎮,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的文物都有發掘。在古代巴國時期,食鹽價值巨大,大昌正處於鹽道上,這裡自然興旺發達起來。新鎮建築保留了明代的風格,古城本身就是明代建築,磚木石結構,建築樣式獨特,雖無廊腰幔回,但有檐牙高啄,勾心鬥角,無論檐、門、窗都顯得古色古香。

農業經濟

大昌鎮有耕地2050.4公頃。農業總產值3680.87萬元,自2000年以來,年遞增10.6%;糧食總產量16708噸,人均372.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612.6元。2004年生豬存欄28100頭,出欄22500頭;山羊存欄1800隻,出欄1300隻;家禽出欄14萬隻。畜牧業總產值4500萬元,其中集體企業占317萬元。實現利潤364萬元,實現稅金171萬元。

支柱產業

大昌鎮重修古鎮
蠶桑:以白果片區為主新培植蠶桑基地500畝,實現蠶農增收40萬元;

養殖: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和草食牲畜餵養,在生態富民工程方面走出新路子。以民寨村為載體,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打造仔豬繁殖基地,年產仔豬800頭,實現生豬養殖2.7萬頭;

麻竹:以洋溪、官莊兩村為核心,建設了麻竹示範基地,帶動周邊麻竹產業發展,打造麻竹生產基地。在光明村投資270萬元建麻竹加工廠,保障產銷一條龍,實現麻竹產業的持續發展;

烤菸:種植烤菸1800畝,產煙60萬斤,菸農收入250萬元。

旅遊資源

大昌鎮大昌鎮
1700歲的大昌鎮,是三峽地區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城走進大昌古鎮,會看到貨攤都一字排開擺在極具特色的雙屋檐下,不必擔心被雨淋濕,很像是江南古鎮西塘有名的廊棚。民居中用於防火的封火牆,一派江南風格。不過,要知道這裡可是地勢險惡的三峽腹地,遙想古人,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建造出這個小鎮,簡直是個奇蹟。以古城復建為核心,以環湖開發為亮點,輻射周邊石柱溝紅岩河等旅遊名勝,形成旅遊金三角,

“坡屋面、小青瓦、雙層屋檐、風火牆”是大昌古鎮獨有的建築風格。在移民搬遷過程中,本著“尊重歷史、著眼未

大昌鎮三峽蓄水前的“大昌古鎮”

來、統一規劃”的原則,還原明、清古城風貌,凸現“青磚黛瓦風火牆,‘宮’字‘井’字木門窗”;啟動新城“燈化、亮化、綠化”工程,讓一座具有千年古城風貌的新大昌鎮靜臥在綠湖之濱,成為小三峽景區的一道亮點。

三峽工程蓄水完成,大昌鎮水域成為擁有靜態水面15平方公里的庫區最大淡水湖泊,得天獨厚的水資源,開發價值和開發潛力巨大。突出大昌古鎮的千年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水上遊樂和“世外桃源”景觀,集休閒度假、水上垂釣、競技娛樂為一體。提升“千年古鎮、旅遊名鎮、移民大鎮、庫區重鎮”在中國國的知名度。同時旅遊業的發展,能解決近5000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有序就業,增加財政收入1000萬元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900元。

“一湖一城”的全新包裝,使大昌成為大三峽、小三峽、小小三峽等旅遊景點的有機延伸,也是巫山、巫溪至神龍架環形旅遊熱線途中的瀏覽中心。

大昌鎮大昌湖

大昌鎮的外面就是大昌湖,以前是可以稱之為“河”的,隨著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巫山境內的大寧河就全成大寧湖了。

