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玉石器

商周玉石器,在安陽小屯村北發現的玉石作坊遺址。

文物介紹

在安陽小屯村北發現的玉石作坊遺址的總體範圍尚不清楚,但在兩間半地穴式房基中出土有600多塊圓錐形半成品和200多塊礪石,還出土了少量經加工的玉料和數件玉鱉、玉龜、石鱉、石虎、石鴨等圓雕製品。洛陽東周城西北角的一處作坊址中,也發現了不少尚未完成的石環、石片、大小礪石及殘斷的石圭等。
完成一件玉石製品,要經過鋸截、琢磨、穿孔、雕刻和拋光等工序。《詩經》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致概括了這個製作過程。商周墓中出土的一批圓雕玉器,以寫實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徵;而龍鳳、怪獸、怪鳥等形象,則用誇張手法突出表現它們的性格特徵,頗為傳神。安陽殷墟出土的玉鱉等俏色玉器,充分運用玉料的天然色彩和紋理特點,如將鱉的背甲、雙目、爪尖等部位保留黑褐色的石皮,與其他部位的灰白色相襯,使玉鱉的形象顯得更加真實,反映了3000餘年前琢玉工藝的高度水平。
東周時期的雕琢工藝有不少創新。商代出現的銅鑲玉工藝的運用更加普遍。除在劍、□、帶鉤、車馬器等小件器物上進行鑲嵌外,在鼎、敦、壺、缶、豆、鍅、犧尊等大件銅器上也有套用。同時,還將玉、綠松石、瑪瑙、寶石等不同色澤、不同質地的材料與金銀錯、嵌紅銅、鎏金等金銀細工結合起來使用。這些工藝還用在金銀器及鐵器之上,如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銀首人俑銅燈即在人俑的雙目中鑲嵌兩顆黑寶石,其他如該墓的錯銀鑲金嵌松石犧尊、紹興戰國墓中出土的玉耳金舟、輝縣固圍村魏國墓地出土的琵琶形包金嵌玉銀帶鉤、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錯金嵌玉鐵帶鉤、傳洛陽出土的金鍊玉佩飾等,都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品。
戰國時代的包金鑲玉銀帶鉤固圍村5號墓出土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玉器》,文物出版社,1982。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載於《考古》1983年5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