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1923年3月31日 出生於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
1941年9月-1942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學學習。
1942年7月-1947年8月 寧波星蔭國小等校教師。
1947年9月-1950年6月 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學習。
1950年6月-1951年2月 青島第八棉紡織廠技術員。
1951年2月-1951年11月 青島紡織技訓班、青島紡織局人事處技術員。
1951年11月-1954年9月 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秘書,技術員。
1954年9月-1955年8月 北京俄文專修學校學習俄文。
1955年9月-1959年5月 蘇聯莫斯科紡織學院學習,獲得副博士學位。
1959年5月-1994年12月 華東紡織工學院(1985年改名中國紡織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紡織系副主任、紡織研究所所長。
1994年12月-1997年1月 離休,返聘指導留學博士生。
人物生平
周啟澄,1923年3月生,浙江寧波人,194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紡織系,1959年獲莫斯科紡織學院副博士( 相當於西方Ph D)學位。歷任毛紡教研室副主任,紡織系(相當於今紡織學院)副主任,紡織研究所所長。曾主持《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份)》(1984年出版)的統稿,該書獲國家紡織工業局1998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並有英文譯本(1992年出版)。主持《中國近代紡織史》(1997年出版) 的統稿,該書獲1998年全國第四屆紡織系統優秀圖書一等獎,由此他獲中國紡織總會1998年突出貢獻獎。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 * 紡織》(1984年出版)的“紡織史”和“綜合”兩分支主編,《毛紡學》(下冊1981年出版)《毛紡織廠設計》(1987年出版)《紡紗原理》(1995年出版)等全國紡織高校統編教材主要作者之一。《辭海》1979,1989,1999各版主要作者之一。《紡織詞典》(1991年出版)毛紡學科主編。合著《紡織染概說》(1985年出版)1990年獲全國紡織系統優秀科普作品獎。獨著《話說毛紡織》(1991年出版)1996年獲第三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二等獎。先後出版著作(含合著)19種,26卷、冊,中英俄文科技論文90餘篇。1978年獲上海市科技先進工作者稱號。“變換齒輪選配最佳化”成果在上海兩家紡織機械廠推廣,編有專著《變換齒輪選配原理及方法》(1991年出版,第一作者),並獲紡織工業部1982年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細紗張力目測法”成果獲義大利比耶拉市毛紡織科技貢獻獎。培養博士生7人(其中5位外國留學生), 碩士生20餘人。2002年9月起擔任863項目“天然染料染整及其在毛紡織清潔生產和生態紡織品開發”的顧問。
編寫書籍
1983年周啟澄著手起草《紡織染概說》。1985年出第一版。書中包括巨觀問題和發展歷史、紡、織、染、整技術要領、企業管理要點,還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服裝面料、裝飾材料、產業用品三大門類紡織品的商業品種。這本17萬字的小冊子,到1993年,先後印了4次,共3。1萬冊。中國紡織大學當作“紡織概論”課程教材,還自行翻版印了近千冊。1990年,此書被中國紡織工程學會評為全國紡織系統優秀科普作品。
80年代後期,周啟澄為了鄉鎮企業技術人員的需要,編寫了問答體科普文章,以《話說毛紡》的篇名,在《紡織科普》報上連載了一年半。1991年編成10萬字的小冊子《話說毛紡織》,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書中包括毛紡巨觀問題和簡史、原料、初步加工、紡、織、染整、產品、工廠設計等267個問題。此書在1994年全國第三屆優秀科普著作評選時,評得二等獎。這是全國紡織系統得到的最高獎。
文化研究
周啟澄通過對西方語言演變史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認為“CHINA”(中國)一詞來源於中國的絲綢。關於英文“CHINA”一詞的來歷,一直有三種說法。比較流行的說法是來源於瓷器一詞,因為在英語中,中國和瓷器的英文翻譯都是“CHINA”。另外,也有人認為“CHINA”一詞的產生與兩千多年前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有關(英文中“秦”的翻譯是“CHINA”),還有一種觀點則把“CHINA”與茶葉掛上了鉤。周啟澄認為這三種解釋都是對語言的誤讀,因為這三種解釋都僅僅著眼於現代英語的簡單拼寫。而他的研究則同時從西方語言演變歷史以及中西方文明交流史的角度進行考證,得出了“CHINA”一詞來源於絲綢的結論。
按照歐洲語言的演變歷史,他認為,在希臘文明時期,中國的絲綢已經通過“絲綢之路”來到了歐洲,於是希臘文中也出現了“絲”這一辭彙,希臘文中“絲”的發音與中文相近。隨後,在拉丁文中,“絲”的發音已經基本與以後“CHINA”的發音相近,在法文中,“絲”的拼寫則為“CHINE”與英文“CHINA”的發音與拼寫已經非常接近,最後再從法文正式過渡到了現在的“CHINA”一詞。周教授還找到了其他旁證來證明自己的觀英文在對“中日甲午戰爭”的翻譯中,中國被譯成“SINO”這與拉丁文中的“絲”比較接近,而在印度語中,“絲”被稱為“CHINA”,後來口譯成“支那”。周啟澄還認為,絲綢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種載體,在西方人眼裡,絲綢是中華古代燦爛文明的象徵,因此,英文中“中國”的翻譯“CHINA”源自絲綢就順理成章了。