隨著三峽工程175米水位蓄水結束,原三峽庫區千年古鎮--巫山縣大昌鎮舊址沉入水底,一個面積近12平方公里的湖面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淡水湖,成為三峽旅遊的一道新景觀。大昌湖上至福田鎮的水口村,下至手扒岩大橋,分為東西兩湖,面積11.8平方公里。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水位後,大昌湖面積將達到近17平方公里,水深20多米,為三峽庫區第一大淡水湖。湖周青山環抱,湖面碧波蕩漾,是小三峽旅遊的一道新景觀。

動植物資源

大昌鎮60年代的大昌鎮
大昌鎮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全鎮森林覆蓋率31.5%。植物種類繁多,森林植被呈垂直分布。共有森林植物190科796屬1965種以上,散存著一定數量的珍稀植物,如:中華紋母銀杏等。大昌鎮的立體地域、立體氣候孕育著十分豐富的動物資源,如羌活魚獼猴鴛鴦等。

大昌鎮整體地形呈東南西北緩坡狀分布,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130米,岩層走向與構造線方向一致。鎮內的主要河流有大寧河、洋溪河馬渡河。大寧河自巫溪縣流經大興、龍早等11個村;洋溪河小流域位於巫山縣西北部,流經槐花、明陽等5個村;

馬渡河小流域流經馬渡等3個村。水質好,無污染。大昌鎮地處亞熱帶濕潤區,具有亞熱帶季風性暖濕氣候特徵。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年平均溫度18.1℃;年均日照時間1542.2H;無霜期200到305天。

發展現狀

大昌鎮大昌“新”鎮 南區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蓄水,大昌鎮的海拔為141米。2009年,三峽庫區的水位上升至175米。三峽蓄水至一百七十五米水位後,古城大昌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繁華城鎮與萬畝良田沉入水底,古鎮周圍上至水口、下至手扒岩大橋、北至洋溪村的地方最終會形成一個接近十二平方公里的寬闊湖面,成為整個三峽庫區最大湖泊——大昌湖。

大昌鎮是幸運的。在2004年初,一項2500餘萬元的“克隆”工程啟動。巫山縣文化局副局長葛列軍介紹,完成了圖紙測繪工作,古民居的每一磚、瓦、梁、窗台都被標上了編號,古建築專家們將把它們逐一拆卸下來,再原樣運到五公里以外的西包嶺新址復建。

大昌鎮大昌“新”鎮 北區
但復建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克隆”,古鎮民居只遷30處,寺廟2處,城門3處。新鎮街道的長短將適當縮短。部分建築排列方式也會與舊城不同。一些年代久遠而無法完整遷移的部件則採用仿古材料替代。其間還包括對原材料做防白蟻和防鏽處理。有關專家說,就像外科手術能幫助人類消除疾病,同時也會傷及元氣一樣,搬遷古建築不可避免地使文物價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不過,“力求做到大昌古城的整體風貌不致改變。”為此,古城搬遷後,還將根據移民的願望入住部分居民,以延續當地的民風、民俗。

2007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搬遷復建後的大昌古鎮融入小三峽旅遊,作為景點進行開發經營。始建於晉初的重慶市巫山縣大昌古鎮,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此前是三峽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

大昌鎮特產

以刺繡著名。大昌鎮晉太康初年於此置建昌縣,北周時改為大昌縣。清康熙九年併入巫山縣,1912年後建鎮,位於縣城北60公里,大寧河北岸。有公路,寧河通機動船。鎮區面積15平方公里。集鎮建成區面積0.5平方公里,轄1個居民委員會,7個村民委員會,城鎮人口1564人,農業人員9347人。大昌古城為清代建築,翹角飛檐,古風濃郁;新建街道長1公里。鎮內有水泥、糧油、紡織、印刷廠等。建有2X160千瓦水電站1座,年發電量121.6萬度。特產“大昌雪糕”香甜酥脆,老少皆宜,為旅遊佳晶。傳統手工刺繡獨具特色,享譽川陝鄂邊境。

相關詞條


湖北風景區

湖北正處於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約占全省總面積55.5%,丘陵和崗地占24.5%,平原湖區占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