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力

伯力

伯力,又稱伯力城、哈巴羅夫斯克(俄語:Хабаровск;英語:Khabarovsk;穆麟德式滿語:Bohori),俄羅斯第四大城市,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僅次於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80萬(2011年數據)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會合口東岸的中等城市。伯力是清前期東北邊疆重鎮之一。伯力是俄羅斯東岸重要的航空、水路和鐵路重鎮。伯力原來是屬於中國的領土,於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被沙俄割占。1893年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伯力位置示意圖 伯力位置示意圖

伯力亦作“勃利”、“剖阿里”、“頗里”、“婆離”、“博力哩”、“波力”、

“伯利”等,為女真語的不同漢語音譯,意為“豌豆”。又稱“伯力城”。位於烏蘇里江黑龍江匯合處東岸。一向為中國領土,軍事重鎮。唐朝在此設定勃利州,遼為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部駐地,金為胡里改路轄地,元為水達達路管轄,明為奴兒乾都司喜申衛治所。清初,始由寧古塔昂邦章京(總管)管轄,後劃歸三姓副都統管轄。1858年(清鹹豐八年),沙俄侵略軍侵占伯力,建立軍事哨所,並以17世紀沙俄侵略黑龍江的頭目哈巴羅夫(1649年探險家葉羅費·哈巴羅夫到此進行探訪)的名字命名“哈巴羅夫卡”。1860年(清鹹豐十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伯力城及其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廣大地區被沙俄割占。1893年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今已成為俄羅斯的遠東重要交通樞紐、河港城市。西伯利亞大鐵路橫穿市區。哈巴羅夫斯克以大工業中心地著稱,並設有一批高等院校。

重要地位

哈巴羅夫斯克是遠東第七重要交通樞紐、河港城市。西伯利亞大鐵路橫穿市區。哈巴羅夫斯克以大工業中心地著稱。俄國在哈巴羅夫斯克科學文化的重要中心,有國立交通大學、國立人文大學、國立太平洋大學、國立醫科大學、國立體育學院、國立藝術學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
哈巴羅夫斯克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心城市,伯力是俄羅斯在中國外東北地區最高行政機關和邊疆區首府所在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同時也是中國日本韓國等國領事館和代辦處所在地。

人口資源

伯力 伯力

伯力市市轄5個區,哈爾濱至哈巴羅夫斯克已開通民航班機。伯力是俄羅斯

第四大城市,是俄羅斯遠東地區僅次於符拉迪斯沃托克海參崴)第二大城市。人口80萬(2011年)面積156.84平方公里,根據2011年1月的統計,伯力常住人口80萬左右,居遠東第位。當地人口的文化素質被認為普遍較高,政治和社會環境比較穩定。與中國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和同江市是友好城市。目前同江鐵路大橋正在建設之中。

自然資源

哈爾濱哈巴羅夫斯克已開通民航班機。70%面積為山地,最高點海拔2,889米。大部地勢低平。屬溫帶季風氣候。1月平均氣溫-40—-16℃,7月14—21℃。年降水量500-900毫米。有等礦藏。森林面積4,300萬公頃。到2009年1月為止,伯力是遠東最大的綠化城市之一。公園、街心公園和林蔭式公園占地面積達800多萬平方米。在伯力市郊有占地數萬公頃的自然保護區,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大片原始森林

地理交通

哈巴羅夫斯克的水、電、氣、交通、通訊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市區內高樓大廈不多,普遍都是充滿濃郁的俄羅斯風情的俄式建築。航空、鐵路、公路、水路運輸把哈巴羅夫斯克與中國的主要口岸城市連線起來。哈巴羅夫斯克的整體城市建設水平相當於中國20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的哈爾濱。哈巴羅夫斯克向北有共青城雅庫斯克馬加丹堪察加半島,向南有烏蘇里斯克海參崴等大城市,向西是整個俄羅斯,不僅為商品零售提供了充足的人流,青、雅、馬、堪等地及其周邊鄉鎮更為伯力市場提供了充足的批發潛力。另外,哈巴羅夫斯克是中國商品進入俄羅斯的重要集散地。中國和俄羅斯兩國商人通過這裡,將貨物向俄內地運輸、批發。所以,調查表明,很多業戶都不只是單做哈巴羅夫斯克市場,同時也顧及到俄羅斯內地市場。哈巴羅夫斯克與中國的交通方便,水路可直達松花江上游,鐵路連線綏芬河滿洲里兩個中國最大陸路口岸,公路與黑龍江省所有陸路口岸相通,航空直達瀋陽、哈爾濱等城市。1916年西伯利亞鐵路通車後,哈巴羅夫斯克加強了同歐洲地區的聯繫。1940年建成沃洛恰耶夫卡通蘇維埃港的鐵路後,交通條件進一步改善,成為俄羅斯遠東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河港及航空要站。遠東地區主要的工業中心,以機械製造、造船、石油加工、木材加工、建材等部門為主,食品等輕工業也很發達。有庫頁島來的輸油管道,原油經加工供當地使用。

