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跳戲

合陽跳戲

合陽是個文化底蘊很深的地方。拿戲曲來說,除了眉戶、秦腔、碗碗腔,還有合腔提線木偶,還有一種更古老的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合陽跳戲。 跳戲,也叫跳跳戲、跳雜戲,都是老百姓對這個劇種的形象命名。因為跳戲從開始到完場,演員都須跳著演戲。跳戲的歷史,目前還缺乏翔實的文字資料,但從它的表演形式和唱詞來看,跳戲與古代迎神的儺舞很是相似。因此可以推斷,跳戲的歷史,至少應追溯到宋元時代。跳戲是流行於陝西省合陽縣沿黃河一帶的古老劇種。當地民眾稱此劇為“跳調”、“調戲”、“調雜戲”、“調調戲”。其表演以吟誦、拳術舞蹈動作、鑼鼓伴奏為特徵,與河東山西臨猗、新絳等地流行的“鑼鼓雜戲”同源異流,與山西、陝西、河北、內蒙流行的賽戲和晉東南流行的隊戲同屬宋金時期流傳的吟誦類戲劇形態。

簡介

跳戲又叫“跳調”、“調調戲”或“鑼鼓雜戲”,是獨存於合陽縣的古老地方劇種,被譽為“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跳戲起源於何時,尚無確鑿資料。

跳戲是流行於陝西省合陽縣沿黃河一帶的古老劇種。當地民眾稱此劇為“跳調”、“調戲”、“調雜戲”、“調調戲”。其表演以吟誦、拳術舞蹈動作、鑼鼓伴奏為特徵,與河東山西臨猗、新絳等地流行的“鑼鼓雜戲”同源異流,與山西、陝西、河北、內蒙流行的賽戲和晉東南流行的隊戲同屬宋金時期流傳的吟誦類戲劇形態。跳戲是流行於陝西省合陽縣沿黃河一帶的古老劇種。

從表演形式上看,應該說是繼承了元代雜劇的風格,卻又保留了古代儺舞的某些成分,與宋代的“隊舞”也有些相似之處。“跳戲”屬社戲性質,是真正的農民業餘文娛活動。正月初一到初五,各社對敲鑼鼓。初六到十二,自行組織廣場跳;十三日,各社布置戲台,十四至十六進行“上台跳”,演出整本戲。跳戲劇目,為《三國》、《水滸》、《西遊》、《封神》、《楊家將》等以武打見長的內容,也有如《瑪瑙杯》一類的,稱作“文跳”。跳本台詞簡潔,雅俗共賞,多為四句七言。沒有唱腔,而用“說”和“吟”完成“唱”、“白”任務。演出時沒有弦樂伴奏,只用大鑼大鼓鐃鈸和嗩吶。嗩吶曲牌有數十種,套用於不同的場合。

解釋

跳戲又叫“跳調”、“調調戲”、“調戲”或“鑼鼓雜戲”,是獨存於合陽縣的古老地方劇種,被譽為“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跳戲”屬社戲性質,演出時沒有唱腔,不用弦樂伴奏,只用大鑼大鼓鐃鈸和嗩吶,演出者用“說”和“吟”完成“唱”、“白”任務,與觀眾溝通的主要方式是較機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動作。跳戲劇目,多為三國、水滸、西遊、封神、楊家將等以武打見長的內容,也有如《瑪瑙杯》一類的,被稱作“文跳”。跳戲劇本台詞簡潔,雅俗共賞,多為四句七言。

跳戲跳戲

基本內容

合陽跳戲又稱“調(tiao)調”或雜戲,它的基本表演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啞跳(也稱廣場跳),表演者只有動作沒有唱詞,常常是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同場表演,氣勢恢弘、動作剛勁有力。二是上台跳,不用弦樂,只用農村的大鑼、大鼓、大鐃和嗩吶伴奏,用以展示故事情節,反映人物情感。作為跳戲主要表現形式的“上勢”有十八種之多,且變化無窮;曲牌純用嗩吶吹奏,主要曲牌有《割韭菜》、《大釘缸》、《迎親》、《撲燈蛾》、《耍孩兒》、《老虎磨牙》等;跳戲的劇目多為《三國》、《水滸》、《楊家將》等內容,劇目有五六百種之多,目前在陝西藝術研究所已保留了八十多本,在民間也保存了部分劇本。跳戲表演古樸、粗獷,其表演風格因環境、風俗、傳承人的藝術差異,形成了風格不同的表演流派。

