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趙國故城

中國戰國時趙國都城遺址,在河北省邯鄲市,是已知戰國時期惟一的一座宮城和大城不相連的都城。1961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背景

自趙敬侯於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至前222年秦滅趙止,此地作趙都共 164年。它的宮城由三個小城組成,南面東西兩城並列,北面附一城,呈品字形,相接部分合用一條城牆。西城為矩形,東西寬1354米,南北長1390米;東城呈缺東南角的梯形,北寬926米,南寬820米,南北長1442米。北城呈缺東北角的梯形,東西寬1410米,南北長1520米。城牆夯土築成,基寬16米。已發現八個城門缺口,多指向城內的夯土台遺址,但城內道路尚未查明。

趙王城簡介

邯鄲趙國故城的城內現存夯土台長寬在50米以上的有10座,其中西城有5座,占一半,當是主要宮城。西城在距南牆450米處有一座夯土台,長寬各在260米以上,高19米,規模最大,俗稱龍台。龍台正北又有兩座寬50~60米的夯土台,三台成直線等距排列,形成一條東距隔牆620米的南北軸線。中間一台的正東460米處又有一稍小的夯土台,形成一條距北城牆600米的東西軸線。這四台縱橫都有軸線關係,當是城中最主要的宮殿區。東城有兩座夯土台,西距隔牆260米,長寬都在100米以上,相距約 620米,南北遙遙相對,形成東城的一條南北軸線。東西兩城的南門都設在各自軸線略偏東處。北城的西南角,在西距西牆390米、南距南隔牆340米處有一長寬各120 米以上的夯土台。三城中的夯土台上都有大量的瓦礫堆積,有的還發現柱礎石,證明它們是主殿為台榭的宮殿。
1970年又發現緊鄰上述三城的東北有一呈缺西北角的矩形大城,東西寬3.2公里,南北長4.8公里。城牆夯土築成,一般寬16米左右,殘存最高處12米。它的西南角和宮城北城東牆相距約100米,而不相連。城內有鑄鐵、制陶、制石器、制骨器等作坊遺址,當是居民區和手工業區。
邯鄲趙國宮城呈品字形,與它相似的只發現侯馬晉國遺址一例。三家分晉,趙居其一,兩地可能有某種淵源。宮城中台榭遺存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軸線關係之明確嚴謹,均為現存戰國各都城遺址之冠,對研究戰國都城發展有較重要價值。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第三章),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