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楊村

北楊村

北楊村原名楊村,因戰國時期三個姓楊在此定居而得名。明永樂年間為同本縣其他楊村相區別,根據地理位置改名北楊村。東靠平宜,西鄰孫吉,南倚婆兒,北接北昝。全村共429戶,總計1806人,六個居民組。北楊村現有耕地6603畝,其中果樹面積5500畝,富士面積5400畝,號稱“天下蘋果富士村”。與日本紅富士主產區同位於北緯35°。土質好、海拔高、溫差大、光照足,是國內紅富士的最佳產區。銷往全國及東南亞各地,經紀人協會會員30名,其中果品專業合作社1個(北楊安綠果品專業合作社已通過國家工商局註冊)、恆溫果庫15個、果品包裝廠5個、人均收入1萬餘元,基本戶戶達小康。蘋果是北楊村民的支柱產業,全部運用高新技術一條龍生產的“安綠”品牌無公害優質蘋果,個大、色紅、口感好,年產4000萬斤。

西街:原名西鋪,建於東漢(約公元147年),以買賣鋪名為村名。1945年,縣城解放後和東鋪、南鋪合稱城關村。1958年,隸屬安國時,和劉陀店並為生產大隊。1962年博野縣恢復縣制後原城關村劃分東、西、南三街,因該村位置偏西,故名西街。

