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
中國古代大儺祭典中的儀式舞蹈,後世逐漸發展成娛樂性的 民間舞蹈 。廣泛流行於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安徽、山東等地。 各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如鬼舞、跳儺、儺戲、儺堂戲等,也有名之為跳神的。儺舞 的特徵是:一般都戴木質假面,扮作鬼神歌舞,表現神的身世事跡。
從中國有文字記載開始,就有關於大儺的記錄。殷墟甲骨卜辭中有■字,是在 室內以殳(古代兵器)擊鬼之形,這是關於儺祭的最早史料。較早地詳細記錄大儺 舉行時具體情況的史籍有《後漢書·禮儀志》:儺祭在臘日前一天舉行,由120名 10歲以上、12歲以下的少年著黑衣服、紅頭巾、手執■鼓,扮作“■子”;另有1 2人披獸皮、戴毛角,扮作“十二神”(或稱“十二獸”);領隊的主將則是“方相 氏”,頭戴有4隻眼睛的金光閃閃的面具,身上蒙著熊皮,一手執戈,一手舉盾。儺 祭多在夜間舉行,至時,到處燃庭燈、點爆竹,方相氏率領隊伍,擊鼓吹號,高唱驅 儺歌,跳“方相舞”和“十二獸舞”,以驅逐假想中的惡鬼。
關於“方相氏”和“十二獸”的舞蹈,漢畫象石上還保 儺舞中的六雷祖師 存著它們的形象資料。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這樣描寫:“爾乃卒歲大儺 ,歐除群厲。方相秉鉞,巫覡操■;■子萬童,丹首玄制,桃孤棘矢,所發無臬;飛礫 雨散,剛癉必斃,煌火馳而星流,逐赤疫於四裔。然後凌天地、絕飛梁,捎魑魅、■ ■狂,斬 ■蛇、腦方良。”描寫雖有誇張,但所表現的緊張激烈的氣氛是真實的 。由內容所決定,儺舞一般比較粗獷強悍,面具也多猙獰恐怖,這些特點至今在儺 舞中還保留著。
自漢至唐,儺舞的基本面貌無大變化。到宋代,儺舞中出現了將軍、判官、鍾 馗、鬥神、灶君、土地、六丁六甲等神■,增加了娛人成份,並逐漸向戲劇化的方 向發展。近世儺舞,20世紀50年代以前,還保留著驅鬼逐疫的迷信內容,50年代以 後基本上改造成為一種農村文化娛樂活動形式。現代儺舞多為 單人舞 和 雙人舞 ,情節也比較簡單了,形式變得質樸 自然。現存的儺舞劇目也很多,如《盤古開山》、《紡織娘》、《孟姜女》、《 董永》、《柳毅》等神話傳說;再如《李斯操兵》、《關公斬貂蟬》、《張飛闖 轅門》等歷史演義;另有關於《西遊記》、《封神演義》的神話故事。有些劇目 又成為獨立的舞蹈,如《和合舞》、《老楊公》等。
相關詞條
-
南豐儺舞
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歷經漫歲月,不斷改革、創新,逐漸演變而成的傳統民俗舞蹈。江西南豐有儺,自漢開始。南豐儺舞因其動作簡樸...
起源 發展演變 現狀 主要內容 主要特點 -
儺舞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並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儺的起...
歷史淵源 表演風格 儺祭目的 傳承現狀 傳承意義 -
南豐跳儺
南豐儺舞,俗稱"跳儺",是沿襲古代驅鬼逐疫的儀式--"驅儺"演化而來的舞蹈,原為祭神驅疫的儀式舞蹈,後發展為娛神娛人的儺舞。南豐儺舞流傳於江西省南豐縣1...
歷史溯源 藝術特色 現狀和傳承意義 傳播 跳儺人物 -
中國儺文化
“儺(nuo)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項目...
歷史淵源 歷史形態 相關禮節 從驅獸到驅儺 儺與陰陽學和等級制 -
貴池儺戲
貴池儺戲是安徽貴池古老稀有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佛教聖地九華山下的劉街、姚街、梅街、棠溪、桃坡、元四、渚湖、清溪、茅坦、里山一帶。它是以宗族為演...
藝術簡介 演出劇目 儺戲音樂 舞台美術 歷史淵源 -
婺源儺舞
婺源儺舞,俗稱鬼舞或舞鬼,是中國古代長江流域流行的一種傳統宗教舞蹈。婺源原始的儺舞遠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是中國舞蹈藝術研究難得的活資料。
簡介 歷史溯源 儺舞起源 藝術特色 表演形式 -
武安儺戲
武安儺戲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最早出現在夏商時期,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最初以面具戲為主,逐步發展為儺戲、賽戲、隊戲等十餘種形式,且分布較廣,全市...
由來 演出方式 -
《桔鄉儺緣》
最新鄉村題材數字電影《桔鄉儺緣》在江西開拍,著名演員楊紫茳、劉佳佳、牛犇、袁苑等擔任主演。年輕演員劉佳佳作為女主角一改潑辣、勢力的形象,飾演一個聰明幹練...
基本簡介 劇情簡介 緣起 由來 影片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