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日的含義
結婚的正日稱“喜日”,這一日是婚娶雙方的良辰吉日。
男家接到花轎,舉行過有關轎俗儀式後,繼續按淮安民間的有關風俗一一進行。
迎大賓:在接轎的同時,迎大賓,接待大賓,這是男方婚儀中的大事。不管女方送嫁親戚多少,不管男方賀喜親友多少、年齡多大、輩分多高、地位多顯,大賓始終受到特殊恭敬。
首先要請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和男方的舅父、姑父、姨父等輩分高的至親在村外恭候。當大賓到時,先有兩位迎賓者上前迎接,行揖禮或握手禮,然後從大賓的下首掀開轎簾或接過馬韁繩,將大賓迎入事先準備好的客房,以茶、煙招待。開席時,特設大賓席。大賓席為七人座,大賓獨坐首席,其餘六人奉陪。先由侍者以新面盆、新毛巾新肥皂供大賓洗手臉,並敬上煙、茶。後端上八盤糕點、上八盤冷菜開始喝酒,再上八大碗熱菜,等上到第四碗時,碗上加紅紙封,由大賓“揭紅”給賞錢,侍者遞熱毛巾討賞。席上自始至終由大賓主宰,開席、敬酒、吃菜等等,一切從大賓開始,大賓飲,大家飲;大賓食,大家食;大賓停,大家停。飯後,大賓在眾陪客的陪同下,來到新娘面前,向新娘囑咐一番(主要是要孝敬公婆、尊重丈夫等語),然後再向男方父母道別。
迎花轎:新娘轎至村頭,一支隊伍迎大賓,一支隊伍迎花轎。花轎在鞭炮、鼓樂聲中迎至男家大門,此時說喜話者迎上前去說喜話。喜話有:
喜轎高升到大門,五色彩棚接新人。
艷陽照耀興隆地,代代兒孫跳龍門。
揭轎簾:花轎落於紅氈或染紅的蘆席上,有全福奶奶揭開轎簾遞給新娘一隻花瓶,讓新娘抱懷裡。抱瓶取招財進寶,平平安安之意。
蹈婿鞋:新娘下轎時,必須套上新郎的鞋子,夫婦同鞋,鞋與偕同音,取“同偕”之意,是夫妻同偕到老的祈求。
撒谷豆或撒糖果:撒谷豆這是古代的婚俗之一,也是一種迎娶禮儀。從宋以後,撒谷豆之俗逐漸演變為撒紅棗、栗子、花生、瓜子等,謂之“撒喜果”,撒豆時邊撒邊說喜話。如:春撒桃杏花,夏撒百合花,秋撒黃菊花,冬撒臘梅花。公公要撒海棠花,夫妻要撒夜合花。諸君莫笑話,句句都帶花。
傳袋:新娘在攙轎姑娘的攙扶下,頭頂紅蓋頭,走下花轎,舊俗認為新娘的腳不能沾地,否則不吉利,因此就產生了傳袋的婚娶禮儀。婚嫁人家,以袋鋪地,新娘踏在袋上進婆家門,其做法是用二、三隻口袋,隨著新娘的腳步次第前傳。因袋與代同音,“傳袋”即“傳宗接代”。這一習俗是由唐代婚娶鋪氈席、褥等習俗演變而來。
跨火盆、騎鞍:傳袋儀式以後新娘在攙轎姑娘攙扶下,準備進入院門或堂屋時,必須先跨越預先設在門外的火盆和驢(或馬)鞍,或者騎一下驢(馬)鞍。俗稱火能驅邪,跨或騎鞍,取吉祥平安之意。此儀也有說喜話的習俗,如:新人進門,五路財神,八方瑞氣,十分喜人,新娘跨火盆,大人養小人。新娘跨板凳,貴子早早生。新娘跨馬鞍,合家保平安。新娘跨進門,帶來聚寶盆。
拜堂:亦稱“拜天地、拜花堂“。即新郎、新娘參拜天地、父母及夫妻對拜。這一禮俗是婚禮中的主要儀式,唐時已行此俗。舊時,拜堂一般於辰、巳、午三個時辰舉行。因為過早人們還未起床午後又不吉利,要忌諱。宋代還有次日行拜堂禮的。拜堂時,一般在堂前設供案,置香燭,陳列祖先牌位或遺像。案上還擺柳條笆斗,內裝五穀雜糧、數皮、花生、栗子、紅棗,斗里擂一桿秤,上裹黑絲包頭。各種物品上均貼紅紙剪的雙喜字,拜堂之先,燃燭、焚香、鳴爆竹、奏樂。新郎、新娘和贊禮者身披紅綢。樂止,贊禮者(或稱禮生)誦唱:“香菸縹緲,燈燭輝煌,新郎新娘,齊登華堂。”新人就位跪拜,贊禮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人洞房”。拜後新郎、新娘挽著綰有同心結的彩帶即牽巾,相向而行,以示一對新人自此後結為一體,同心相愛,白頭偕老。
