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到天涯

吃到天涯

這是一本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關於吃在世界各地的書。

基本信息

吃到天涯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世界各地的中國人關於吃在世界各地的書。

日本的清酒,香港的私房菜,德國的餐桌布置,美國的狩獵垂釣,阿拉斯加的海鮮大餐,猶太逾越節的晚宴禮儀……從東京吃到惠靈頓,從夏威夷吃到義大利,從法蘭西吃到墨西哥,從加拿大吃到馬來西亞……吃的知識、吃的歷史、吃的文化、吃的心理……通過海外華人們的故事道出。

這些個人故事,不僅帶我們週遊世界,領略風土人情,更使我們了解各國飲食文化的來龍去脈,讓我們吃個明白。書里有餐桌文化,有宗教禮儀,有聚會方式,有狩獵垂釣,有菜譜比較,有歷史故事,有廚房裡的孩子,有義大利的城堡……這是一本吃的巡禮!

身在海外,語言變了,服飾變了,觀念變了,行為變了,能守住的大概只剩下吃的領地。在家吃中國菜,外出找中國餐館,人際交往中,引為驕傲的中國話題往往也離不開食品。寫寫海外的中國餐館,寫寫西方人對中菜的喜愛,這類的故事俯拾皆是。但是,這些都不是我們的話題……

《吃到天涯》目錄

01、乳酪的陷阱

02、乳酪蛋糕的配方和做法

03、老墨食品的誘惑

04、Salsa菜譜

05、瓊斯海灘釣螃蟹

06、南瓜樂

07、南瓜餡餅(Pumpkin Pie)

08、流滴糖汁的樹

09、楓樹糖漿菜譜

10、軟殼蟹

11、軟殼蟹菜譜

12、後院的蘋果樹

13、烤蘋果

14、老闆請客

15、肉末番茄醬義大利通心粉

16、香子蘭

17、兒子在施粥站做義工

18、野味野趣:采菇

19、窮人的百蟹宴

20、椒鹽爆蟹

21、美國大會餐

22、羅宋湯(Borsch)

23、教會裡的聚餐會

24、餐桌上的宗教儀式

25、聖菲的“北京烤鴨”

26、獵鹿札記 27、釣魚

28、中國孩子“美國胃”

29、吃在阿拉斯加(女人篇)

30、吃在阿拉斯加(男人篇)

31、棕櫚樹下嘗美食

32、餐桌文化

33、中國菜在國外

34、吃飽了撐出個大產業

35、吃住在城堡

36、一吃鍾情

37、狗袋(doggieBag)的故事

38、吃在歐洲途中

39、慕尼黑的啤酒節

40、看法國人品酒

41、咖啡之道

42、德國吃法

43、啤酒飄香的地方

44、異鄉食韻

45、青豆湯菜譜

主編簡介

融融,新聞專業畢業。上海著名報社記者、編輯。1989年赴美留學,現任美國輕舟出版社主編,北美華人文化團體“文心社”理事。1997年開始寫小說,長篇處女作《素素的美國戀情》連載於北美《星島日報》,2002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短篇處女作《早安,野熊先生》發表於《世界日報》,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收入《中國留學生文學大系》。其餘十多篇中短篇小說《居室之戀》、《化妝間》等全部在北美知名的三大報紙《世界日報》、《星島日報》和《僑報》上發表。報告文學《中國棄嬰愛蜜麗》獲美國“東方文學華文佳作獎”。

書摘

中國菜在國外(節錄)

剛出國時,我曾住在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家裡,每天中午在學校食堂就餐,晚上回來自己做晚飯。老太太以前從來沒接觸過中國人,很好奇。我一進廚房她便過來聊幾句,並看我做飯。我一邊用從國內帶來的大菜刀切菜,一邊東一句西一句地與她閒聊,打手勢,手中的菜刀不經意一揮,老太太立刻連連後退幾步,直用手擋頭。以後她再也不敢在我切菜時近前了。

坐上鍋炒菜,油還沒燒到火候,老太太已是又開門又開窗。我只好趕緊把肉片扔進鍋里又續上了水,炒出來的肉嚼得腮幫子發酸。從此,我只好中午在食堂儘量多吃,晚上回來好歹煮點麵條算是晚飯。實在饞炒菜了,也只能不等油熱就將切碎的肉菜一股腦都放進鍋,剛一聽到嘩嘩聲就趕快澆水。就這樣一段時間後,老太太恍然大悟地對我說:我知道怎么做中國菜了。中國菜就是把所有東西都切成小塊兒放進鍋里一混就成了。聽了這話,我心裡暗暗為我們享譽全球的美味佳肴叫屈!可是,我能到哪兒去大顯身手,為真正的中國菜正名呢?

真是心想事成,機會來了!一位“老外”同事即將退休,打算邀請共事多年的同事們一聚。這位先生的太太已去世,他單身一人又不諳烹調,卻別出心裁地打算在家中請中國餐,於是請我來幫忙。很久沒有機會掌勺的我正手癢得發慌,忙不迭地答應下來,恨不得立刻自己掏錢去請客。

到了日子,我興沖沖帶著所需的食品材料來到這位同事家,一頭扎進廚房便大展身手。煎炒烹炸,魚香肉絲、番茄肉片、紅燜大蝦一盤盤香噴噴、油汪汪地出了台,卻沒注意同事家一間原本窗明几淨,潔淨得像幾乎從未使用過的廚房已是杯盤狼藉,炒菜的油煙也已衝出廚房,瀰漫進了客廳。我在廚房嘩嘩地煎炒,同事則暗自叫苦不迭地在客廳和走廊里,手拿空氣清新噴霧劑滋滋地一個勁兒到處噴,並忙不迭地向陸續到來的客人們抱歉。在我帶著一頭一臉的油煙結束戰鬥走出廚房,在客人們的讚美聲中洋洋得意的同時,終於注意到了主人臉上尷尬的神情,那上面分明寫著:下次再不敢在家裡做中國菜了!