東街:原名東鋪(村名來歷同上),因該村位置偏東,故名東街。

南街:原名南鋪(村名來歷同上),因該村位置偏南,故名南街。

屯莊:建於西漢,村南曾有水陸碼頭,軍隊在此聚草屯糧,故得名。

屯莊營:建於唐朝,因軍隊在此扎過營,南邊又是屯莊,故名。

北白沙:據村東唐代大佛寺舊址和該村出土的王家墓內磚刻年號推斷,該村建於唐代。因村南有一條自西南向東北的古白沙河道而得名。

南白沙:據佛寺碑文記載,該村建於唐代。因村北有一條自西南向東北的古白沙河道而得名。

南劉陀:原名化山劉陀,建於西漢,因村南有一滿是花紋的青石化山。後因北有北劉陀,人們順稱南劉陀。

北劉陀:建於西漢,系有趙莊、李莊組成。因地處化山劉陀之北,故名北劉陀。

劉陀營:建於東周,因軍隊在此扎過營,本村劉姓居多,而取名劉陀營。

劉陀店:原名牛馱店,建於西漢。因處牛形地貌之背而得名。後因劉姓居多,村名皆議其名不雅,故改名劉陀店。

小營:建於戰國時期,因建村前軍隊在此駐紮一小兵營,與南邊大本營為犄角之勢,故名小營。
大營:建於戰國時期,因建村前軍隊曾此駐紮大本營,故名大營。

高莊;建於明末,因安國縣西王玉港村高姓遷此定居而得名。

西王墓:建於戰國時期因村西北有一王子墓而得名。

東王墓:建於戰國時期,因處於西王墓之東而得名。


小店鎮

小店:建於北宋年間,據傳系由本縣樓村(蘆村)一戶在運糧河邊開小店發展成村而得名。

張營:原名陳家營,始建於宋朝,有陳姓建村而得名。明燕王掃北時,村莊被破壞。公元1404年張姓由山西夏縣遷此,改稱張營。現於小店為一行政村。

魏莊:建於明永樂年間,由魏姓定居建村而得名。

吳王莊:明永樂年間吳軍文從山西夏縣遷此,取名吳家莊。後因王姓遷入並逐漸增多,改稱吳王莊。

肖莊:據傳明代燕王掃北時,肖小六、肖小八兄弟二人從山西夏縣遷此建村,因姓得名肖家莊,解放後稱肖莊。

白莊:傳說明代燕王掃北後,白姓從山西夏縣遷此定居而得名。

周於莊:原名修莊建於唐朝,因修姓居多而得名,明永樂年間周於二姓由山西夏縣遷此定居,並逐漸成為多數,故更名周於莊。

胡莊:建於北宋初,由胡氏三兄弟遷此建村故得名。

米家莊:建於明永樂年間,因當時遷此村的十二個姓中米姓最多,故名米家莊。

曹莊:據傳,明代燕王掃北時,趙曹二姓從山西夏縣遷此建村,取名趙曹莊。清末曹姓出了文武二舉人,改稱曹莊。


油里舖:建於北宋,因村莊建於一片油黑髮亮、枝葉繁茂的李樹林裡而得名,後李子林消失,故寫成油里舖。

閻莊:始建於宋代,因丁、洪二姓居多,而定名丁洪莊明燕王掃北時村莊遭毀,閻譚遷此居此,並成大戶,改稱閻譚莊。1949年分成兩個村,該村閻姓較多,故稱閻莊。

譚莊:原和閻莊為一村,名閻譚莊。1949年分成兩個村,該村譚姓較多,故稱譚莊

北祝:據佛寺碑文記載,該村建於漢朝,因祝姓從北小王村遷居於此,地處北小王村以北而得名。

西杜村:始建於北宋,因處於故運糧河三個渡口附近而名三渡口。燕王掃北時,僅存杜姓一家和一亢氏孤兒,故改名杜村,辛亥革命後分成東西杜村,該村居西,故名西杜村。

東杜村:與西杜村為一村,名杜村,辛亥革命後分成兩村,該村居東,故名東杜村。

程委鎮

大程委:原名程委,系漢桓帝於和平元年(150年)追封其祖母博園貴人為孝崇皇太后,立陵廟時令丞委程姓奉祀而得名,清代為與鄰村小程委(現西程委)相區別,改為大程委。

西程委:西周封大司馬喬伯國於程而得名。宋代始,該村程姓陸續遷往河南省及本縣董莊、沙窩、東鋪、淮南等地,人口漸少,又稱小程委。後居地理方位,復稱西程委。

劉村:始建於唐代,因劉姓居多而得名。

宋家莊:據載,該村建於唐,因姓氏而得名。

何家莊;始建於明朝,因姓得名。

宋村:始建於唐武德三年(620)年,以姓氏取名。

解營:建於唐代,因村東緊靠解村,又有兵營駐紮,故名解營。

解村:始建唐代,因當時解姓居多而得名。

張家莊:建於元至治年間,因張氏三兄弟建村而得名。

南林里:原名淋漓,漢代建於一片四周環水的茂密樹林裡,因土地終年濕潤,樹木青翠欲滴而得名。北魏時村莊被洪水沖成兩段,該村居南,故名南淋漓,後寫成南林里。

東程召:建於漢朝,因當時該村與西南鄰村均屬代號“程召”的兵營駐地,故名東程召。


西程召:
建於漢朝,因當時該村與東面鄰村均屬代號“程召”的兵營駐地,故名西程召。

程六市:據傳,該村建於秦初,因為當時有三市六街且程姓居多,故名程六市。

南堤圈:建於戰國時期,因當時該村被西、南、東三面河堤所圈,故名堤圈。

韓家灣:始建於宋,因位於趙家河灣,韓姓居多,故名韓家灣。現與南堤圈為行政村。

維新村:又名新立莊因清康熙年間,拓展瀦龍河堤,原夾河村北頭的部分村民遷居於此得名。


東墟鄉

東墟:建於西漢,因處於趙國之東墟而得名。

陶墟:建於西漢,原名陶墟,因處於趙國之陶墟而得名。辛亥革命後,為便於管理,分為南北兩村,該村居南,故名南陶墟。

北陶墟:該村居南陶墟之北故名。

陶墟店:建於漢朝,系由幾戶人家在此開店發展成村而得名。根據對村北烽火台,村南之官廳和該村之土圍子遺址考察,當時該處系通衢要道,軍政要地,村莊頗具規模,現於北陶墟為一個行政村。