歷史淵源

合陽跳戲被喻為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是我國早期舞劇、儺劇的縮影。跳戲的發生、發展與古老的合陽歷史同步,但因沒有足夠的文獻可考,不能確定產生的時代;從表現形式和特徵上分析,有關專家認為:跳戲是由古代部落民舞衍生,具有秦、漢、唐的儺舞(夾雜有“合生”、“參軍戲”的痕跡)、唐宋“隊舞”和金元鑼鼓雜劇的成分,自明清起形成自己完整的跳戲程式。至今保留的跳戲《春官打台》,仍有著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的特徵。跳戲在解放前已有業餘班社數十處,以新池鎮行家莊跳戲聞名全縣。解放後,在“雙百”方針的指引下,跳戲有了一定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對跳戲進行的一系列挖掘、保護提高工作,使跳戲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1988年,縣文化局把跳戲搬上了大舞台,由專業劇團排練了傳統劇《昊天塔》,2005年跳戲經改編作為渭南市大型社火舞詩《華山魂》的主要章節進行演出,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基本特徵

跳戲自形成以來,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古樸、粗獷的特徵。合陽跳戲是伴隨著狩獵、賽神、跳巫等民俗活動發展而形成的,表演形式通過逐步衍變,形成固定成套的程式,具有原始的古樸粗獷特徵。
2、摹擬性特徵。跳戲的上勢、擺場、廝殺是原始的祭祀、狩獵、進攻、防禦動作的變異,它是戲曲虛擬性和實際生活摹擬性的產物。
3、簡樸、剛健的特徵。跳戲沒有繁瑣的板式,它的打擊樂、吹奏樂不像戲曲那樣繁複、華麗,而它用大鑼大鼓的振節作用顯示出一種簡約美與質樸美。

器具及製品

跳戲的吹打樂樂器分為打擊類、吹奏類兩大類。1、打擊類。主要是大鼓、小鼓、大鐃、小釵、大鑼等,其鼓法有八種,包括開場鑼鼓(亦名打旦子)、間歇鑼鼓、文鼓、武鼓、墩鼓、更鼓、上勢鼓、朝王鼓。2、吹奏類。主要是嗩吶,高音兩把,筒音作“5”屬G調;低音兩把,筒音作“1”屬C調。跳戲沒有唱腔,均以吟詠代唱,吟詠發音為合陽地方方言發音。跳戲的臉譜與民間社火臉譜相似,又借鑑吸收了戲曲臉譜的特點,形成簡單、清晰、性格分明的獨特臉譜。

瀕危狀況

1、設施陳舊,亟待維修。作為跳戲表演的場所—行家莊戲樓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已成為危房,無法進行演出。
2、跳戲藝人後繼乏人。隨著一些名老藝人的謝世與傳承的中斷,大部分村莊已無有演跳戲的藝人,跳戲的曲牌音樂也相繼失傳,現僅能演出的只有新池鎮行家莊村,跳的出色的演員也只有三五人,且過了花甲之年。
3、跳戲屬民間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組織。歷來無專業團體,無法進行營業性演出,因沒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使跳戲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相當脆弱。
4、在市場經濟運作下,一些年青人熱衷於現代的娛樂活動,對傳統的藝術已失去了興趣,大部分年青人不願學跳戲,巨觀上也因傾斜扶持不夠,使跳戲繼承和發展步履艱難。

傳承譜戲

早期跳戲藝人情況,原先無人記載。1961年,原陝西省劇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靜慈(行家莊人)率工作組來合陽,組織藝人座談,尋找史料,調查出一批藝人:
明萬曆年間:黨桂一
明天啟、崇禎間:黨一鼎黨一瓶黨一鍾

..