經濟狀況

伯力 伯力

到2009年1月為止,伯力和整個俄羅斯一樣,在政治、經濟轉軌前期,國民經濟受到一定影響,生產下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但是,憑藉著地理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相對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伯力與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廣泛開展各種經貿活動,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經濟。2003年,伯力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超過俄羅斯平均水平十幾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伯力的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03年比2002年增長31.8%,人均年薪達到3000美元左右。收入的增加激發了居民的消費欲望,使當地的商業活動格外繁榮。哈巴羅夫斯克目前的商品物價水平相當於哈爾濱市平均水平的三倍,同樣的一件中國商品,這裡的售價往往是國內的幾倍,商品的平均利潤率也高達300%以上。在伯力的市場內,隨處可見中國商人,根據調查到2009年1月為止,僅在伯力市區內就有五萬多中國商人,在整個伯力遠東區更是高達25萬多,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從事的都是中國商品對俄批發、零售貿易。但是,在伯力的中國商人經營環境很差,市場都是用廢舊海運貨櫃拼湊而成的,冬冷夏熱,缺少各種服務和保障。20世紀八十年代,兩國恢復開展雙邊貿易的初期,中國人的商品質量差,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在伯力和其他地區造成了不良影響。隨著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款式新穎、價格相對低廉的中國商品在哈巴羅夫斯克乃至整個俄羅斯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伯力居民80%的日常消費品和食品來自中國。伯力工業以機械製造(艦船、動力機械、農機等)、採礦、森林採伐、木材加工及紙漿、造紙、魚品加工、煉鋼等為主。盛產小麥燕麥大麥大豆。乳肉用養畜業和養獸業發達。

歷史記載

伯力 伯力

原是清前期邊疆重鎮伯力是清前期東北邊疆重鎮之一。位於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東岸。遼代設五國部節度使,轄黑龍江下游各部,博和哩為五國頭部。明朝在此設巴忽魯衛,隸屬於奴兒乾都司。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在此設博和哩噶珊。亦作勃利﹑剖阿里﹑頗里﹑婆離﹑博和哩﹑波力﹑伯利等。皆系女真語同一詞的不同漢語音譯﹐原意為“豌豆”。唐為黑水都督府駐地,開元十年(772)在此設定勃利州。遼代為五國部之一的剖阿里所在地。金代為胡里改路(今依蘭)轄地。元代屬水達達路管轄。明代屬奴兒乾都司管轄﹐在其附近的希禪屯置有喜申衛。清代先後由三姓副都統﹑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管轄。 1858年﹐俄國在強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率軍到達,以此地作為俄國西伯利亞第十三邊防營的屯營地,建立軍事哨所,並以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黑龍江流域的頭目哈巴羅夫的名字將伯力命名為哈巴羅夫卡。 1860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伯力被沙俄割占。1883年,沙俄又將哈巴羅夫卡改名為哈巴羅夫斯克。

被迫簽訂《北京條約》

伯力地區最早為中國達斡爾部落世居地,此地水產豐富,以盛產大馬哈魚鰉魚等特產而聞名。隨著清中後期關內移民的到來,此地由山東人建成了小漁港,當地人俗稱“伯力屯子”,官方稱“伯力”。伯力屯扼守兩江江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向南可由陸路至日本海,向東可由水路抵鄂霍茨克海,控制了此地就控制遠東,沙皇俄國對伯力及周邊地區覬覦良久。占領黑龍江以後,沙俄的侵略變本加厲。穆拉維約夫與奕昕剛簽完《璦琿條約》便帶領阿穆爾哥薩克開始在烏蘇里江右岸圖勒密山等地蓋房修道、建教堂、廣為移民,並安設炮台,架設要塞炮。同時將此地以前伯力改名的哈巴羅夫的名字命名為哈巴羅夫卡。1859年春,穆拉維約夫繼續在烏蘇里江以東積極推行武裝移民政策,擅自建立了布謝村、上米哈依洛夫村、下米哈依洛夫村、伯爵村、親王村等20座新村鎮, 居民點越建越密,人越移越多, 哨所和村屯也從陸路設到興凱湖。沙皇俄國此時距正式吞併伯力只差一紙契約。1860年春,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滿清朝廷舉朝外逃。沙俄外交代表伊格納切夫假作“調停人”,一面挑撥英、法繼續進攻北京,一面“幫”沒來得及逃走的被捉來充當臨時談判代表的皇戚奕昕“解圍”,奕昕被逼和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從此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侵占。伯力不再屬於中國領土,變成俄國的領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