四合莊:建於清康熙年間,因有東墟劉、夏、司、馮四戶在此建房發展成村而得名。

西墟:建於西漢,因地處趙國之西墟而得名。

西田:建於元代,由租種龍堂地主村西土地的佃戶發展成村而得名。


東墟營:原網子營,建於明洪武年間(約公元1730年),因家家戶戶織網子而得名,後因網(網)字里有“亡”字,村民認為不吉利,故借東墟之名,改名為東墟營。

小莊頭:建於明永樂年間,當時戶小人稀,東面又緊靠大莊頭(屬蠡縣),故名小莊頭。

南田:建於明代,系租種龍堂地主村南土地的佃戶發展成村而得名。

陳村:建於北宋,1127年洪水泛濫,村莊幾乎隨流而沒,曾一度稱為“沉莊”。南宋末年,陳姓人丁大增,方以“陳”代“沉”稱為陳村。

龍堂:據傳,該村建於元代,因當時一皇帝巡幸時,曾在此村村南寶嚴寺降香,並在寺北(現在龍堂村)建行宮住宿,故名龍堂。

戴莊:建於明永樂年間,系戴姓從山西夏縣遷此定居得名。

大墟:建於西漢因處趙國大墟大墟之上而得名。

張岳:據考,該村建於唐代,因張、岳二姓居多得名。

大齊:據傳,唐代齊姓先定居於此,故曾有齊莊之稱。明代,羅姓從浙江寧波遷至該村村西,建村名羅家營,到清末,兩村合一,因齊姓居優勢,有取大家齊心之意,始定名大齊。


北楊村鄉

北楊村:原名楊村,因戰國時期三個姓楊在此定居而得名。明永樂年間為同本縣其他楊村相區別,根據地理位置改名北楊村。


窩頭:據查,該村建於戰國時期,因地處趙國漳河轉向處堤岸上(現漳河已湮)故取名窩頭村。
南祝:建於唐朝,明燕王掃北時村莊遭毀,後楊、米、靳三姓從山西夏縣遷此定居,因處於北祝佛寺以南故名。

北小王:建於西漢,當時有王伯剛、王伯儒、王伯彥兄弟三人在此自立為王,故名小王,唐天寶年間為同南面的小王相區別,改稱北小王。

蘆村:建於戰國時期。唐代,一度危樓聳立,聞名遠近,故得名樓村。到隆慶四年(1570年)因蘆姓居多,更名蘆村。

北邑:據傳,該村建於西晉,系西晉封邑之地,後該邑被洪水沖為兩段,該村居北,故名北邑。
南邑:因該村居北邑南故名。

鄧莊:建於晉朝,當時系南邑之一莊,公元1920年分治,因鄧姓居多故名。
北彥:原名北硯,建於漢朝,因地處硯形地貌之北得名,明初,村莊毀於戰亂,硯形地貌歷經滄桑以不復存在。明燕王掃北後,從山西夏縣遷來此地的居民,以“彥”與“硯”諧音並好於後者,故改寫為北彥。

東章:建於戰國時期因處於漳河東岸,故取名東漳,後為書寫方便,簡稱東章。

北堤圈:建於戰國時期,因東、西、北三面俱被漳河堤所圈,故名堤圈。後為與城南堤圈相區別,改稱北堤圈。


城東鄉

城東:據查,該村始建於東漢,因地處蠡吾故城之東故名。

十里舖:據考,該村建於東漢,因處於交通要道,西南距蠡吾縣城十里而得名。

崗子上:據查,該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因村莊建在黃土崗子上得名。

八里莊;始建於東漢,因地處通衢要道,西南距蠡吾縣城八里,故名八里莊。

小南祝:清光緒年間,杜姓三戶遷此建村而得名。原有與八里莊為一個行政村,1989分治。

南旺:原名南王,東漢時村莊建於漢帝近族男王陵墓之北而得名。後取人財兩旺之意改稱南旺。
寺上:原名渡上村,建於北宋,因村建於運糧河(已廢)渡口附近故名。明萬曆年間,該村建 一高大佛寺,由此改名寺上。

淤堤:建於東漢,由河道變遷,晉時期村處漳河堤內,百姓築堤防水。北魏年間,滹沱河水泛濫,環村之堤被淤平,村莊淹沒。洪水過後,人們重建家園於堤上,故得名。

里村:原名蠡吾,居地原系漢蠡吾縣城,北魏時被滹沱河所湮。北齊廢蠡吾入博野,蠡吾故城於隋開皇元年改名蠡村。今為書寫方便,簡為里村。

西許村:建於後周,原名許村,以姓氏。明永樂年間,王、肖二姓從山西夏縣遷此定居後,為同本縣原來的東許村(現屬蠡縣)相區別,據方位定明名西許村。

東伯章:建於戰國,原名東擺渡,因居漳河渡口以東而得名,明燕王掃北後,1404年從山西夏縣遷來此地的居民認為村名不雅,取擺渡與漳河首子的諧音,改名東伯章。

小西章:建於戰國時期,因在漳河西岸建村,西邊又有大西漳為鄰,故取名小西漳,後簡寫小西章。

大西章:原名西章,建於戰國時期,因處於漳河西岸而得名,後應小西章要求,更改名大西漳,後簡寫為大西章。


馮村鄉

馮村:建於唐朝,因馮姓居首而定名。

莊頭:原名樁頭,始建於戰國時期,因為當時官兵駐紮在此立樁拴馬得名, 隨著時間推移,樁頭被人們寫成莊頭。

莊頭營:建於戰國,因當時兵營駐地,且東於莊為鄰,故取名莊頭營。

杜各莊:建於唐代,原名杜皇莊因當時杜姓系皇室近親故名。明燕王掃北後,皇親無據可查,便依杜姓居多改名杜各莊。

沙窩:原名金阜堡,建於唐朝。因周圍都是沙崗,人們呼之沙窩。反將金阜堡忘記。公元1917,縣官宋殿選忌諱“殺我”(沙窩)字音,而復名金阜堡。1924年宋離任後又復名沙窩。

