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堆

糖堆

過去的天津街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小販手挎竹籃,或肩扛草把子,上面堆滿或插滿一串串火紅嬌艷、晶瑩透亮的冰糖葫蘆,吆喝著沿街兜售,而大名鼎鼎的丁伯鈺的糖堆兒更是使天津小吃增光添彩。提起丁伯鈺的糖堆兒,天津的老人們至今還記憶猶新。

愛玩貪吃蘸糖堆兒

丁伯鈺祖上承擔天津北大關稅房工作,專門收取過往客商的稅款,財源廣進,時稱“大關戶”,而丁家則稱為“大關丁”。丁伯鈺繼承大關差使時,年僅16歲,他自己除了吃喝玩樂什麼也不會。丁伯鈺當時特別愛吃北京的糖葫蘆,北京當時有一位曾在御膳房當差的王老五,他製作的糖葫蘆全北京聞名。為了吃到他做的糖葫蘆,在秋冬季節,丁伯鈺從北京將他高薪請來,在丁家當場製作,一邊欣賞王老五的技術,一邊品嘗這一絕頂小吃。雖然不務正業,但丁伯鈺特別聰明,悟性極高,王老五現場製作時,丁伯鈺將他的技術全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王師傅對於這位大少爺根本沒存戒心,反而痛快地將一些訣竅傳授給他。如此一來,丁大少的糖堆兒技術突飛猛進。而這時,丁伯鈺根本沒想到有朝一日會靠它養家餬口。

世事難料,1900年八國聯軍攻進天津、北京,丁家被聯軍搶掠一空。為了戰後的賠款,天津的稅關被裁,丁大少成了失業人員。面對失業的窘境,為了養活這一家老小,丁伯鈺不得不開始以制售糖堆兒為生。

皮上不沾毛地里不沾土

丁大少的糖堆兒比別人的貴,但大家都搶著買,原因就是丁伯鈺做糖堆兒講究真材實料,味美絕倫。對於熬糖的用糖,丁伯鈺堅持使用荷蘭冰花糖、日本糖和台灣糖,在熬糖時還要加上少許糖稀。蘸糖堆兒用的紅果,丁伯鈺選用河北冀縣、涿州和天津薊縣的大紅果,小的、有蟲的、壞的都不用,然後除去核兒。丁伯鈺串糖堆兒不用竹籤,而是採用葦子桿,將葦子桿剪成同樣長短,剝去外皮,將其中一頭剪尖,便於穿紅果、熏棗和海棠果。一支糖堆兒四個紅果,最後的兩個還要夾上豆餡,豆餡上點綴核桃仁、瓜條、京糕和一片橘餅,能夠幫助消化和開胃。

丁伯鈺熬糖時從不允許別人打擾,更不許別人在旁邊亂說話,總是全神貫注、目不轉睛地看著糖鍋,直到最後。當時有人做過實驗,冬天裡將丁伯鈺的糖堆兒放在皮襖上,糖堆兒上絕對沾不下皮毛。還有人說,曾經將丁伯鈺的糖堆兒扔到土裡,拿起來吹了吹,上面的浮土竟然全部都沒了,可想這糖堆兒做的多地道了。

上街賣糖堆兒擔子僱人扛

丁大少雖然屈尊做了街頭小販,但架子依然端著。上街時,總要雇個人替自己扛著擔子。每天上午,丁大少在家將糖堆兒蘸好,下午出門販賣,上街前將上百支糖堆兒堆放在一個大提盒和一個圓形帶蓋兒的大竹籃中,夥計在前面挑著擔子,丁伯鈺一聲不響的跟在後面,從不像別的小販那樣隨便吆喝,每當進胡同口時,才大聲吆喝一聲“糖堆兒”,聲音洪亮可以傳過幾道院落。買主聞聲出來,他打開提盒,任由買主挑選。丁伯鈺的糖堆兒聲名遠揚,不用走幾條街,所有的糖堆兒就賣光了,回到家天都沒有黑。

年節送禮送糖堆兒

天津有句老話“五更吃個山里紅,到老一家不受窮”,指的就是除夕夜晚要吃糖堆兒;而天津的習俗,過年時要給姑奶奶送禮,糖堆兒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春節前後,是丁伯鈺最忙的時候,這時他與全家忙於給大戶人家訂做糖堆兒,就不再上街零賣。在年節時,丁伯鈺要蘸些“老虎頭”的糖堆兒,將紅果切開,在切面上抹上豆餡,配上瓜條、京糕、核桃仁等,擺成老虎的鼻子和臉,用葡萄做眼睛,做成虎頭,過節送禮特別受歡迎,但平時丁大少是不肯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