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城隍廟

台州城隍廟與台州的建置時間一樣,都出現在唐初的武德四年(621),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台州城隍廟建在大固山的山上,規模宏壯,由於這一緣故,山的這一帶又被人們稱之為城隍山

台州城隍廟史話

台州城隍廟與台州的建置時間一樣,都出現在唐初的武德四年(621),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
 臨海舊時有三座城隍廟,除了州城隍廟以外,還有縣城隍廟和大田城隍廟。縣城隍廟始建年代不詳,但至遲在北宋初期;大田城隍廟據說是縣城隍的“行宮”,建造年代亦遲,時間在清光緒十九年(1893)。三者相比,無論年代、規模以及影響,都以州城隍廟為最。本文不想對三者作全面介紹,僅掇拾台州城隍廟的一些舊聞。
 台州城隍廟建在大固山的山上,規模宏壯,由於這一緣故,山的這一帶又被人們稱之為城隍山。廟址西鄰望天台,東接北固門,背靠白雲山,下傍嘉祐寺,適處北固之佳勝。唐宋兩朝屢經修葺,惜文獻記載語焉不詳,宋陳耆卿的《嘉定赤城志》僅云:“廟屢修,嘉定十五年(1222)齊守碩又新之,遷正殿,增禰殿、寢殿。”元朝和明朝舊志更是毫無述及。到了清代,順治年問台州知府郭日燧(順治十五年到任,約順治十八年離任,1658一1661)、康熙初期知府高培(康熙十一年至十七年在任,1672—1678)先後各進行過一次修繕、康熙五十八年(1719),台州知府張聯元又捐俸予以重修,次年因左右神祠樑柱朽壞,張復修之。後漸毀圮,嘉慶八年(1803)知府特通阿為之重建。最後一次大修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主持和負責修繕的是知府張西園和臨海紳士伺奏簧,張、何在修復的同時,又在廟左創建了覽湖閣,“閣分上下二層,依山結構,頗稱勝境。春秋佳日,扆屐成觴詠於此。”可惜的是,到了“文革”期間,廟閣皆毀於一旦。
 城隍神是城的保護神,在中國的歷史上,似乎所有的城隍廟都有自己的城隍神,民間則多稱之為城隍爺。台州的城隍神為屈坦,屈坦又作屈惠坦,是三國孫吳時屈晃的兒子。屈晃本汝南(今河南境內)人,仕於吳,孫權時官至尚書僕射。尚書僕射是尚書台的副職.在三國時尚書台的權位極重,舊時品位最高的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則已成了空架子。由於孫權受人挑撥,對太子孫和起了疑心,不但將其幽禁起來,還有廢立之意。對此,屈晃以為,廢立太子會影響三國鼎立的局面,削弱孫吳自己,也不利於朝政,便率朝士將吏拚死極諫,且屢諫不止,弄得孫權怒起,將其殿杖一百,斥還田裡。大概從這時起,屈晃就來到台州寓居,但沒有多久就離開了人世。後來孫和的兒子孫皓繼位,他深感屈氏“志匡社稷,忠諫亡身”之德.遂封屈晃之子屈緒為東陽亭侯,屈乾恭為立義都尉,屈緒後米也一直做到了尚書僕射。而屈坦因遠離朝廷,又無意仕途,仍奉其母終隱於台州。從此,台州屈氏漸成大姓,並且也是我們目前可知的台州現存諸姓中的第一古姓
屈坦雖沒有做過什麼官。但舊志對他的敘述卻不同一般:“初,吳尚書屈晃妻夢與神遇,生子曰坦。有神變,能興風雨。”如此看來,這屈坦與天神原本有些因緣關係。台州之所以奉屈坦為城隍神,除r他那天生神異和呼風喚雨的本領廣傳人口之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唐武德四年(621)設定台州時,當時的台州刺史即“以屈氏故居為州治”,也就是說,原來的屈氏古宅一下子便成了台州首任行政長官的衙署。居人之宅,必當求人保護,只有奉以為神,其心乃安。這個衙署同樣在大固山上。亦即城隍廟西邊——今台州衛校內的永慶寺舊址。
屈坦被祀為城隍神以後,據說十分的忠於職守,凡遇台州境內水旱之災,官民“禱祈多驗”。故而到了五代吳越王時,已被累封至興聖永安王。北宋初撤去封號,改和年間(111l—1118)因久逢大旱,“請雨立應”,知州范祖述上奏朝廷,賜廟額為“鎮安”。南宋建炎三年(1129)復封為顯佑侯。次年宋高宗趙構避金兵逃至台州,同樣受到這位城隍爺的“保護巡幸”,高宗又加封為通應顯佑侯。紹興八年(1138)又加“靈惠”二字,乾道四年(1168)再加“昭貺”二字,封號全稱為昭貺靈惠通應顯佑侯。慶元二年(1196)改封靈濟公,過了四年又加“廣澤’’二字,嘉泰四年(1204)加“普應”二字,至嘉定元年(1208)進封至順利王。嘉定十六年(1223)因知州齊碩之請,朝廷加稱“顯應”,號顯應順利王。應該說,這位城隍爺的地位是夠顯赫的了。
在台州舊志中,有關屈坦的記述還有一些,如謂屈坦與其母隱居台州若干年以後,相繼化升為龍,隋開皇九年(589),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至台州後曾與坦母相遇,智者好言叮囑,要她做一條好龍,她亦“受命惟謹”,於是他們母子便一直在台州做著好事。南宋乾道四年(1168)朝廷在加封屈坦的城隍誥詞中有云:“與母俱隱,既著一時之令名;於民有功,宜應千秋之命祀。”當然,舊志的記載有些神異離奇,受著明顯的時代局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就是在世人的心目中,凡是為地方、為百姓做過好事的,無論是人還是神,都必然會受到他們的尊敬和稱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