高莊:建於明朝,因高姓居多而得名。

小苑: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居民由大苑遷此建村,故取名小苑。

王各莊;建於明朝,以姓氏得名。抗日戰爭時期,霍姓增多,為迷惑日軍,曾改霍家屯,建國後恢復原名。

王家營:建於戰國時期,因建村前軍隊曾再此紮營,建村時又王姓居多而得名。

徐家營:建於戰國時期,因建村前軍隊曾再此紮營,建村時又徐姓居多而故名。

大苑:建於戰國時期,當時村莊龐大,苑姓居多而得名。


南小王鄉

南小王:原名小王,始建於唐天寶年間,因村民楊近曾之次女以淑德選為藩王王妃,並生一小王子而得名,後為與北面的小王相區分別,改稱南小王。

史家佐:漢朝由一史姓幕僚建村得名。

西王各莊:建於漢代,原名王各莊,由王姓建村得名。北魏年間村莊被河水沖為兩段,該村居西,故名西王各莊。

東王各莊:該村居西王各莊以東故名。

大北河:據載,該村建於唐朝,因地處瀦龍河河叉以北而得名。後該村洪善寺佃農為種田方便,又在南面建村,名南北河,原北河便以北北河名,因繞咀易混淆,故據村莊規模,改名大北河。

小北河:建於唐代,系洪善寺佃農定居發展成村,因地處北河之南而取名南北河,後據村莊規模,改名小北河。

李家坨:建於元代,原名坨子村,因為建於土坨子之上而得名。明朝遭兵亂荒,李姓由山西夏縣遷來定居,更名李家坨。

董莊;建於北宋年間,系解村董家為種地方便,在此建村而得名。

寇家莊:建於唐朝,原名小王莊,明燕王掃北時村莊被毀,1403年,寇姓由山西遷至,因姓取名寇家莊。

遷莊;原名林家莊,建於明朝,因姓氏得名。後因陳姓從河套內的小宋村(已被河水沖毀)遷此定居,人丁興旺。清代林陳兩姓均以自己姓氏命名村名,而形成訴訟,至民國年間經縣官宋殿選調解改為現名。


同連鄉

同連:原名同林,戰國時期由王、蔡、湛三姓同建於一片密林之中而得名。後村莊擴大,姓氏增多,取同心同德,緊密相連之意,改名同連。

南楊村:建於隋朝,當時只有楊氏一姓,村莊又坐落在縣城之南,故名南楊村。

堤頭:建於隋朝,因秦時自定州沿淮水河築堤到此,村建堤頭北側,故名堤頭。

苑郭莊:明朝由苑郭二姓建村得名。

白塔:唐代村莊建於一座50米的白塔附近而得名。

淮南:建於戰國時期淮水河邊,因地沃民富而取名富家莊。後來村莊毀於洪水,民遷到淮水南岸,改稱淮南。

陳莊:建於明崇禎年間,原名打魚莊,崇禎十七年(1644年)河水泛濫,村莊沖毀,遷址現地,按陳姓居多更名陳莊。


魏家莊:建於明永樂年間,因居民由山西夏縣遷來定居時魏姓居多,取名魏家莊。

套里:建於漢朝光武年間,因村莊建於河套之內而得名。


莊火頭鄉

莊火頭:原名裝貨頭,建於北宋,因緊靠趙家河水陸碼頭,貨物吞吐量大而得名。清康熙年間,李姓暴富,大擴莊園,亭台樓閣,,據傳曾有“李氏莊園甲京南”之說,故稱莊火頭。

夾河:原名落羊坡,建於唐朝,因建村前系一傾斜大牧羊場而得名。宋時河道變遷,村被瀦龍、運糧兩河鉗夾,曾有“河夾”之稱。村民以其名有人受制於水的消極因素。隨著運糧河的湮沒,取“人能治水”之意,改名“夾河”。

