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紀游

《西湖紀游》是詩人林伯渠於1919年秋天,遊覽杭州西湖時寫下的詩作。在詩中,詩人借景抒懷,抒發了他對自己所選擇的革命道路的自信和藐視眼前苦難的樂觀精神。

作品原文

西湖紀游
俊游如許才三日①,山色湖光取次收②。
到眼煙雲紛萬態,誰家台榭足千秋③。
艱難自笑寧非計④,歷碌看人共一邱⑤。
猶有情懷消未得,聚豐園裡酒盈甌⑥。

注釋譯文

①俊游:勝游、游賞。秦觀望海潮》:“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睛細履平沙。”如許:如此,像這樣。辛棄疾賀新郎》:“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淚常啼血。”
②取次:以次、次第。范成大《次韻知郡安撫元夕賞伴廳紅梅》:“後來顏色休論似,夾路漫山取次紅。”
③台榭:指西湖周圍的亭台樓閣。榭:建有敞屋的高台。李白江上吟》:“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足:足以,可以。此句意謂,西湖旁的亭台樓閣哪一個能歷經千秋萬代而長存不朽呢。
④艱難自笑寧非計:意思是說革命道路雖然充滿艱難險阻,自己卻矢志不渝,泰然處之。寧非計:難道打算錯了。
⑤歷碌:忙碌。共一邱:即一丘之貉。《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此句是說,南北軍閥勢力相互勾結,如一丘之貉。
⑥聚豐園:杭州酒家名。盈甌:滿杯。甌:盆盂類瓦器,這裡指酒杯。

