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赤貝罐頭

原汁赤貝是屬於清蒸類水產品罐頭的一種,系採用新鮮赤貝原料,不經濃味調理手續,只稍加適當工藝處理後即行裝罐,並注入少量食鹽、味素等調配成的湯汁,經真空封罐後進行高壓殺菌而成。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料固有的色澤和風味。

簡介

原汁赤貝是屬於清蒸類水產品罐頭的一種,系採用新鮮赤貝原料,不經濃味調理手續,只稍加適當工藝處理後即行裝罐,並注入少量食鹽味素等調配成的湯汁,經真空封罐後進行高壓殺菌而成。它的主要特點就是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料固有的色澤和風味。

製作方法

1.原料選擇:做罐藏的赤貝原料,因捕撈季節不同質量差別很大。夏季產卵期的赤貝,肉質瘦、脂肪含量少,煮熟後顏色灰暗蒼白,食之味道不鮮,不適於加工罐頭。而春秋兩季的赤貝,肉質豐滿肥厚,肌體營養豐富,煮熟後,特別是巨大的斧足能呈現出淡黃鮮嫩明快的顏色,最宜於制罐頭用。
鮮赤貝肉的化學組成為:水分82.3%,蛋白質10.6%,脂肪1.8%,醣類3.2%,灰分2.1%。從營養成分來看,和我國的主要經濟魚類或蝦蟹等肌肉相比較,除脂肪含量較低外,其它成分差不太多。在貝肉的浸出物中還含有大量的甜菜、鹼、牛黃酸、琥珀酸和維生素B12等,確實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適宜做清蒸類罐頭。
赤貝蛋白質含量很高,也容易腐敗,用於加工罐頭時,對原料新鮮度的嚴格要求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機械去套和漂洗除泥沙。一個完整的貝肉是由貝套膜及深褐色多絨毛的鰓連結著貝殼肌,附在長著有豐滿多肉的巨大斧足體上而形成的。貝套膜、鰓和貝殼肌,約占整個貝肉重量的40~45%左右。它們由於摩擦和碰撞很容易從貝體上分離而脫落,當經過高溫加熱後,貝膜套及鰓更容易斷裂成碎屑。如用帶套膜的貝肉裝進罐頭,勢力造成湯汁混濁,外觀極為難看,並且在加工中也難以去掉套膜中間夾帶的泥砂、微小草莖和各種纖維等雜質,致使產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這也是生產原汁赤貝罐頭必須經過去套膜過程的原因。
去套膜是生產的第一道工序。過去完全用人手工摘套,效率非常低,耗費勞力極大。錦州罐頭食品廠研製成功機械打套機。將帶套赤貝肉裝進打套機內,在適量的流動水中,利用機械攪拌和促使貝肉互相磨擦的原理,用套膜脫離斧足體,然後連水一併流入振盪篩,在具有強大壓力的淋噴水流沖洗下,使套膜與貝肉分開,脫套率可以達到95%以上。這一工序除了去套還同時完成了貝肉清洗去泥沙,和除掉大部分雜質的工作,為加工挑選節省了大量人力。機械化後較從前手工操作提高效率達10倍以上。
3.赤貝的預煮。在原汁赤貝的生產中,原料預煮工藝條件的控制很重要,影響產品質量的根源多半產生在此工序。
預煮的目的是為了脫水、使表面蛋白質凝固和組織緊密,減少原料所帶細菌的數量,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證成品色澤達到脫去游離硫的作用。預煮時水中調入適量有機酸(醋酸)維持一定pH值以增進上述兩方面的作用。經過幾年來的生產實踐證明效果是顯著的。
預煮加酸量太多,或煮的時間過長 都會造成貝肉過分失水,促使其變硬變老,雖經高溫長時間殺菌仍有很大韌性,不易嚼碎及鮮味不濃等;如加酸太少,或煮的時間過短,脫水脫硫的效果亦不好,更會有成品內容物變黑的可能。另外用水比例太小和煮水連續使用鍋次過多。由於水中浸出物濃度提高,會影響醋酸分子的解離,表現在每鍋補加的酸量未變,但隨著煮水連續使用的次數增多,pH值已逐漸增高了。因而為了保證在一定pH值條件下進行預煮,勢必需要增大加酸量,所以也同樣會導致酸多使貝肉變硬的後果。因此如何正確掌握預煮加酸量、煮的時間、貝肉與煮水比例關係等條件,是重要的一環。
預煮的條件是:(1)水和貝肉量的比例應保持一定(貝肉約占水量的1/2)。(2)預煮時間控制在從沸騰時起,計時煮5分鐘左右為宜。(3)加酸量,必須保證在pH值4~5 在此條件下預煮,並參考鍋次之間加酸量,不要相差太大,儘量維持煮水中酸的百分含量達到最低濃度,這樣,才能獲得預煮的較好成果。(4)煮水連續使用的次數最好不超過4次,以減少在酸量掌握上由pH值和百分含量變化的非線性規律所造成的差距。
4.配汁的加酸和殺菌。在預煮以後的各工序中,同樣存在著影響質量的因素,如煮後貝肉放置時間太長,或經過長時間高壓殺菌,都會造成蛋白質的變性。所以配湯汁的同時還要調入少許檸檬酸保持微酸性,防止殺菌和貯藏過程中FeS的形成,並對降低嗜熱性細菌芽胞的致死溫度和時間,增強殺菌效能 抑制平酸菌活動等,起到一定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