北辛莊:據傳,該村原名親莊,又名長孫親莊,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因李世民將該村長孫娘子選入宮院而得名。宋朝該村修一白廟,又以廟取名白廟親莊,繼而訛簡為辛莊。後來村莊被洪水沖為兩段,該村居北稱北辛莊。

南辛莊:因該村居多北辛莊以南,故名南辛莊。

北板橋:原名板橋,建於漢朝,因村西有一木板橋而得名。據說王郎趕劉秀時,劉秀在此橋脫險而得名“鐵板橋”,宋代村莊被沖為兩段,該村居北,故名北板橋。

南板橋:因該村居北板橋以南而得名。

甄莊;據載,明永樂年間,甄姓由河北曲陽縣黨城遷居“裝貨頭”,1920年開始單獨建村,因村莊甄姓居多,故取名甄莊。

龐家莊:原名高家莊,建於元代,因姓氏得名。明朝燕王掃北時村莊毀於兵荒。公元1404年,龐、徐二姓從山西夏縣遷至,雙方為爭以自己的姓為村名而打官司250餘載。至清康熙年間,由官方調解為熙合莊。後龐姓居優勢,改稱龐家莊。

王家莊:據載,清康熙年間,王、耿二姓分別從本縣熙合莊和安平縣孝林村遷此定居,因王姓居多,故定名王家莊。

北兩合程:原名娘子台,始建於唐代,因鄰村長孫娘子被唐太宗選進宮時曾在此棄輦上轎而得名。明朝為大學士劉吉修墳築牆,從安平王大程委運土時由詞經過,監工官員為邀功貪污,虛報里程曰:“晝跨兩河,夜走兩城”,自此南北娘子台被南北兩合程所取代(南兩合程屬安平縣管轄)。


杜田莊鄉

杜家莊:建於宋朝,因姓氏得名。

田家莊:建於元朝,以田姓居多而得名。明朝在此築台造燈,為內閣大學士劉吉建墓運土夜間指路,曾改名“鐵燈盞”清末復名田家莊,現與杜家莊為一行政村。

鳳凰堡:建於唐朝,原名孟八莊,因由范莊、西莊、孟莊等八個莊而組成而得名。明朝遭兵荒時西莊、孟莊倖存者多,故又西孟崗。清初,根據村莊東南如鳳頭,中間似鳳身,西北似鳳尾的形狀,更名鳳凰堡。
南陽莊:該村原與中陽莊、北陽莊合稱東陽村。始建於戰國時期地處燕趙界河東段之陽故名。1981年分治,因該村居南,故名南陽莊。

中陽莊:因該村居原東陽村中部,故名。

北陽莊:因該村居原東陽村北部,故名。

程什伍:據傳,該村建於220年(秦統一六國的第二年)因當時正推行什伍制,而程姓居村中優勢,故取名程什伍。唐代該村出一蔡狀元,村名又改為蔡家莊。明朝併入程六市,明末分治,復名程什伍。

耿家莊:建於宋朝,因耿姓居多而得名。

頓家莊;建於北宋,以頓姓居多而得名。

小王莊:建於北宋,因王姓居多而莊子小得名。

鳳凰莊:始建於唐朝,原名范家莊,以姓得名,系孟八莊之一。1962年與鳳凰堡分治時改名鳳凰莊。


√了一笑£ 摘於《博野縣誌》

我們村裡的名人 大家 顏元
2008-11-04 20:16 (分類:默認分類)
一、顏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清代直隸博野縣北楊村(今屬河北省)人。唯物主義思想家、教育家。

他8歲發蒙,從學於吳持明。吳能騎、射、劍、戟,精戰守機宜,通醫術,又長術數。因此,顏元從小所受的教育就與眾不同。19歲,又師從賈珍。賈主張以“實”為生活的準則,提倡“講實話,行實事”,這對於顏元後來的“實學”思想不無影響。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棄舉業”。20歲,“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歲,“閱《通鑑》,忘寢食”。22歲,學醫。23歲,“學兵法,究戰守機宜,嘗徹夜不寐”,並且還學習技擊。如此廣泛的涉獵,為他教育思想上的創新打下了基礎。