作品鑑賞

1919年是林伯渠革命生涯中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也是思想上比較矛盾的時期。一方面,他清醒地看到了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山窮水盡,必須努力尋求一條新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在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偉大人格影響下,繼續追隨孫中山從事“護法”與改革國民黨的工作。他在李大釗等人幫助下已初步接受馬克思主義,但還尚未找到新的革命隊伍與組織,矛盾孕育著發展,對中國革命歷史和個人思想進行總結反省,成為他踏上新的革命征途,由民主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關鍵。
古往今來,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曾經喚起過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的依戀難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衷心讚美,但此時林伯渠似乎並未過多地關注於眼前的自然造物之美,他的心正被茫茫的歷史沉思占據著,被熱切的人生求索占據著。身在湖山之中,心關天下之事,明寫物態山光,暗寫歷史風雲,是這首詩在詩意表達上的最主要特點。
“俊游如許才三日,山色湖光取次收。”首二句點破題意,將三日的湖山勝游一筆帶過,筆意匆忙。“取次收”暗示游湖作為事實已經結束,下面詩句均帶有事後反顧追憶性質。
如果將頷聯作為一組普通的寫景句來看待,讀者會發現這組對句不論在語意上還是在對這種語意的傳達方式上都是不對等的。“到眼煙雲紛萬態”是一個具有一定時間長度的描述性句子,“何人台榭足千秋”卻是一個立足於理性思考的推論性句子,前者是直接觀察所得,是可視的,後者則必須訴諸於聯想、判斷等心靈過程。這種獨特的異乎尋常的安排,迫使我們不得不去找尋隱藏於表面字句之中的更深層的意蘊。
實際上,頷聯二句所寫的不僅是作者對西湖景色的所見所感,而且是作者對辛亥革命前後整箇中國現代歷史的所見所感。“到眼煙雲紛萬態”,是作者對辛亥革命後風雲變幻的中國政治形勢的形象化總結,“何人台榭足千秋”,是作者對當時政治人物的藝術化的評說。1911年一1919年,是近代中國歷史政權更替最為頻繁、政治上最為動盪不寧的年代,從袁世凱篡權復辟到黎元洪入主北京,從張勛擁主溥儀復位到段祺瑞“再造共和”,各色統治者爭權奪利,醜態百出,真可謂“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然而歷史畢竟是無情的,這些軍閥政客儘管得志一時,權勢傾天,但最終還是如過眼煙雲一樣被歷史拋棄。“何人台榭足千秋”,這一詩句雖是作者由西湖旁的亭台樓閣聯想而來,但其中明顯點化了李白《江上吟》“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之意。在李白原詩中有“屈平”、“楚王”一正一反兩個對立的形象,前者是肯定性的,後者是否定性的,林伯渠這句詩也同樣具有肯定、否定兩層意義,否定的一面是說,湖畔的亭台沒有哪一個能歷千秋而不朽,“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也應西北流”,一切壓迫人民的統治者都是必然要滅亡的,都是速朽的;肯定的一面是說,只有孫中山這樣的革命者和他們從事的偉大事業才會永垂於史冊。此時,因初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林伯渠已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孫中山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思想,並開始了新的探索,但他對孫中山這位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卻始終懷有崇高的敬意,認為孫中山從青少年時代即投身中國的民主民族革命事業,數十年如一日,不斷前進,不斷進步,“用自己的心血給中國人民寫下了一段有聲有色,充滿光和力的偉大歷史”,是中國民族的偉大代表。
頸聯二句的意義較為明確。“艱難自笑寧非計”,既是作者對自己十數年革命生涯的回顧,也是對自己矢志忠誠於革命事業的胸懷的剖白。林伯渠自1905年在日本參加同盟會,曾伴隨中國革命的艱難腳步經歷過無數的挫折與磨難,但他卻始終不改初衷,毫不氣餒動搖。“寧非計”正話反說,語含幽默,充分顯示了作者對自己所選擇的革命道路的自信和藐視眼前苦難的樂觀精神。下旬“歷碌看人共一邱”巧妙地將歷史典故與現實狀況融合為一,是對不久前失敗的護法運動乃至整箇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總結。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歷史時代的局限,始終未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力量的源泉,而總是將希望寄託於一部分比較“開明”的地方軍閥勢力身上,寄希望於一時的軍事冒險。但無論是把持中央政權的北洋軍閥,還是割據一方的地方勢力,從投靠帝國主義壓迫人民的本質上來看,他們都是一樣的,都不過是一丘之貉。要想使屢受挫折的中國革命踏上勝利的坦途,必須以蘇俄為師,依靠無產階級及其他勞苦大眾,打倒一切軍閥官僚勢力,這是正由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林伯渠通過追隨孫中山革命奮鬥十數年後得出的最寶貴的歷史教訓。這種符合中國革命實際的科學而清醒的認識,促使他在一年後經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從此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
結尾二句回應首二句,將筆墨重新收回到詩題“紀游”上。歷史的迷霧已經撥開,新時代希望的曙光已遙遙在眼,為了慶祝自己精神上的新生,為了消釋舊日的愁苦,迎接未來的戰鬥,作者在西湖旁的聚豐園把酒暢飲”這首詩的前三聯均是從大處著眼,大處落筆,在詩意表達上都帶有向外擴張輻射的特點,唯有這一聯是向內收攏輻集,從“情懷消未得”到暢飲聚豐園,從聚豐園的整體場面到類似電影大特寫的“酒盈甌”,筆觸越來越細緻,至最後讀者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到一個酒光流溢的小小杯盞上。這種出人意料以小托大的收束方式能在讀者心目中造成一種極不平衡的感覺,使讀者在短暫的茫然無措後必須返回頭去重新體味省察全詩內容,從而使作者創作的終點變成讀者再閱讀的起點。

作者簡介

林伯渠像林伯渠像
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園,號伯渠,中國湖南省安福(今臨澧)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南昌起義、長征等革命活動,任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建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一、二屆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之一,與董必武徐特立謝覺哉吳玉章並稱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傑出詩人。在其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詩作,其內容之豐富,藝術成就之高,在20世紀的中國舊休詩詩壇上堪稱重要一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