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起源
島鏈是由美國務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特別是中國形成威懾之勢。島鏈具有地理和政治軍事上的雙重含義,上世紀50年代美國國務卿杜勒斯提出了“島鏈戰略”,這是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產物。
島鏈一詞最初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二戰之後為了扼殺、封鎖當時的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中一些特殊島群的戰略地理位置而提出來的。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重兵,意欲精心構築一條以美軍在太平洋上的一線基地為基軸,以日本、韓國、沖繩、關島等基地和設施為核心的“太平洋多重鎖鏈”,來扼住亞洲大陸的脖子,其目的就是扼殺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
歷史背景
在二戰期間及之後,美國趁機強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島嶼,並逐步將其勢力擴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國家的領海和領土。基於這種優勢,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首先提出了對亞洲國家實施“東方弧線”的新月形封鎖戰略。在提出島鏈戰略的同時,美國大力加強在島鏈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軍事設施建設,擴建海空軍基地,加速構建軍事包圍體系。美加緊拼湊“東亞集體安全體系”,簽訂各種條約,建立軍事同盟,增加駐兵數量,加緊島鏈的封鎖力度、對各國的遏壓態勢。最初美國海軍只在太平洋地區形成三大基地網雛形:在此基礎上美國逐步在亞太地區建立起了三道封鎖島鏈。島鏈因冷戰而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及其亞太附庸國的目的是通過互相勾結,加緊在亞太地區建立多道防禦圈和眾多的軍事基地,作為其遏制、攻防和封殺以蘇聯、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和國家的依託堡壘。然而島鏈並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終結,這條套在亞洲大陸脖子上的鎖鏈不但沒有消失,反而還在不斷加長,兵力也在不斷增加。
島鏈防禦
第二島鏈位於第一島鏈以東,與第一島鏈一樣,長期以來一直被一些西方國家所控制。 美軍實施分散化和網路化部署,經營第二島鏈,採取“以退為進”戰略,主要防範它的前沿對手,最主要的國家就是中國和伊朗。美國的“第二島鏈”是以關島為中心,由駐紮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的基地群組成,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託,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在澳大利亞加強軍事存在,等於讓美軍又多了一個新的戰略支點,一旦亞太有事美可實施軍事力量的多渠道輸送。
美軍兵力所在地關島,本身屬於美國的海外屬地,美軍在西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都在此地,堪稱美國全球戰略中重要的屯兵和中轉站。美軍在日韓的兵力是其干預亞洲事務的最前沿存在,關島則是第二梯隊的力量輸送站。美軍將駐守日韓的兵力後撤,不斷增加關島的兵力吞吐量,以避免西太平洋的美軍兵力過分集中,擔心一旦中國發起遠程飛彈攻擊,美軍遭到致命的打擊。
美國挑釁
2014年4月美軍駐沖繩司令兼海軍陸戰隊第三遠征軍司令威斯勒聲稱,“如果接到命令奪回釣魚島,我們能拿下嗎?當然可以。並且不需要登島,只需海空進攻的方式即可消除(解放軍)威脅”。美軍太平洋總部一個駐地區的指揮官如此越權發聲、口出狂言,明確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敵,是近些年所沒有的。
中國態度
第一,常萬全部長在與貴國哈格爾防長的聯合記者會中說,中國軍隊肩負著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使命,做好了應對各種威脅和挑戰的準備,只要黨和人民需要,就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所以,不論你如何叫囂,在釣魚島問題上中國的政策方向不會變,作戰方向和任務也不會變。第二,釣魚島當面是我華東地區,在國防安全上由南京戰區管轄。在東海上與貴部“管轄”範圍重疊。釣魚島距中國海岸線不足400千米,在軍事地理上屬於近海範疇。筆者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僅憑我戰區武裝力量,管控釣魚島還是綽綽有餘的,戰役火力能夠覆蓋釣魚島海域和空域。作為軍人都知道“護航”這個軍語,過去的兵力護航,現在已經發展到火力護航。所以不要威脅在我釣魚島海域、空域執行任務的公務船、公務機。否則自身安全也會受到威脅。提醒你在動武前,好好研究一下兵力對比和戰場環境,再搞一下兵棋推演或計算機仿真,否則可能收不了場。
第三,釣魚島曾作過駐日美軍的航空兵靶場。中國區航空兵和其他遠射火力兵種,在這個距離上正好也缺這樣的一個靶場。好處是我戰區三軍部署不需要前推,在原地只要調整射向,修訂一下射擊諸元和發射參數,即可使用。
第四,中國軍隊熟悉釣魚島的軍事地理環境,如果成為戰場,守軍是沒有任何生存條件的。所以對釣魚島的行動,與貴軍“無需派兵登島,即可消除威脅”的做法所見略同,還請將這一做法轉告日方,請勿妄動。藉此還要提醒一下將軍如果要確保貴軍的安全距離,建議退到第二島鏈之外,那裡暫時還是安全的。
第五,航母編隊跨海演訓:遼寧艦編隊應當遠行,走出第二島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