顏元的學術思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24歲時,他“深喜陸、王,手抄《要語》一冊”。26歲時,始知程朱理學之學旨,34歲“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藝,孔子之四教,正學;靜坐讀書,乃程朱王為禪學、俗學所浸淫,非正務也”。(1 從此以後,他力主恢復堯舜周孔之道,猛烈抨擊程朱陸王學說,從原來篤信理學變成批判理學的傑出代表,學術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顏元畢生從事教育活動。62歲時,應郝公函之聘,主持肥鄉漳南書院。他親自規劃書院規模,制定了“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的辦學宗旨,這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張。顏元一生培養了眾多的學生,其中有記錄可查者達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 1733年),字剛主,號恕谷,繼承和發展了顏元的學說,形成了當時一個較為著名的學派,後人稱為“顏李學派”。

顏元的著作原被收在《畿輔叢書》和《顏李叢書》中,今人編有《顏元集》上、下兩冊,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總論諸儒講學》、《上太倉陸桴亭先生書》、《性理評》、《漳南書院記》等。

顏 元

顏元是明末清初傑出的教育家。他深刻地批判了程朱理學脫離實際的書本教育,竭力提倡“實學”和“實用”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了革新的作用。所以,顏元的教育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編輯本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動
顏元(1635 1704年),字易直,又字渾然,號習齋,直隸博縣北楊村(今屬河北省)人。

他8歲發蒙,從學於吳持明。吳能騎、射、劍、戟,精戰守機宜,通醫術,又長術數。因此,顏元從小所受的教育就與眾不同。19歲,又師從賈珍。賈主張以“實”為生活的準則,提倡“講實話,行實事”,這對於顏元後來的“實學”思想不無影響。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棄舉業”。20歲,“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歲,“閱《通鑑》,忘寢食”。22歲,學醫。23歲,“學兵法,究戰守機宜,嘗徹夜不寐”,並且還學習技擊。如此廣泛的涉獵,為他教育思想上的創新打下了基礎。

顏元的學術思想有一個變化發展過程。24歲時,他“深喜陸、王,手抄《要語》一冊”。26歲時,始知程朱理學之學旨,34歲“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藝,孔子之四教,正學;靜坐讀書,乃程朱王為禪學、俗學所浸淫,非正務也”。(1) 從此以後,他力主恢復堯舜周孔之道,猛烈抨擊程朱陸王學說,從原來篤信理學變成批判理學的傑出代表,學術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顏元畢生從事教育活動。62歲時,應郝公函之聘,主持肥鄉漳南書院。他親自規劃書院規模,制定了“寧粗而實,勿妄而虛”的辦學宗旨,這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張。顏元一生培養了眾多的學生,其中有記錄可查者達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 1733年),字剛主,號恕谷,繼承和發展了顏元的學說,形成了當時一個較為著名的學派,後人稱為“顏李學派”。

顏元的著作原被收在《畿輔叢書》和《顏李叢書》中,今人編有《顏元集》上、下兩冊,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總論諸儒講學》、《上太倉陸桴亭先生書》、《性理評》、《漳南書院記》等。
編輯本段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對傳統教育的批判

批判傳統教育,尤其是批判宋明理學教育,這是實學教育思潮的一個顯著特徵,顏元是這一思潮中的重要代表。他的批判主要有三個方面。

1、揭露傳統教育嚴重脫離實際的弊端

顏元指出,傳統教育一個最突出的弊病就是脫離實際,把讀書求學誤以為是訓詁,或是清談,或是佛老,而程朱理學更是兼而有之,故其脫離實際更為嚴重。傳統教育培養出的人既不能擔荷聖道,又不能濟世救民。所以他認為,這種教育“中於心則害心,中於身則害身,中於家國則害家國”。他指出:“誤人才,敗天下事者,宋人之學也”(2) 這表示了他對傳統教育,尤其是程朱理學教育嚴重脫離實際的深惡痛絕。

2、批判傳統教育的義、利對立觀

傳統教育的另一個弊病,就是在倫理道德教育方面,把“義”和“利”、“理”和“欲”對立起來。顏元針對這種偏見,繼承和發展了南宋事功學派的思想,明確提出了“正其誼(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的命題。他認為 “利”和“義”兩者並非絕然對立,而是能夠統一起來的,其中,“利”是“義”的基礎,“正誼”,“明道”的目的,就是為了“謀利”和“計功”。同時,“利”也不能離開“義”,而且“利”必須符合“義”。顏元的這種思想,衝破了傳統的禁錮,使中國古代對於義、利關問題的認識近乎科學。

