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這幀紙本的中堂國畫,寬七十五厘米,高一百六十六厘米,供奉在小客堂正中的一座雕刻精細、裝飾美觀的木龕內。兩旁有傳為宋徽宗趙佶畫的白鸚鵡、元代趙子昂畫的五馬圖、明代文徵明畫的山水、破山和尚寫的草書、清代王文治寫的行書、張船山畫的蜂猴(封侯)等。張大千畫的水月觀音菩薩,頭飾珠翠、身披纓絡,衣帶飄逸,露臂跣腳,斜倚岩石,怡然自得,凝視著水中的月影。如果沒有身後顯現的靈光,天空飄浮的祥雲、旁邊陳放的楊枝淨瓶,你一定還以為畫的是一位雍容華貴、眉目傳情的唐代美女呢!這幀畫的顏料設色十分考究。除纓絡、珠寶及衣帶、山石線條使用金色描繪外,其餘是用硃砂、石青、石綠、石黃等礦物顏料點染。所以,這幀畫四十年來毫不減色,鮮艷耀目,色彩如新。
水月觀音像來源於敦煌壁畫。一九四一年夏,大千先生不辭辛勞,帶領弟子們赴甘肅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處臨摹古代壁畫,歷時兩年零七個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大千先生在成都舉辦畫展,展出他多年來心血凝聚的佳作。這幀水月觀音像,被繪畫界和參觀者公認為是他臨摹敦煌壁畫中最有神韻的一幅,紛紛為之傾倒、陶醉。因此,達官顯貴、古董商人和字畫收藏家們爭出巨金購買,相持不下。當時的省教育廳長郭有守只得請示省政府主席張群。張群最後同意由新都縣買下,放置在寶光寺內,這場風波才算平息。於是,新都縣長出面,縣中的“邦人仕女”們出錢,以一百石米的價格買回這幀畫,並請著名書畫家姚石倩先生題跋,記其原委。跋語有云:“張君大千,蜀人而擅畫,名於一代。民國三十四年十月,作畫展於成都。有水月觀音一幀,是其一生傑作,計值百萬……”。
水月觀音像送到寶光寺後,方丈妙輪上人及全寺僧眾按佛教禮儀把它供奉在緊鄰方丈室的小客堂;原來這裡供奉的清代著名畫僧竹禪所繪的阿彌陀佛像,即被移往別處了。為了慶賀寶光寺得寶,妙輪上人又在紫霞山前、藏經樓下的明目堂內大擺仿葷素筵,熱情招待送畫、捐款的各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