清康熙、雍正間:黨九苞黨九官黨金城黨麟征王根元
清道光鹹豐:李有才黨平六黨英元黨夢虎黨能安黨作六黨鐵狗
清同治年間:武生——黨秉棼黨兆桂王權宗
紅生——黨潤初
淨角——黨正理黨萬壽李歐子黨喜院
小旦——李郎中
武旦——黨金屏黨宗宗
丑角——黨九娃
生旦、淨醜兼擅——黨四房李緒增
文舞場面——黨管子黨興林
清光緒年間:淨角——黨廣業黨昌業黨文玉黨穩樓黨招平黨三富黨印堂黨文富黨天保黨定保黨秉興
武旦——黨順成黨子實黨自傑王拴考黨金明
武生——黨致祥李存定黨開運
紅生——黨金和
文生——李治安
醜行——黨鴻鈞

合陽跳戲的所在區域及地理環境

合陽跳戲分布在合陽沿黃河一帶的村莊,合陽地處陝西關中東部,東臨黃河與山西省一水之隔。遠在夏、商、周三代合陽為“莘國”(亦名有莘國),戰國時期,因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在洽水北岸築城而得名,秦時置合陽邑,西漢初,設合陽縣至今。縣城位於北緯34o58′,東經109o58′,全縣轄16個鄉鎮,353個行政村,591個自然村,總人口44.2萬人,全系漢族,行政隸屬陝西省渭南市管轄。合陽地形呈階梯式,自東南向西北逐漸升高,東臨黃河為洽川濕地,屬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部為原區,海拔480—800米;西部為半山區,海拔1200米以上,主要山脈有梁山、武帝山。合陽主要水系有黃河、徐水河、金水河、大浴河,其中黃河流程為42公里,黃河瀵泉是全國有名的地表溫泉。合陽主要交通動脈有西韓鐵路、G108國道、S101省道、GZ40高速公路;合陽歷史悠久,名勝古蹟薈萃,民間藝術資源豐富,傳統的農耕文化孕育著合陽跳戲這一古老劇種,是合陽民間藝術的瑰寶。

合陽跳戲的保護計畫

一、主要保護內容
1、對跳戲進行普查,恢復跳戲業餘班社。
2、建立跳戲演出隊伍和個人檔案資料。
3、對跳戲的劇本、箱衣、道具及設備妥善保護,防止流失。
4、對現有老藝人實行生活定補,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二、已採取的保護措施
1、2006年9月份,由縣政府召開文化、新池鎮、行家莊主要負責人會議,組成合陽縣民間跳戲保護組織,對跳戲進行搶救保護,並對資金投入作了規劃。
2、加強跳戲隊伍建設。選拔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婦女,通過師傳、定向培訓的方式,培養跳戲後續人才。
3、挖掘、整理跳戲劇本及音樂,為跳戲搬上大舞台創造條件,組織現有演員排練新劇目,爭取進入商演,以增強活力。
4、成立跳戲研討會,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跳戲發展的新途徑。
三、十年保護目標
用五年時間規範保護體系,用十年時間實現跳戲精品計畫,將跳戲搬上大舞台,列入國家民間藝術保護名錄,挖掘、改革、提高跳戲演出質量,進入國際文化藝術交流行列。
四、五年保護工作計畫
2006年普查、建檔;掌握跳戲生存狀況。
2007年組建跳戲隊伍;達到陣容整齊、行當齊全。
2008年恢復跳戲班社;進入市場,進行商演。
2009年建立跳戲專業團體;搬上大舞台。
2010年創新跳戲劇目;進入國際文化交流項目。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政策上給予扶持傾斜。
2、資金列入財政預算。
3、保護管理上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
六、建立機制
用五年時間建立與民眾生活相貼近與市場運作相符合的保護管理體制。

相關連線

文化 藝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