抨擊八股取士制度

顏元深刻揭露了八股取士制度對於學校教育的危害,對八股取士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他認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正當途徑,而那種傳統的科舉制度,以時文(八股文)取士,是用八股文代替實學,不僅不能選拔真才,反而會引學者入歧途,貽誤人才。所以他指出:“天下盡八股,中何用乎!故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無學術則無政事,無政事則無治功,無治功則無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於焚坑”。(3)反對八股取士制度的激烈態度,躍然紙上。

誠然,顏元是打著古人的旗號批判傳統教育的,即所謂“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然而,在當時“非朱子之傳義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禮不敢行”的社會條件下,他無懼“身命之虞”,而敢於猛烈批判傳統教育,尤其把抨擊的矛頭集中指向程朱理學,這是一種大無畏的勇敢精神。這在當時的思想界起了巨大震動。梁啓超說顏元是當時思想界的大炸彈,這是頗有見地的。

(二)、學校為“人才之本”

顏元十分重視人才對於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指出:“人才者,政事之本也”,“無人才則無政事,無政事則無治平,無民命。”(4) 把人才視為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因而,他在“九字安天下”的方針中,把“舉人才”列為首位。他說:“如天不廢予,則以七字富天下:墾荒,均田,興水利;以六字強天下:人皆兵、官皆將;以九字安天下:舉人才,正大經,興禮樂。”(5)

顏元不僅重視人才,而且進一步指出人才主要依靠學校教育培養,在他看來,“朝廷,政之本也;學校,人才之本也,無人才則無政事矣”,(6)“人才為政事之本,而學校尤為人才之本也”(7)所以,從人才的角度來分析,顏元的上述見解確有道理,它正確地揭示了學校、人才、治國三者之間的關係,突出了學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它對於當前我們正確認識教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戰略地位,不無意義。

顏元對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有具體主張。他認為,“令天下之學校皆實才德之士,則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經濟臣”,若“令天下之學校皆無才無德之士,則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8)可見,他主張學校應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即是品得高尚,有真才實學的經世致用人才。顏元的這種主張目的雖然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即他說的“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經濟臣”,能夠“佐王治,以輔扶天地”,這是顏元思想的局限性。然而,他重視人才對於治國的重要作用,強調人才主要依靠學校教育培養,這些都是正確的。同時,他提出的“實才實德之士”的培養目標,顯然已衝破了理學教育的桎梏,具有鮮明的經世致用的特性,反映了要求發展社會生產的新興市民階層對於人才的新要求,在當時無疑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三)“慎學”、“實學”的教育內容

顏元關於教育內容的主張,是以反傳統、反教條、反程朱理學脫離實際的書本文字教育的戰鬥姿態出現的。因而,為培養“實才實德之士”,在教育內容上,顏元提出了“真學”、“實學”的主張。它的特點是崇“實”而卑“虛”,與傳統教育,特別是與程朱理學教育,針鋒相對,“彼以其虛,我以其實”,以“實”代“虛”,以有用代無用。顏元認為堯舜周孔時代的學術便是“真學”、“實學”,所以大力提倡當時的“六府”、“三事”、“三物”。這裡所說的“六府”、“三事”,即《尚書·大禹漠》所云的“水,火,金,木、土、谷”和“正德、利用、厚生”;“三物”即《周禮·地官》所云的“六德”(知、仁、聖、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顏元看來,“三物”與“三事”是異名同實。“三物”之中。又以“六藝”為根本,“六德”、“六行”分別是“六藝”的作用和體現。所以,顏元提倡“六府”、“三事”、“三物”。其核心是在於強調“六藝”教育。

顏元託言經典強調“六藝之學”,並非真是要回復到堯舜周孔時代,而是托古改制,“以復古求解放”,在古聖昔賢“六藝”教育的旗幟下,宣揚自己的主張。晚年,他曾規劃漳南書院,陳設六齋,並規定了各齋的具體教育內容,這是對他“真學”,“實學”內容的最明確、也是最有力的說明。漳南書院的六齋及各齋教育內容為:

文事齋:課禮、樂、書、數、天文、地理等科;

武備齋:課黃帝、太公及孫、吳五子兵法,並攻守、營陣、陸水諸戰法,射御、技擊等科;

經史齋:課《十三經》、歷代史、誥制、章奏、詩文等科;

藝能齋:課水學、火學、工學、象數等科;

理學齋:課靜坐、編著、程、朱、陸、王之學;