不僅他不敢了,我也越來越不敢了。隨著在國外生活時間增長,漸漸地,我發現自己滋生出一種特異功能:閉著眼睛識中國人。正是這種“特異功能”讓我受到了約束。

我曾在北美一個大學附近的公寓樓住過幾年,這裡有不少中國留學生家庭。大家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論何時走進一個中國人家,撲面而來的都是一股炒菜味兒。日積月累的廚房油煙早已沾在四壁和家具上、滲入地毯里。平時不是用餐時間,這些油垢經久地散發著淡淡的陳油味兒。一日三餐新的煎炒烹炸又錦上添花。尤其冬日裡門窗不開的日子,這氣味有足夠的時間先在房間內滲入毛髮、沾上床上的被褥、壁櫥內的衣物,然後再絲絲向外滲透,飄出門縫,瀰漫於外面的樓道。常常剛一出電梯門,你閉著眼睛就可憑著鼻子裡飄進的油煙味兒做出判斷:這裡住著中國人。

在家門之外,這種氣味兒也在許多場合無言地宣告著中國人的存在。我的辦公室里有位不久前才從中國國內來的同事。因為太太在家做了飯等著,他每天中午都要回家用餐。當大家午飯後重新開始工作時,常會有一股炒菜味兒飄進辦公室。這時候你不用抬頭就能知道:這位從家裡吃完飯回來了。

逢年過節,中國學生會常常組織些演出和電影,這是箇中國人大聚會的機會。老少學生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趕來,熙熙攘攘歡聚一堂。這種聚會有三大特色。一是熱鬧非常,老友新朋,平時無暇相聚,今日機會難得,問不完的好,聊不完的話。演出開始前,大人們都在四處打招呼寒喧,以致許多人難以落座。孩子們更如同出了籠的小鳥,興奮異常,成群結隊地在大廳里又跑又叫。

演出開始後大人們落了座,嘴上卻停不下剛才的話題,仍在津津有味地聊著。孩子們無人管,演出廳里燈光暗了並不妨礙他們的追逐玩耍。這便是中國人聚會的第二大特點:台上台下分家。任你台上講的唱的聲嘶力竭,台下該聊的聊,該跑的跑。真正想安安靜靜地看電影看演出的人只好半途拂袖而去。

這第三大特點與我要說的有關:劇場裡你的左鄰右捨身上都或濃或淡地帶著一股炒菜味兒。也是嘛,中國人過節最重要的就是吃。誰家不藉機會大做大吃一番?吃過豐盛的家宴再來歡聚一堂,你我身上的炒菜味兒都混在了一起,不分彼此,誰也別嫌誰了。

可是當我們平日裡作為少數,在公司、學校和其它公共場合與本地的同事、朋友們在一起時,尷尬就來了。試想:公司管理人員例會,一屋子的人各個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身邊一人卻一陣陣散發著中國炒菜的油煙味兒。此時你是該為中國菜的美味而驕傲,還是該為它而尷尬呢?

常聽一些崇尚健康飲食的“老外”朋友說中國菜是好吃,就是裡面的油放得太多了,讓他們望而卻步。為此我有意觀察了一下西餐的製作。其實一盤中國炒菜中放的油量並不比一道西餐涼拌沙拉放的油多,關鍵不是量而是用油的方式。西餐中多用涼油,且大多混在食品之中再多也顯不出來。尤其是那些甜點,簡直就是由脂肪、蛋、奶、糖堆起來的,但表面看來並沒有油多的感覺。而中國菜恰恰相反,好像生怕別人說你捨不得放油,一盤炒好的菜上台前往往還得特意淋上“明油”以示“油汪汪的”。另一方面,中國人多講究爆炒,做的時候油要燒至高溫然後放肉放菜嘩嘩作響一爆即成。此時如在陽光下你會看到炒鍋周圍的空氣里瀰漫著大量的油微粒,它們鑽進頭髮里,沾在皮膚、衣服、牆上和地毯里,散發著異味,很難除去。

其實人人都有選擇在家吃什麼的權利。怪就怪這“老外”的公寓設計有問題。堂堂公寓,客廳、書房、主臥室、次臥室、衛生間都一下好幾個,卻偏偏不單獨給廚房一個地方。廚房都被塞在客廳的一角,連堵隔斷的牆都沒有,也別指望有個通向屋外的窗戶了。一般的抽油煙機在油煙滾滾的中國烹調面前形同虛設。那千滋百味的油煙不向客廳和整個公寓瀰漫又更去何方?

現在,越來越多的來自中國的新移民到國外定居生活。我們呼籲家裝建築設計師們:多替酷愛中國菜的人們著想,設計一些廚房通風設備更好更合理的住房,也讓我們免去在公眾場合的尷尬和被迫去那些四不像的中國飯館,以千篇一律的醬油炒飯甜酸雞之類來解饞的煩惱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