坐富貴:拜堂後新人進入洞房,在全福奶奶的安排下,坐於床上,名日:“坐富貴”。我國宋代已有此俗。舊時,新郎先於中堂升一高座,媒人或親戚互斟酒致賀後方歸房“坐富貴”, 此俗歷代傳承。清朝時,民間新人入洞房後,由伴娘扶引男東女西,盤膝坐於床頭,任人調笑,不言不動,約半小時,取婚後大富大貴之意。也有的新娘入洞房後,由全福奶奶給新娘開臉。開臉後將新娘的耳環、耳??食滿倉。開臉要唱開臉歌,歌曰:手裡拿著紅棉線,喜為新娘來開臉。一把栗子配成對,兩把果子添榮光。三把棗子早生子,四把花生落鳳凰。左扯三下得狀元,右扯三下福滿堂。
合卺:亦稱“交杯酒”、“飲同心酒”、“合”,這是自古相傳的婚禮習俗,我國周代已有此俗。半瓠稱“??”,一個瓠分例割為兩個瓢,新婚夫婦進洞房後,新郎新娘各執一瓢,以酒漱口或少飲,稱作“合??”,寓意新人婚後生活中合體相親。自北宋以後演變為飲交杯酒,明清兩朝仍承襲此俗。
翻鋪:在夫妻合??後,男方要央請鄰居中父母兄弟俱全、生肖屬龍或屬蛇的男童兩名,在新床上打滾,媒人或福奶奶在旁口誦吉言:“翻過來,生秀才,翻過去,生進士”,祝福早生貴子。
吃子孫餃子長壽麵:新婚夫婦合??後,必須要吃一種吉祥食物,一般吃餃子和麵條。餃子與交子音同,祈祝新婚夫婦富貴長壽。但餃子和麵條要求煮得不太熟,吃時,事先安排好人在屋外間:“生不生”?新娘回答:“生!”以討吉兆。
開喜席:在新人坐富貴的同時,男家開喜席宴請賀喜賓客。舊時對宴席的設定和席上坐位非常講究。不管在家中或於酒樓,主人必須候於門外,恭請賓客入席。對於長輩或貴賓,則引入主席,在桌席的位置上,面門坐的左位為上席首位,右側為上席二位,與上席相對的為三席、四席,在首席左側的為五席。在二席右側的為六席,在三席左側的為七席,在四席右側的為主人席即陪客席。如圓桌,則對門者為首席,首席對面為主人席。婚日中午酒席為正席,規格一般為八碟八碗,菜上齊後,新郎新娘在支事者的陪同下,逐桌一一敬酒,名謂“照菜”。一般每人敬酒兩杯,稱雙杯,取成雙成對之意。也有鬧酒者、賓客出繞口令、謎語、詠詩、唱歌等難度大的考題,要新郎新娘說、猜、誦、唱,若新人不做,則賓客便不飲酒,如做錯,則哄堂大笑,此為婚禮的高潮。民間認為婚日不鬧不吉利,“熱鬧熱鬧,越鬧越熱。”
正席後親友們大部返回,只有至親,晚間仍然有席。晚間筵席俗稱“敬新酒”。酒席設在洞房外的房間裡。桌上首先放兩隻並列酒杯,兩隻酒杯之間放兩根紅線,謂“搭紅線”,意千里姻緣一線牽。席始,首先請新娘出洞房,有贊者說喜話,新娘如害羞不出,仍以喜話相邀,直至出房為止。
有的請新人上席坐,先飲交杯酒,然後全桌向新人敬酒,唱喜歌。在敬酒的同時,勸新人吃菜,也唱喜歌,直至酒席結束。
送房:上述婚禮儀式結束後,將新郎、新娘送入洞房,送房時有禮讚或民間藝人放鞭炮贊新房,讚詞有固定的,也有即興創作的。有四句、六句、八句不等。
撒帳:新婚夫婦洞房交拜後,就床對坐,眾人以同心錢和五彩果擲向新人身,以表歡慶祝願,同時亦有驅邪避煞之意。有的於夫妻人洞房前,選一名吉祥的長輩(子孫滿堂、兒女雙全者),手執盛有大棗栗子的食盤,一面抓著撒向寢帳,一面唱《撒帳歌》:“一把栗子一把棗,小的跟著大的跑。”撒棗栗。其意:祝願早生貴子,子孫滿堂。