帖括齋:課八股舉業。

漳南書院之所以暫還設立“理學齋”和“帖括齋 ”,只是為了“應時制”,“俟積習正”,則關閉這兩齋。因此,顏元“真學”,“實學”的教育內容,不僅同理學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而且無論是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六藝”教育。它除了經史禮樂等知識以外,還把諸多門類的自然科技知識,各種軍事知識和技能正式列進教學內容,並且實行分科設教,這在當時確實是別開生面的,已經蘊含著近代課程設定的萌芽,將中國古代關於教育內容的理論推進到了一嶄新的發展階段,這是顏元對於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重要貢獻,值得人們重視。

(四)“習行”教學法

強調“習行”教學法,這是顏元在學術思想轉變後關於教學方法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主張。他35歲時,“覺思不如學,而學必以習”,便將家塾之名由“思古齋”改為“習齋”。

顏元認為,要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必須通過自己親身的“習行”,“躬行而實踐之”,求諸客觀的實際事物。因而他所說的“習行”教學法,就是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聯繫實際,要堅持練習和躬行實踐,惟有如此,學得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否則,不和自己的躬行實踐相結合的知識是無用的。

顏元重視“習行”教學法,一方面同他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有密切關係,他主張“見理於事,因行得知”認為“理”存在於客觀事物之中,只有接觸事物,躬行實踐,才能獲得真正有用的知識。另一方面,他重視“習行”教學法的直接原因是為了反對理學家靜坐讀書、空談心性的教學方法。在他看來,“從靜坐講書中討來識見議論”,一是由於脫離實際,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二是終日兀坐書房中,影響健康。為了改變理學家這種把道全看在書上,把學全看在讀和講上的教學方法,顏元大力提倡“習行”教學法。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顏元強調“習行”,並非排斥通過讀和講學習書本知識。他認為書本記載的“原是窮理之文,處事之道,豈可全不讀書”。因而通過讀書獲得知識,“乃致知中一事”。但“將學全看在讀上”,“專為之則浮學”,而且書讀得愈多,愈缺乏實際辦事能力。同樣,講說也不能廢除,但不可脫離實際空講。因而他主張讀書、講說必須與“習行”相結合,而且要在“習行”上下更多的功夫,化更大的精力。

顏元所說的“習行”,雖然講的是個人行動,忽視了“知”對“行”的指導作用,看輕了理論思維的重要性,因而沒有社會實踐的意義。但他強調接觸實際,重視練習,從親身躬行實踐中獲得知識,這可說是中國古代教學法發展上一次手足解放的運動,它一反脫離實際的、注入式的、背誦教條的教學方法。可以說是教學法理論和實踐上的一次重大革新。這在當時以讀書為窮理功夫,講說著述為窮理事業,脫離實際的“文墨世界”中,無疑是吹進了一股清新之風,令人耳目一新,具有進步意義。

(五)勞動教育思想

重視農業知識的傳授,注重勞動在培育人才中的作用,這是顏元教育思想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顏元長期生活在農村,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後來雖從事教育和學術研究活動,但從未脫離勞動。像他這樣一生不脫離農業生產勞動的著名教育家,在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是不多見的。

正因為他自己一生長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因此,使他能夠衝破自孔丘以來儒家輕視農業生產勞動的傳統思想束縛,對勞動有一個新的認識,不僅認為人人應該勞動,而且還重視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這種勞動教育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重視傳統農業知識。顏元始終把向學生傳授農業知識置於其教育活動的重要地位。他曾說:“以禮、樂、兵、農,心意身世,一致加功,是為正學”(10)在親自製訂的“習齋教條”中,規定“凡為吾徒者,當立志學禮、樂、射、御、書、數及兵、農、錢、谷、水、火、工、虞。”(11)

注重勞動對於育才的作用。顏元認為,勞動不僅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社會的強盛,而且對人也有教育作用。首先勞動具有德育的意義。它不僅能使人“正心 ”、“修身”,去除邪念,還有使人勤勞,克服怠惰、疲沓。其次,勞動還具有體育的意義。勞動可以增強體魄,是重要的養生之道。

需要指出的是,顏元雖重視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但他的思想仍沒有越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藩籬,這是顏元教育思想的消極面,是他無法克服的歷史和階級的局限。

至今為了紀念這位大教育家 ,我們村里還保留有他的祠堂,他的著作,其實我還是希望文化界去研究一下。本來我們村里再抗日時期還有他老人家所建的學堂,只不過被那該死的日本鬼子給炸沒了,聽老人們常常說起他的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