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台是一種高而平的建築物,普通稱之為平台或眺望台。中國古典建築是以木構為主的,為了防潮避水,也為了顯示統治者的地位,都大量地以土石方墊成高台,而將宮殿屋宇建在其上的,因此,台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建築形式之一。中國古代的文獻上對於台的解釋較多,《爾雅》上說:“觀四方而高日台”,《釋名》上說:“台者,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因此,台的主要特點是建在高處。
中國的宮廷及園圃中築高台之風較盛,在台上進行祭祀、崇拜、觀賞、娛樂等活動。史傳二千五百多年前吳王闔閭曾在蘇州西面的姑蘇山上建姑蘇台,其規模據《吳地記》記載:“闔間經營九年始成,台高三百丈,望見三百里,作九曲路以登臨,夫差時又進一步擴建三年乃成"。今雖痕跡難尋,但大詩人卻給我們留下了《蘇台覽古》的膾炙人口的詩篇:“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
歷史
最早的台榭只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春秋時期,各國的宮室、宗廟競相追求雄偉的建築形象,但當時的木結構建築水平尚低,不能解決大體量建築物的高度和整體穩定性等問題,因而憑藉夯土作為構造手段,採用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房的方法,以取得比較宏大的外觀。台榭還同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秦鹹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其高度有的達到十餘米,長度有的超過百米。西漢明堂辟雍遺址留有兩層方形夯土台。另外,戰國台榭的形象還可在戰國刻紋銅器上看到(見周代建築圖象)。
漢以後基本上不再建造台榭式的建築,但仍在城台、墩台上建屋。北京團城、安平聖姑廟等,都可視為台榭的變體。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
出處
《老子》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禮記·月令》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處台榭。
《釋名》台,持也。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
園林賞析
中國園林建築類型很多,形式各樣,但風格統一,這就是建築藝術了。就建築藝術手法來說,也就是“變化與統一”。這裡說的榭,其實在形式上與齋、軒之類區別不大,但它多位於水邊。榭,《園)台》中說:“《釋名》云:‘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榭”,有憑藉的意義。憑藉景觀而成。或在水邊,或在花旁,形式也靈活多變。榭這種園林建築形式,在江南園林中特別多。江南園林多以水池為中心來構圖,所以將建築置於水邊,就是榭。
蘇州怡園裡有一座比較大的建築,這座房屋有兩個名字,前半叫藕香榭,後半叫鋤月軒,榭軒合~。軒前一個院子,院子對面有假山、花卉。軒之北即榭。所謂“藕香”,意即池中植荷,夏日荷花香滿池,別有情趣。若從“構園十八法”來說,這就是其中一景:“香景”。藕香榭建築規模較大,面寬10米,進深8米,前後均設門。四周環廊,向東連廊,通向南雪亭。向西也連廊,通向碧梧棲鳳小屋。榭之北有一平台,臨池而築,旁有鐵欄桿,可見這已是近代之事了(怡園建成於清光緒年間)。
藕香榭建築為單檐歇山頂,甚有氣派。榭之東北有一曲橋與池北的金粟亭等相連。廊、榭、橋、亭,景致豐富多彩。
榭多朝北,這種朝向,目的是為避免陽光射在水面上,反射過來刺眼(太陽位於南天空)。除了藕香榭,還有蘇州網師園中的濯纓水閣(其實不是閣,而是榭)也是朝北的。耦園中的“山水間”也同樣如此。
台,《園冶》中說:“《釋名》云:‘台者,持也。言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園林之態,或掇石而高敞者,俱為台。”台本身是保持的意思,就是說築土高而堅,使它能夠保持自己。大凡庭院中的台,或疊石很高,而上面平坦;或用木架支高,而上鋪平板無屋;或是在樓閣前走出~步而開敞的,都叫“台”。
蘇州虎丘有“千人石”,是一塊很天然的台石。據說東晉時有高僧鳩摩羅什(344~413)的弟子竺道生在這裡說法,曾坐千人聽講。另外,這裡還有一塊石,即“點頭石”,相傳當時官方不許眾人來聽講,人們全被趕走。但竺道生矢志不移,仍高聲宣講,只有那塊石頭還在聽,後來就有“頑石點頭”之說。
台這種形式在歷史上也有不少,比較有名的有鳳凰台、銅雀台、金虎台、冰井台等。鳳凰台在今南京,因唐代詩人李白作《登金陵鳳凰台》而得名。“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相傳此地在三國東吳時也是個遊覽勝地。這裡有鳳凰山,相傳西晉永嘉(307~312)時曾有鳳飛來,故築台。
銅雀台在今河北省臨漳,三國時這裡為鄴城,是曹魏時期的都城。曹操在城的西北築銅雀台,作為遊覽勝地。唐代詩人杜牧有《赤壁》:“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說的是三國時赤壁之戰,曹操本想直取東吳,可以把大喬小喬兩個美女擄去,在銅雀台與曹操共賞美景。不料此戰曹操大敗,這個心愿化作泡影,所以杜牧作此詩以懷古。銅雀台邊上還有水井台和金虎台。
台這種形式多築於高處,可遠眺賞景。如杭州西湖的葛嶺上有初陽台,這裡是觀曰出的好去處。又如北京頤和園佛香閣前有平台,可觀昆明湖全景,人在這裡的感覺真可謂心曠神怡,浮想聯翩,令人感慨不已。宋代文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說:“……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