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地歷史

吉布地歷史

吉布地市概述 吉布地首都吉布地市 (Djibouti) 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並且是東非最大的海港之一。

吉布地歷史

正文

吉布地共和國位於非洲東部紅海與亞丁灣交接處。東瀕亞丁灣,東南與索馬里為鄰,北、西、南與衣索比亞毗連。全境面積 2.3萬平方公里,沙漠、火山占全國面積的90%。居民約45萬人(1985)。包括索馬里人、伊薩人、阿法爾人、阿拉伯人和混血種人。伊斯蘭教為國教。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和法語首都吉布地市。
相傳在 8世紀以後,阿拉伯人移住非洲之角北部亞丁灣沿岸,索馬里人、伊薩人和阿法爾人定居吉布地一帶,從事遊牧。阿拉伯移民多在沿海經營商業,建立市鎮,傳播伊斯蘭教,並與當地居民通婚,形成索馬里文化與阿拉伯文化混合的社會。19世紀中期,吉布地與近鄰城市奧博克、塔朱拉、澤拉、伯貝拉等保持海上貿易關係。1888年法國為了爭奪非洲殖民地和向亞洲擴張勢力,占領吉布地一帶,宣布吉布地為其保護領,1896年成立法屬索馬里殖民地政府。1946年,法國憲法規定法屬索馬里為法國海外領地之一,由法國派總督直接統治。1957年取得半自治地位,1967年 6月易名法屬阿法爾和伊薩領地。
自1966年以後,聯合國大會堅持要法國對阿法爾和伊薩領地實行自決原則,幾經周折和拖延,法國於1975年12月31日宣布同意吉布地獨立。1977年 6月27日吉布地宣布獨立(見彩圖),定國名為吉布地共和國,通過選舉成立了共和國政府。哈桑·古萊德·阿普蒂敦任總統。吉布地共和國成立後,在港口建設、製鹽工業等方面有所發展,在內地保護農牧業經濟。1981年 2月通過“吉布地憲法組織法”。1983年開始執行1983~1988年經濟發展計畫。吉布地政府對外奉行不結盟和中立政策,反對霸權主義。1979年1月8日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吉布地歷史吉布地歷史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