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遵路

吳遵路,[宋]字安道,淑子。進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幼聰敏博學,善筆札,悉得江南李主及二徐所傳二王拔鐙筆法。《宋史本傳》、《王氏談錄》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宋]字安道,淑子。進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幼聰敏博學,善筆札,悉得江南李主及二徐所傳二王拔鐙筆法。《宋史本傳》、《王氏談錄》

詳細介紹

吳遵路,字安道。父淑,見《文苑傳》。第進士,累官至殿中丞,為秘閣校理。章獻太后稱制,政事得失,下莫敢言。遵路條奏十餘事,語皆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嘗預市米吳中,以備歲儉,已而果大乏食,民賴以濟,自他州流至者亦全十八九。累遷尚書司封員外郎,權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為淮南轉運副使。會罷江、淮發運使,遂兼發運司事。嘗於真楚泰州、高郵軍置斗門十九,以畜泄水利。又廣屬郡常平倉儲畜至二百萬,以待凶歲。凡所規畫,後皆便之。 遷工部郎中,坐失按蘄州王蒙正故入部吏死罪,降知洪州。徙廣州,辭不行。是時發運司既復置使,乃以為發運使,未至,召修起居注。元昊反,建請復民兵。除天章閣待制、河東路計置糧草。受詔料揀河東鄉民可為兵者,諸路視以為法。進兵部郎中、權知開封府,馭吏嚴肅,屬縣無追逮。 時宋庠、鄭戩、葉清臣皆宰相呂夷簡所不悅,遵路與三人雅相厚善,夷簡忌之,出知宣州。上《御戎要略》、《邊防雜事》二十篇。徙陝西都轉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被病猶決事不輟,手自作奏。及卒,仁宗聞而悼之,詔遣官護喪還京師。 遵路幼聰敏,既長,博學知大體。母喪,廬墓蔬食終制。性夷雅慎重,寡言笑,善筆札。其為政簡易不為聲威,立朝敢言,無所阿倚。平居廉儉無他好,既沒,室無長物,其友范仲淹分奉賙其家。 子瑛,為尚書比部員外郎,不待老而歸。
吳遵路(988—1043年),字安道,江蘇丹陽人,出身書香世家。是宋初知名大學者吳淑之子。遵路自幼聰敏,及長,博學知大體,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進士及第,累官殿中丞,秘閣校理。天聖年間,章獻太后攝政,“政事得失天下莫敢言”,而遵路不畏權勢,條奏十餘事,語言切直,忤太后意,出知常州。到州後,恰逢蝗旱肆虐,災情嚴重。遵路乘民未飢,募富者,得錢萬貫,派人從水路到蘇州、秀州(今嘉興)等地購糧,穩定糧價;又勸州民採集柴薪,官方收買,換購官米,至冬日,大雪天寒,又以原價將柴薪售給州民,官不傷財,民且蒙利;他見流民甚多,又建茅屋百間,供流民居住,並自捐俸錢置辦鹽蔬。予以茶飯,有病者則給藥治理,其願歸者,備舟送還家鄉。是年,諸州郡多有饑寒而死者,惟常州平安無事,“不知其凶歲也”,州民愛之如父母。當范仲淹安撫淮、浙時,聞遵路的事跡,大加讚賞,立即奏報朝廷,將遵路救災事跡頒之諸州效法。遵路因此遷尚書司,封員外郎,權開封府推官,改三司鹽鐵判官,加直史館;再遷淮南轉運副使兼發運司事。在轉運使任上,他又做了兩件利民大事:其一,在真、楚、泰州及高郵湖置斗門19座,以利蓄洪泄洪,灌溉田畝。其二,在所屬州郡,增加常平倉錢粟儲積,從四十餘萬增至二百萬,以備荒年。這些舉措利國利民,深受百姓歡迎。
由於政績顯著,遵路又遷工部郎中,召修起居注。趙元昊反,西邊告急,吳遵路針對兵源不足,邊備虛弱的實情,向朝廷建議恢復民兵,朝廷許之,授遵路天章閣待制,河東路計置糧。他一到任,即在河東路組建民兵,充實邊備,這一招非常實用,其他諸路紛紛效法。不久又進兵部郎中,知開封府。由於他馭吏嚴肅,不阿附權貴,受到宰相呂簡的忌恨,貶知宣州。雖然他遠貶江南,可憂國憂民之情不減,對西夏戰事更是關注,著《御戎要略》、《邊防雜事》20篇進給朝廷,再次受到重視,調任陝西都轉運使,遷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在此任上,因病而卒。仁宗聞而悼之,下詔遣官護喪還京師。

評價

吳遵路生平坦雅慎重,寡言笑,善筆札。其為政簡易,不為聲威,立朝敢言,無所阿倚。平時生活廉儉無好,既歿,家無餘資,好友范仲淹分俸周之。邑人祀之為鄉賢。

作品

經照湖方乾舊居
磻溪垂釣者,終得展其才。
何事先生隱,不逢明主來。
泉聲秋雨歇,月色夜雲開。
對此空惆悵,吟魂早晚回。
送梵才大師歸天台
高躅動京國,靜緣懷故山。
扁舟乘興往,孤鳥倦飛還。
社漏重湖外,霞城積靄間。
碧雲聊寓意,即境自幽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