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台灣海峽(TaiwanHaixia)是中國台灣島與福建海岸之間的海峽。屬東海海區,南通南海。南界為台灣島南端貓鼻頭與福建、廣東兩省海岸交界處(一說為鵝鑾鼻與南澳島南端)連線;北界為台灣島北端富貴角與海壇島北端癢角(一說為黃岐半島北茭咀)連線。
台灣海峽呈北東—南西走向,長約370千米。北窄南寬,北口寬約200千米;南口寬約410千米;最窄處在台灣島白沙岬與福建海壇島之間,約130千米。總面積約8萬平方千米。
消失
將中國和台灣從政治上分割開來的台灣海峽與歐洲的“柏林圍牆”一樣,都是冷戰時期的遺產。儘管政治上的中台統一談判時好時壞,但隨著海峽兩岸經濟的密切往來,台灣經濟現已經離不開中國本土。在經濟層面,中國與台灣間的障礙已經消失。雖然沒有像“柏林圍牆”那樣引起轟動,但“台灣牆”事實上已經消失。
媒體解讀原因
2010年12月21日,日本《經濟學人》周刊一期文章,題為《台灣牆的倒塌——中國渴望軍事擴張》
文章稱:與象徵社會主義敗北的“柏林圍牆”不同,台灣海峽則是中國式社會主義的勝利。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大國,軍事實力也在台灣之上。由於台灣海峽的這種變化,中國海軍和空軍的活動範圍正在向西太平洋擴展。
中國軍力的增強是陸海空全方位的,但最為明顯的是台灣海峽周邊。那裡一直是美軍第七艦隊的勢力範圍,中國的軍事存在被封堵在“台灣牆”的內側。
美國無力封堵中國
中國軍方有個非常有名的國防概念——“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第一島鏈是連線日本列島、沖繩、台灣和菲律賓的線,南端到達馬六甲海峽。這條線和中國大陸所圍成的內海,即從北部的東海到台灣海峽和南海,都是中國的軍事勢力範圍。確保這個區域的制空權和制海權、遏制美軍機動部隊的行動是中國本土防衛的基本戰略。
美國將第一島鏈視為“反共防波堤”,採取“封堵中國”的政策。這條線的核心就是台灣。如果這線被打開缺口,中國軍力就會擴散至西太平洋方面。封堵中國的線反過來會變身為中國的防線。
第二島鏈是指從伊豆諸島到小笠原諸島、關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的線。這條線曾被日本稱為“絕對國防圈”,現在由在關島設立軍事基地的美軍所控制。如果中國有野心與美國爭奪太平洋霸權的話,兩國應該會在第二島鏈和第一島鏈之間的海域展開爭奪。
2010年,中國艦隊在南海舉行的演習引發各國關注。在演習中,北海艦隊經由沖繩與宮古島之間海域南下太平洋,並進一步南下至台灣東海岸海域,然後從菲律賓北部的巴士海峽返回中國沿海,進入南海,與南海艦隊會合。
東海艦隊在潛艇陪伴下從東海穿越宮古水路,東進太平洋,行進至關島近前和沖之鳥島(我稱“沖鳥礁”——本網注)周邊。艦隊在那裡演習後原路返回。在東還異常接近日本自衛隊飛機的中國艦載直升機就隸屬於東海艦隊。東海艦隊最後出進入南海。南海演習的主角是深海的戰略核潛艇。搭載射程達美國西海岸的戰略核飛彈的“晉”級核潛艇就部署在海南島,潛艇潛伏在南海,擔負著報復美國攻擊的第二輪核打擊任務。
東海艦隊類似前衛,負責在第二島鏈跟前攻擊從關島出擊的美國機動部隊。北海艦隊類似後衛,埋伏在台灣海域第一島鏈。保衛大本營的守門員則是南海艦隊。由於直接進攻台灣島的可能性降低,中國海軍正試圖為與美軍之間的艦隊決戰尋找新的存在意義。
中國崛起改變亞洲
中國開始稱南海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對此,美國國務卿希拉蕊也稱“南海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從本國安全考慮,不能容忍南海戰為中國的戰略海域。
美國很早之前就開始警惕南海局勢。布希政府時期,中國戰鬥機接近美軍電子偵察機,美中關係一度緊張。歐巴馬政府時期,中國民兵妨礙美軍特殊作業船執行任務。
二戰中召開的開羅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從日本手中收回琉球群島和台灣。然而,羅斯福之後的杜魯門總統在《舊金山和約》中迫使日本放棄台灣,但沒有確定台灣歸屬,這就給台灣獨立留下了餘地。而附屬於台灣島的釣魚島屬於琉球群島的一部分,在保釣人士看來,美國將沖繩歸還給日本時,錯誤將釣魚島也一併交付給了日本。
如果尖閣諸島(即中國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作為台灣的一部分成為中國的領土,那么就不存在整個台灣地位未定論昀問題,而是必須被統一為中國的領土。中國的崛起改變了亞洲的國際關係,也改變了中國內部的力量關係。中國現在站在了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