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章

句章

據史志記載,句章城始建於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勾踐24年)為越王勾踐所築《十三州志》載“越王勾踐之地,南至句余,其後並吳,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孫,故曰句章”即為周元王四年勾踐滅吳,向周天子呈貢,周元王賜勾踐胙,並命以“伯”(諸侯之長),越王稱霸,勾踐為向子孫表彰滅吳封伯之功,將原越之南方邊地句余擴大而改句章。據《寶慶志》記,古句章在今慈谿市南15里,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相傳曰城山,傍著城山渡。

句章 據史志記載,句章城始建於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勾踐24年)為越王勾踐所築《十三州志》載“越王勾踐之地,南至句余,其後並吳,因大城句余,章(彰)伯(霸)功以示子孫,故曰句章”即為周元王四年勾踐滅吳,向周天子呈貢,周元王賜勾踐胙,並命以“伯”(諸侯之長),越王稱霸,勾踐為向子孫表彰滅吳封伯之功,將原越之南方邊地句余擴大而改句章。據《寶慶志》記,古句章在今慈谿縣南15里,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相傳曰城山,傍著城山渡。句章:以字義為句,音通“勾”,(gou)是句勾相通還是避諱勾踐?找不到讀音的註解,可直沿至今,此謎難解。據寧波市志記載:慈谿縣,秦漢以來地屬句章城在今縣南十五里,隋開皇九年並餘姚、鄞、貿三縣入句章,唐武德四年,析句章置姚州、鄞州。八年廢鄞州為鄞縣,則慈谿實縣封內地也,開元二十六年,析鄞縣置慈谿,溪因邑人董黯孝養其母而得名,故因以名縣。按唐崔殷撰《溪孝子廟記》云:黯,後漢人,孝行著於鄉邑,和帝召拜郎中,不赴,厥後世為名族故董孝為鄉,慈谿名縣。歷史的長河總是曲折的,據《漢代地理志》載:“句章———餘姚屬會稽。”東晉隆安五年(401年)孫恩農民起義軍近20萬人圍攻句章縣治城山,城破,戌將劉裕(後為宋武帝)同年遷縣治於小溪(現鄞江橋)築句章新城。隋時,並鄞、貿、餘姚三縣入句章,縣治仍襲東晉,南北朝於小溪。唐武德四年(621年)析句章為餘姚建姚州,餘地改鄞州(鄞江鎮為州治),至此,歷時842年的句章縣遂廢。武德八年廢鄞州復鄞縣,置明州又析貿地,置慈谿、奉化、翁山為四縣。而析

句章 句章的地理位置
。現今餘姚、慈谿、鎮海三北之地立縣,慈谿老縣治撤消,三北之地冠名“慈谿”,現為“慈谿市”。如果沒有史料詳載實記,後人將為“慈谿”之名何來?一潭霧水,為之茫然。句章在人文景觀方面有獨到之處,這前面是大隱九龍山如九條龍脈面對著城山頭這個110米高的滾圓山堡城山頭,如“九龍搶珠形狀”,可惜千百年來挖石開鑿被攔腰截斷了,神話傳說是有位皇帝怕這裡出“真命天子”而斷然手段。不過這是牽強附會的想像流傳罷了。這塊寶地曾經是繁華的商埠泊船之地,這裡離河姆渡4公里。城山渡北岸曾發現過12座周代至晉代的古墓,明人黃羲之《四明山》志說過“其山東面如驚浪,一條流水入句章。”城山與隔江相峙的牛山,猶如姚江的關隘,江寬150米,正是姚江的靜水處,過此就有兩個大彎,流水急,風頭緊,所以先人在此泊船是上好良港錨地。從城山翻過低矮嶺那邊就是舒家。這個小村里宋時曾出舒亶大學士,舒介、舒烈一門三進士,現在的“天下玉苑”也座落在城山南麓。學者楊古城先生曾苦苦尋找城山古文化,發現城山村北渡口還矗立著一根高1.5米的天燈石柱。上刻有“信女院門胡氏喜助天燈”字樣。這是古時留下引渡的燈柱,柱邊巨大的埠頭石。歷經千年滄桑,碗口大的繫船孔和被磨去稜角的步階石,表明這裡曾經停泊過無數南來北往的船舶,清人董濂《泊城山渡》詩中有“暫向江乾泊,秋霜明正月,歸途唯獨客,霸業此荒城”之句。句章,這個曾經承載輝煌歷史的地名,不可能被永遠荒廢,人們會記住它,隨著慈谿古城的復興,大隱“天下玉苑”的崛起,將賦予古句章新的內涵,並激勵人們去探索和發現它的過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