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木器精氣神
![古典木器精氣神](/img/9/d3c/nBnauM3XyYzN4cjN0YDM0cTMwUTM0cDN0AjMzQTNwAzMxAzL2A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出 版 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9-1
字 數: 145000
版 次: 1
頁 數: 157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9062823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收藏/鑑賞 >> 古代家具
定價:¥35.00
內容簡介
《古典木器精氣神》以深厚的文化積澱、豐富而珍奇的作者個人藏品、獨特的“精氣神”角度,拓展出中國古典木器研究和賞析的新空間。
《古典木器精氣神》由質疑篇、求索篇和賞析篇組成。
質疑篇從質疑“唯材質論”入手,援引古代文獻和史料,證明古人崇尚的是木器意蘊而非材質。
求索篇將中國古典審美的經典觀點創造性地演繹為“精”、“氣”、“神”,用以解讀古典木器所承載的歷史信息、風格氣韻和文化意象。
賞析篇共收錄六十餘件唐、宋、元、明、清、近代木器和當代古典精品,分為“雕像譜”、“髹飾錄”和“文木賦”三類,逐一予以特徵分析、審美把握和意蘊闡述。
《古典木器精氣神》以物證書,圖文並茂,是鑑賞和研讀中國古典木器不可不讀的進階讀本。
編輯推薦
◆“木珍共欣賞,意蘊相與析”,從這些光怪陸離、個性張揚的木器中, 讀者或可以考證出中國古典文化的些許精華,捕捉到李澤厚先生所讚嘆的中國古典審美的“韻外之致”在古典木器中的靈光顯現,進而窺見一個與柏楊先生從較為人世、偏於功利的視角所描摹的“醜陋的中國人”迥然不同的風情萬種、想像豐富和品味高尚的“文化的中國人”的綽約影姿。
--摘自《古典木器精氣神·自序》
◆發端於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發展於胡德生先生的《明清家具定級標準評分表》的唯材質論、唯紅木論,扭曲了古人關於中國古典家具優良傳統的經典論述和歷史事實,誤導了古典家具的鑑賞和研究方向,影響了人們對古典家具真正價值的科學解讀和正確評估。
--摘自《古典木器精氣神·質疑篇》
◆祖武先生對其所藏,剔垢去污,使材質的天然紋理顯現出來,憑藉傳統文化的素養和神通八極的想像,對那些天然紋理給予如詩如畫的釋義,給人以清新靈動之感,使那些用以製作家具的嘉木古樹,又生機勃勃地屹立在山澤水畔。(鑑賞家鄭重)
--摘自《古典木器精氣神·賞析篇》
目錄
引言
質疑篇:走出“明式家具”研究的誤區
(一)“物不平則鳴”
(二)“明式家具”的狹義化和評價標準的匠作化
(三)專家一言堂與鑑賞簡單化
求索篇:古典木器精氣神
(一)精之華:豐厚的歷史積澱
1. 材之精
2. 彩之麗
3. 形之品
(二)氣之動:靈動的創造氣韻
1. 氣之動物,物之感人
2. 空間演示時間
3. 力的法則
(三)神之境:無窮的文化意象
1.“有我之境”
2.“無跡而神”
3.“詩無達詁”
賞析篇:瑞木通靈,添彩呈祥
(一)雕像譜
專稿 入木三分精氣神韓國榮
1. 唐代香楠加彩釋迦牟尼坐像
2. 宋代金絲楠木加彩觀音頭像
3. 明代黃楊木雕如意觀音像
4. 清代檀香木雕經書觀音像
5. 清代紅木髹金彌勒佛立像
6. 近代樟木雕髹漆彌勒佛像
7. 綠木雕水月觀音像
8.根雕達摩像
9. 元代奇妙大法座
10. 明代大型黑漆描金河圖洛書香爐
11. 明代黃花梨雕雙螭紋方台座
12. 明代雕梁《佛入東海降伏孽妖》
13. 明代雕梁《強婚配》、《玉祖壽》
14. 清代金漆龍文寶座
15. 清代紫檀邊嵌雞翅木五福添壽插屏
16. 清代“千秋萬代”堂名擔
17. 清代葵花形圓桌
18. 紫檀雕公雞
19. 近代黃楊雕金蟾
20. 天然根雕靈芝
(二)髹飾錄
專稿 中國古代床榻的髹飾工藝朱惠卿
21. 元代斷紋小漆床
22. 明代雕漆瓜棱盒
23. 乾隆御榻
24. 清代王室千工床
25. 清代黑漆貼金羅漢床
26. 天下青樓第一床
27. 清代朱紅千工小姐床
28. 明末清初髹金“狀元巡遊”千工拔步床
29. 清代堆漆人物雕床
30. 明末清初描金“百子百戲”床
31. 明代櫸木描金拔步床
32. 清代嵌骨楹聯對床
33. 清代紫檀嵌琺瑯多寶格
34. 清代紫檀嵌玉菊花寶座
35. 清代紫檀嵌粉彩席心椅
