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清真寺

嘉興清真寺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在浙江省嘉興市城內通濟橋南。原名真教寺,俗稱回回堂。明萬曆三十年(1602)由穆斯林人士馬仲律等集資興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十九年(1774)由沙大成、郭載汾等先後兩次捐資主持重修,改稱禮拜寺。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全寺建築由門樓、大殿、講堂、水房、清泉亭、古碑和清真女寺等組成。

嘉興清真寺

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清真寺。在浙江省嘉興市城內通濟橋南。原名真教寺,俗稱回回堂。明萬曆三十年(1602)由穆斯林人士馬仲律等集資興建。清乾隆十一年(1746)、三十九年(1774)由沙大成、郭載汾等先後兩次捐資主持重修,改稱禮拜寺。面積為3000多平方米,全寺建築由門樓、大殿、講堂、水房、清泉亭、古碑和清真女寺等組成。其建築布局勻稱,結構嚴謹,頗有明代江南庭院建築風格。寺門向東,門樓兩層,上下各3間,下層中間為通道。大門對面立磚雕照壁,上刻有“天方咫尺”4字。進大門穿二道門,過天井為講經堂,講堂內有阿拉伯文書法中堂、對聯。講堂北小院內有一小樓,上層為阿訇靜修、教經之用,下層為殯葬設施處所。禮拜大殿與講堂相連,東西徑長12米,南北3楹寬度11.3米,殿內有4根楠木大柱,故又稱“楠木大殿”。梁架上6處雕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文,字型蒼勁有力,前梁雕刻花卉圖案,大殿屋脊有5塊見方的阿拉伯文磚刻,刻文呈圓形。禮拜大殿前庭院內南側,有一座攢尖鼎和清泉亭,亭內有古井、古碑。寺內有明萬曆三十年(1602)嘉興府同知馬化龍撰文的《嘉興府建真教寺碑記》石碑一座,正面碑文記載了該寺建築年代,背面的碑文為清乾隆《重修嘉興府禮拜寺碑記》。寺內還有當代書法家王個簃、王遽常、程十髮、費新我等書寫的“清真寺”、“真哉為清”、“認主獨一”、“清真為本”等匾額及條幅多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3年和1981年兩次修茸,保持了全寺建築的原格局,現被列為嘉興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真寺格局

嘉興清真寺分為兩院,北側的照壁屏對著二層的門樓,門楣草書“真教維清”,寺門前立著一對圓形石圭。門樓甬道內,庭院磚石鋪地,花壇數台,顯得有些逼仄。拱形的月門將南北兩院分隔開來,北院有講經堂,南院有禮拜殿,堂與殿相通,禮拜殿右前建有一碑亭名“清泉亭”。
講經堂內懸有巨匾三幅,中間一塊書寫“普慈特慈”,兩邊則寫“清真為本”和“真哉唯清”,筆法蒼勁有力。兩旁立柱的楹聯是“天經如皓日豈獨照我”,“聖道如大路不禁人行”,寓有真主的恩慈普施萬類萬物,萬類萬物殊途同歸的涵義。經堂內擺設著紅木的案椅,想見當年講習之風盛極一時。
禮拜殿三楹三進,四根楠木大立柱支撐穹頂,故稱為“楠木大殿”。屋樑雕刻有古蘭經文,圖案藻飾,中懸“認主獨一”巨匾,顯得古樸而莊重。
殿外的“清泉亭”,斗拱重檐,五坡下水。內有古井一眼,雕石井欄,嘉禾甘泉,早先應是供寺內飲水和淨沐之用。井的南面立石碑一竭,兩面刻碑文,分別刻於明代和清代,俗稱“一石兩朝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