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合陽提線木偶

陝西合陽提線木偶

陝西合陽提線木偶是至今活躍著一個“起於漢而興於唐”的稀有傳統劇種,也叫合陽提線木偶。合陽線偶戲自成一家,表演時木偶的動作全部是靠演員用手中的細線懸控木偶完成的。同時,配合合陽線戲的唱腔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合陽人稱之為線腔,線腔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頗具秦人秦地的風采和特點。

總類

陝西合陽提線木偶 陝西合陽提線木偶

合陽提線木偶是中國目前現存木偶戲中歷史最長的傳統戲劇劇種之一。合陽人把提線木偶戲愛稱為“線猴”,也叫“線胡”、“線戲”或者“小戲”,它是陝西東府特有的一個古老劇種。合陽提線木偶起於漢,而興於唐,繁榮於明清。尤其在明清,流派紛呈、名角輩出,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並且在合陽提線木偶里早已具備了後來戲劇里的主要行當,如生、旦、淨、醜。

表演方法

線戲的表演方法主要就是提線。表演時,在戲台上搭一高約1.2米的長板台,萬通搜尋 -- 僅為測試,前邊用布帳圍起,表演時,演員站在布帳後的木台上,手提木偶在帳前表演。提偶的線根據角色的不同,分別分為五到十根不等,旦角線最多,除了頭、耳、手、腰、腳之外,還有腹及肘、膝等關節處的加線,算下來有十七八根之多,最長的線有三四米,操作難度非常大。表演時,表演者巧妙地運用提、撥、勾、挑、扭、掄、閃、搖等技巧,懸控通常高80~90厘米、重3.5~5公斤的偶人做出走、跑、跳、坐、騎馬、坐轎、舞槍弄棒、騰空駕霧、掄水袖、踢紗帽、閃官翅等難易不等的複雜動作,賦予木偶藝術生命,動作栩栩如生,如旦角的“楊柳腰、步步俏”等。

合陽線戲藝人都是由本地的農民組成,這些“半農半戲”的農民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搭台唱戲,所以他們的地位並不像傳統意識中的“戲子”一樣身份卑微,他們都是進得祠堂的農民藝人,在過去的老照片上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表演時身穿長袍的身影。

發展史

在合陽線戲的發展史上,歷代著名藝人層出不窮,至今還被民眾津津樂道。另外,樂於此道的文人墨客參與其中,或編寫劇本、或參與劇目、曲目的改寫改編,使合陽線戲能緊跟時代的變化,保持了長久的活力。

線腔的劇目

線腔的劇目是十分豐富的,老藝人傳說有五百餘本。現在的一些老藝人還能唱一二百本,最受歡迎的是“三箱二樓雙釵”等。“三箱”指的是《百寶箱》、《西廂記》、《囊哉裝箱》,“二樓”就是《謫仙樓》和《鴛鴦樓》,“雙釵”是《金碗釵》和《雙鳳釵》。還有一部分藝人們即興創作的線腔小戲,俗稱“梢戲”。語言通俗上口,生活氣息極濃。

“線戲在清末民初的時候還十分流行”,合陽縣文化館的副研究館員史耀增先生說,“那時合陽縣就有20多個大的社演線戲,而且幾乎村村有自己的班社,有的人有了錢,就為鄉親們出錢買戲偶組戲班,鄉民們都愛看戲”。解放後,合陽線戲一度輝煌過,但好景不長,和所有其他的傳統劇種面臨的問題相似,合陽線戲目前也面臨著生存的巨大威脅。

傳承

由於線戲自古以來都是以師徒口頭相傳的形式傳承,現在這種師徒學藝的傳授方式已經不再,加之現線上戲市場不好,人才成了大問題。另外,一次外演,至少要演兩三場,一個演員只能掙到四五十元。情況好的時候,一個月能演出七八場,大部分時候一個月能有兩場演出就不錯了。演出收入少,逼迫得很多線戲演員轉行做其他事了,年輕人也很少有學藝的,合陽線戲面臨失傳的窘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