36. 清代《雍正古裝讀書圖》畫中陳設家具
37. 清代惲壽平詩畫楠木雕髹漆掛屏
38. 清代紅漆描金《探花及第》匾
39. 清末民初《婦女時報》漆器首飾盒
(三)文木賦
專稿 化腐朽為珍寶 鄭重
40. 元末明初超大雞翅柏木方角櫃
41. 明代細絲鐵力三節櫃
42. 明代雞翅木特長春凳
43. 明代麻栗書房便榻
44. 清代紅木葵花式華蓋圓台
古典案桌十五題(45-59)
45. 星漢燦爛--古香楠癭面方案
46. 虎落平陽--虎皮紋古銀杏癭面方桌
47. 黃金滿堂--古金絲楠面老紅木靈芝畫案
48. 古玉溫潤--千年古銀杏獨板明式畫案
附:案桌之辨--與馬未都先生商榷 趙祖武
49. 多如牛毛--紫檀獨板王小畫案
50. 黃花靚女--清代黃花梨翹頭供案
51. 雞族雉群--明代老雞翅半桌
52. 水天一色--宋元血櫸翹頭大案
53. 姚黃魏紫--紫檀黃楊寫字桌
54.鸞集鳳翔--清代柞榛翹頭小案
55. 連波疊浪--櫸木癭面小畫案
56. 千年一遇--老紅木配新黃楊半桌
57. 紅豆國寶--紅豆杉雕案
58. 古柏流芳--明代黃柏羅鍋棖方桌
59. 十八“鬼臉”--“鬼臉”老花梨面翹頭案
當代新作精品四件(60-63)
60. 紫檀大雕床
61. 紅木靈芝太師椅
62. 紅木多寶格
63. 《蓬萊仙境》大立屏
天然家具兩件(64-65)
64. 天然木椅
65. 天然樹樁幾
附錄
《明清床榻》序 徐湖平
遙遠帝國的背影 Aline Zheng
後記
……
序言
日前闊別二十六年的一位已入日本籍的復旦老同學回滬相聚,觥籌交錯間,這位日本公民提出妙論,認為中國之落後是由於歷來崇尚“木頭文化”,即不斷砍伐樹木、破壞生態而使自己逐漸落入荒涼窮困之境,而西方人信奉“石頭文化”,即慣於利用石頭而保護樹木,從而造就富足的生存環境。這聽上去似有幾分哲理,但細想卻生疑竇:過度砍伐固然有飲鴆之嫌,但中國人和木頭交往至少數千年的過程,難道真的一無是處?“木頭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難道只有禍害而未留下正面印記?
再想下去:“文化”的“文”原來就通木紋的“紋”;“木紋之變化”正是“文化”的發端之一。2 100年前西漢大賦人劉勝的《文木賦》對木紋及其萬千姿態的變化傾心描繪、大加歌頌,幾乎將木紋之美麗神化為人類的理想境界。即使《文木賦》對於砍伐樹木有推波助瀾之嫌,但作為一種精神創造,劉勝的“木頭文化”已然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神來之筆,它對於中華精神家園的建設所起的積極作用更應受到重視。
人畢竟是講究精神生活的動物。善於把自己的精神觸角延伸到有生命的花草樹木並使之升華為人的思想、文化和情感的載體,服務於人的精神享受,這是歷代中國文化人的本事。因此追求“木頭文化”的中國人比起追求“石頭文化”的西方人,雖然物質環境可能會因此有所減損,但精神環境肯定會因此有所增益,不知日本老同學以為然否?
後記
無心插柳不期而遇
大約十年前,我在蘇州最古的小鎮甪直花幾千元買到二張清代古床,爾後又不斷有各式精美古床撞人眼帘,每每百讀不厭,難捨難棄,於是興趣大發,和同好張惠中等瘋狂收床百來張。五年前在同里開設百床館,並將讀床所得寫成《中國寶床》、《明清床榻》。
名聲在外,以後江浙不少“鏟地皮”朋友仍不斷傳來古床信息,儘管強弩之末,看到之床每況愈下,但看床之餘卻撞上不少其他木器,憑直覺、“通感”認定其為非凡之物,而出讓方卻大多渾然不知其然,甚至視之棄物,於是以超低價拖回家中,然後推敲琢磨,“大膽構想、小心求證”,最後競印證自己的第六感覺完全正確。其中有唐宋的佛像、元代的大法座、明代的大香爐和寬達51厘米的小葉紫檀獨板案等等。
似曾相識前世今生
嚴格地講,我的木器收藏始於2000年左右,人道甚遲,卻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覓到許多玩家幾十年未遇的珍寶。有人認為我家祖傳的《趙氏族譜》載明我的先祖中有酷愛藝術與收藏的宋徽宗趙估,冥冥之中,我被指引著和珍寶相遇。對此我不敢全信也不敢全不信。遺傳基因的作用也許促使我對所遇到的似曾相識的珍品萌發藝術想像、催生探根尋源的意念。我總覺得木珍有靈,一件精氣神充沛的古典木器會用自己特殊的語言向人們講述著自己的前世今生,而要能讀懂它,還得多看,細想,不斷發現。例如那張七年前收來的特別精妙的千工床,直到最近才從淹沒在繁花似錦的床檐中的一塊很小的貼金正龍徽牌,認出它是清代王室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