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俗學

名俗學

民俗學是一門研究民間風俗習慣及其它生活文化傳承的社會科學。1846年英國學者湯姆斯(W.J.Thoms)首先採用Folklore一詞,把民俗學定義為關於民眾知識的學問。由於民俗現象的普遍存在,因此,民俗學遂在世界各國比較普遍地得到承認和發展。中國歷史上有關各類風俗的資料記錄和理性認識,悠久而又深厚,而現代科學意義的中國民俗學,卻是在本世紀初葉受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產生的,它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構成部分。

研究範圍

現在,民俗學的研究範圍,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廣泛,在有的國家已經擴展到民間社會及文化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各種民間的生產慣習、社會組織及制度、行為規範、精神事象(包括信仰、倫理觀念、知識、民間文藝創作)等。在現代社會科學的體系中,民俗學具有不可替代和引人注目的地位、作用。

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及社會生活里的種種民俗文化現象,大體具有以下特點:它們是社會性和集體性的,一般要經過民眾的認同和長期實踐,才能成為風俗;它們大多以類型或模式的形態存在;它們在時間上具有傳承性,空間上具有擴展性。上述特點使得民俗現象能夠顯著地區別於社會生活中那些個人的和暫時性的現象。

社會生活

民俗文化現象是適應一定的社會生活,首先是物質的生活和相應的社會心理需要而生成、傳播和繼承的;同時它也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相應的功能,即主要在於規範、便利和調節人們的社會生活,使之得以鞏固和發展。即便一些在以後失去原來意義的風俗,往往也能夠以某種變通的方式被保留下來,在生活中發揮一定的作用,滿足人們的社會與文化需求。研究各種民俗文化現象,將有助於對社會歷史傳統的梳理與展示,有助於對民眾實際生活及其觀念、心理的考察與理解,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繁榮發展。

?現代民俗學的研究注重實證,要求開展田野實地調查以獲得研究的基本依據,包括蒐集在民間保存、記憶、變通運用的各種民俗資料,觀察和體驗民眾實際生活。同時,至少在中國還應結合已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民俗學研究強調對民族或地方的生活文化進行客觀描述,也對其形成及演變規律、內外部關係和性質特徵等作出解釋。由於研究的內容比較廣泛和需要有多種觀察角度,因此,亦經常借鑑相關學科的資料、理論和方法。民俗學尤其和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歷史學、語言學和文藝學等之間具有密切的關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