鬧新房:俗稱“鬧房”,是在洞房花燭夜鬧新婚夫婦的活動。由於習慣以新娘為逗趣對象,所以又稱:“鬧新娘”。舊時,淮安民間認為,新婚“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以此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又為新郎新娘祛邪避凶,達到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的意願。同時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說法,婚日三天,賓客、親友、鄰里不分輩分高低、男婦老幼,皆可“鬧”房。
“鬧房”有“文”、“武”兩種,文者出謎語,說粗俗話讓新娘難堪而取樂,武者,口出穢語,動手動腳,遂成惡俗。有的因無禮行為,使新娘無法忍受,釀成慘禍。還有的不僅鬧新娘、新郎,還有鬧老公公和大伯者,用鍋底灰塗臉、套馬桶蓋的皆有。有的不受此俗所侮者,預先躲開,隨著時代的進步,鬧房之俗已向文明方向發展。
撒床:即由全福人用染紅的白果、栗子、棗子、花生向新娘床上撒,寓意吉祥如意,早生貴子,邊撒邊唱喜歌。
摸馬捅:鬧房後,讓童男子將新娘家陪嫁的馬桶即子孫桶中的雞(鴨)蛋、糕果等摸出時贊禮或喜娘說喜話:“子孫桶,滴溜圓,代代子孫做狀元”;“子孫桶,使勁掏,子子孫孫步步高”, 寓早生貴子、傳宗接代,光耀門庭等吉祥之意。
挑蓋頭:亦稱“挑頭巾”,為婚姻中的重要禮俗,早在漢魏時,就有此俗。至唐宋時,普遍用於結婚儀式。明清以前,新婦上轎前把婿家送來的蓋頭蒙上,至婿家拜堂時、或入洞房後,由婿或其女親,用簪、秤、機抒或木杈挑下,謂之“挑蓋頭”。後來一般為新婦進洞房後,由婿用秤桿挑去頭上蓋巾。秤桿挑益頭,秤星象徵二十八星宿,預兆大?前,先由喜娘(婆)幫助新娘卸去頭妝,卸前首先準備一個盛米的升子,然後將新娘頭上戴的珠冠放在米升上,稱為“升冠”, “升官”同音,寓日後高升之意。
縫被角:升冠後,入寢前,新娘要將喜被未縫的四角,用針線縫上。
戳窗戶:新房的窗戶是用紅紙糊起來的,新婚之夜戮窗戶,丟筷子,這是淮安民間婚俗中的儀式之一。當婚儀即將完成,新人準備就寢時,由童男子用兩把紅筷子將窗戶紙截通,然後將筷子一雙、一雙地撒向新人床上或新娘身上,撒到床上的愈多愈好。撒筷子也要說喜話,如:“一撒洞房一世如意一世昌;二撒二人上牙床,二人同心福壽長;三撒新人心意好,三祥開泰大吉祥”等。
守花燭:花燭為一種經精心彩飾過的紅蠟燭,供拜堂和洞房中使用。新婚之夜,洞房內燃起蟠有龍鳳形狀的彩飾於紅燭之上,稱“花燭”。花燭成雙列於房內,因花燭只有一根芯,象徵夫妻愛情專一,同甘共苦。此俗魏晉時已有。另外民間還有這樣的俗說,如果左燭先燃畢,主新郎早逝;如右燭先盡,主新娘早逝。民間俗視,夫婦白頭到老,同生死為吉祥如意。忌諱夫妻一方先行歸天,故有看花燭燃燒的習慣,稱作“守花燭”。如果一燭滅時,即將另一燭吹滅,以祈如願。
長命燈:舊時,新婚洞房內必須點燃一盞長命燈,從婚禮天日出時點燈,至次日日出止,最少一天,有的地方要亮三日,中途不熄。民間以為,若中途熄滅了長命燈,新婚夫婦就難白頭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