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行政劃分

自然資源

中部平原區面積449平方公里。區內為草甸褐土、潮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易耕。PH值6.5~7.0,絕大多數有機質在1.1~1.3%,全氮0.8%左右,鹼解氮20~60ppm,速磷2~5ppm,速鉀30~80ppm。宜糧、菜,宜兩茬種植。西南、南部低洼區 面積372.63平方公里。區內大部分為脫沼澤化潮土,土質粘重,多有姜砂障礙層,地下水位高,部分耕地有季節性積水。PH值6.5~7.0左右,有機質1~2%,全氮大部分在0.06~0.12%,鹼解氮30~50ppm,速磷1~4ppm,速鉀多在30~50ppm左右。區內有10萬畝宜葦地,多數宜發展水稻。清雍正年《畿輔通志》四十六卷有玉田營稻田的記載。“玉田縣……雍正六年,縣治西南曲(渠)河頭等處,營治稻田共五十八頃四十五畝……雍正十一年縣治東南羅畢(卜)窩等處,營治稻田二百三頃十三畝九分”。只要適當開發地下水,注意涵養地表水,發展水稻、葦田、紅麻是大有可為的。 還鄉河沿岸輕度鹽鹼區 面積156.41平方公里。區內大部為鹽化潮土,PH值7.5~8.5, 宜植棉。沿河一公里內為褐土化潮土,有機物含量1.09514%,PH值7.0,全氮0.0834%,鹼解氮50~60ppm,速磷5.2ppm,速鉀70ppm,質地鬆軟,易耕作,適應各種作物生長。水資源:地表水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大氣降水。
特色產業

名優特產
1、孤樹金絲小棗中心產地孤樹村及其周圍。棗皮朱紅鮮艷,果形中等,肉厚核小,含糖分高,乾棗拉抻可出金黃色韌絲,故譽為“金絲小棗”。 生吃小棗,甜潤鮮爽,香脆可口;曬乾小棗,猶如軟糖。蒸糕煮飯,放進小棗,熟後紅白分明,米不染色。用酒醉棗,醇香清甘,引人入食。入藥有補脾、養肝、健胃之功能。它含有大量可溶性糖,多種營養物質和維生素,是老幼皆宜的滋補佳品。“孤樹金絲小棗”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史記》有“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有魚鹽棗栗之饒”記載。1986年全縣產紅棗50多萬公斤,僅孤樹鄉產438750公斤,占全縣總產量的87.75%。大多銷往京、津、唐及東北各地。
2、南部地勢低洼,盛產蘆葦。據清光緒《玉田縣誌》記載,早在清光緒年間,蘭泉河下游,渠河頭一帶,就曾“禾葦半焉”。隨自然繁衍,面積逐年擴大,民國1925年(1930-1936)全縣有葦田26000畝。50年代後,政府重視葦田發展,1956年擴大到39486畝。後改窪治水工程量增多,葦田有所削減。1985年有葦田34477畝,占年初實有耕地面積的3.1%。主要分布在潮洛窩、石臼窩、孟大莊、大丁莊、楊家板橋、林南倉等地。玉田唐自頭鎮蘆葦分湖葦、坑葦、河葦3種,主要用做加工葦席、打葦簾、編茓子等。玉田唐自頭鎮葦席加工歷史悠久,據西關、富樂村等地出土的戰國到西漢的席紋磚證明,最少有兩千年的編席歷史。20世紀20年代初,葦席由自用發展到外銷。30年代,全縣織席戶約2000左右,年產量約60萬片,年外銷50萬片,銷往京、津、唐及東北3省。50年代後,織席業逐年發展。80年代後,年產葦席130萬片左右,年銷量約為120萬片。織席戶主要分布在孟大莊、楊家板橋、大丁莊、渠河頭等十幾個鄉。葦產品產值一般在1275萬元上下浮動。
3、玉田唐自頭鎮大白菜玉田種植大白菜歷史悠久。據清光緒《玉田縣誌》載:“白菜、一名菘,有十數斤者,甘脆、甲他邑”。它具有耐貯藏、不抽苔、葉甜、嫩脆、不亂湯、產量高的特點,聞名中國。1974年躋身於全國農展會。60年代,年種植2萬畝左右,畝產約1500公斤,總產一般在3萬噸左右。70年代年種植約4萬畝,畝產量提高到2500公斤,總產約10萬噸。1978年後,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988年種植6.7萬畝,一般畝產5000公斤,高者達7500公斤。大白菜除當地自食外,歷史上多行銷京、津、唐及東北、西北各地。
4、大蔥:中心產地大安鎮、彩亭橋一帶。其蔥棵大、味美,最大棵重0.5公斤許。年植萬餘畝,畝產在2500公斤左右。多銷京、津、唐及東北各地。
5、紫皮大蒜:中心產地大安鎮。其蒜瓣大、味鮮,具有殺滅大腸桿菌之功能。年植萬餘畝。多銷京、津等地。
6、紫心蘿蔔:中心產地東、西小淀。其皮青,心花紫。為冬季用菜,亦可代替果品。年植數千畝,畝產5000公斤左右。銷津、唐一帶。
7、芥菜:中心產地鴉鴻橋一帶,為醃菜類。年植數乾畝,畝產5000公斤左右。多銷往天津地區,民國年間曾出口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