傑出貢獻
約每一分資源和光陰――變換齒輪巧安排
獲獎
紡織機器為了適應不同工藝要求,往往採用變換齒輪來調節多檔速度。原來一檔速度用一個齒輪,需要有許多備用變換齒輪。多機台的車間,如細紗和織布車間,往往要有專門的房間堆放備用齒輪。造成資源和查找時間的浪費。在傳動鏈中,插一隻變換齒輪,如放在主動側,所得可變速度成等差數列,高端級差過小,低端級差過大。如放在被動側,則所得可變速度成調和數列,正好相反,低端級差過小,高端級差過大。中國紡織大學當時青年教師王光華提出,改用主、被動一對都變換,而且用數學整數論方法,做到最佳選配,使所得可變速度成等比數列,並避免出現過多重複,把備用齒輪數,減少到最低限度。在n只備用齒輪中,每次選1隻,只能得n檔可變速度;如果每次從中選2隻,就可以得到n(n-1)/2檔可變速度,檔數要多得多。 周啟澄在這一思路啟示下,潛心探索,總結出選配一對變換齒輪及4隻變換齒輪構成二級傳動時,備用齒輪組的齒數組合最佳化設計方法。一般細紗機牽伸變換齒輪配有30隻以上。用最佳化方法設計,只要12隻。可以達到變換93檔均勻分布的牽伸。級差只有1。5%。周啟澄還作了組合最佳化的理論分析。寫成論文,在《上海紡織技術》1974年第5第6期發表。以後又在中國紡織大學學報前身《上海紡織工學院學報》1980年第3第4期發表。此成果先後被《棉紡工程》、《紡織機械設計原理(上,紡機)》、《紡織機械設計原理(下,織機)》、《機構分析與設計》等高校統編教材所引用。1982年通過鑑定,並獲紡織工業部科研四等獎。此後,研究又有進展,1991年寫成《變換齒輪選配原理及套用》,由紡織工業出版社出版。
測力不用秤――細紗張力目測法
細紗張力是影響細紗斷頭的主要因素。定量測定,需要複雜的儀器設備,而且一般工廠不易掌握。周啟澄經過分析,發現細紗張力與氣圈波長的平方成正比。而波長是可以輕易地目測的。因為從導紗鉤到氣圈最大半徑的垂直距離,正好等於波長的四分之一。如果事先作好一張便查表,從目測的波長,很快可以查出張力來。周啟澄還提出“張力長度”的概念,即張力乘以紗的支數,從而在便查表中,消去了紗支的變數,使同一張便查表可以適應各種紗支的需要。此成果除英文版發表於第八屆國際毛紡研討會論文集外,中文稿發表於《紡織學報》1990年第1期。
中國紡織歷史遺產的挖掘
周啟澄在編寫《中國紡織科技史》過程中,發現文獻記載,漢以前的綾機,50綜者50躡,60綜者60躡。 三國馬鈞都改為12躡,而紋樣依舊。分析後,作出漢以前是綜與躡一一對應,而馬鈞的改革是改為二一對應。因為,12躡中任選2的組合,有66種。正好符合50-60綜的要求。
周啟澄對紡紗、織造手工機器的歷史發展,作了“由量變到質變”、“否定的否定”規律的總結。1-3錠的紡車可以手搖,3-5錠要用腳踩,6錠以上必須是大紡車。加拈和卷繞在歷史上,先分而後合,再後又由合而分,呈螺旋式上升。對紡和織的原理,他總結出:紡是從松解到集合的變化,而松解分開松和梳理2階段,集合分牽伸和加拈2階段,“由量到質”地完成的。織也一樣。對絲的發明,周認為,蠶本是桑樹上的害蟲。蠶和桑是一對矛盾。我們祖先把兩者分離開來,就通過人的調節,蠶桑兩旺。
主要論著
1 周啟澄.針筒細紗機加工羊毛與化纖混紡時的合理牽伸參數.紡織工藝學(俄文),1960(1):78-85
2 周啟澄.粗紡梳毛機上加工羊毛與化纖混紡時的纖維損傷.紡織通報,1960(1,2)
3 周啟澄.化纖混紡配料設計.紡織技術,1962(6):1-8;(8):24-31
4 周啟澄.變換齒輪選配最最佳化Ⅰ,Ⅱ,Ⅲ,Ⅳ.上海紡織工學院學報,1980 (3):1-14,1980(4):21-36;華東紡織工學院學報,1985(Ⅰ):67-79;中國紡織大學學報,1990(4):46-52
5 祝柏榮,周啟澄,楊冠軍等.毛紡學(下冊).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1
6 周啟澄,高漢玉,劉柏茂等.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古代部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HISTORY 0F TEXTILE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Beijing,New York:Science Press,1992(由財經學院教授譯成英文)
7 周啟澄.中國大百科全書·紡織(紡織史,綜合分支學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
8 周啟澄,趙文榜,陳浦.紡織染概說.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85
9 周啟澄.1511 M型織機緯密齒輪最佳化設計.紡織學報,1985(5):40-44
10 周啟澄.對當前教學改革的幾點意見.紡織教育,1986(2)
11 周啟澄.變換齒輪選配最最佳化Ⅰ,Ⅱ.中國紡織大學學報(英文版),1988(2),1989(2):76-86
12 周啟澄.中國提花織機的歷史和現狀.中國紡織大學學報(英文版),1988(4)
13 周啟澄.細紗張力目測法.紡織學報,1990(1)
14 周啟澄.話說毛紡織.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1修訂版.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1997
15 周啟澄,徐乃曾.變換齒輪選配原理及套用.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1
16 周啟澄.巨觀市場規律和上海毛紡業的前景.上海毛麻科技,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