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因形如馬蹄,故名“馬蹄燒餅”,是博平特有的名吃,宴賓饋贈佳品,原國民黨空軍中將傅瑞瑗1990年回鄉探親時,離家五十多年的耄耄老人專門讓人買來“馬蹄燒餅”,品味一下年青時家鄉留給自己的特殊的味道。
製作
製作燒餅的主要原料有麵粉、芝麻、糖稀、食用鹼、食油等。製作方法是先將糖稀在鍋里成金紅色,加水稀釋盛在碗裡備用。將發麵和死面按比例兌好,做成麵餅,軋成長條,搓瓤抹油捏褶,巻起來,用死面做皮包起來,沾上糖稀、芝麻、用手捏成中間薄周圍厚的迭邊圓餅,放在特製的“吊爐”里。下面木柴烙,上面木柴烤,燒餅呈金黃色即成。吃起來外酥脆香甜,內鬆軟可口。因發麵死面摻和的原因吧,燒餅有一種特殊的香味。 餅子通常都是是放在爐子上邊烤的,與其它燒餅製作的不同處是,在博平卻是把爐子吊在上邊來烤下邊的燒餅,就透著點怪異。這個汽油桶般的爐子就是用來做吊爐燒餅的,外觀跟現在街頭架在三輪車上賣烤白薯的爐子幾乎一模一樣:在桶的上蓋中間開一個直徑大約30多公分的圓孔,裡邊用白泥搪出橄欖形的爐膛,上口收得跟桶的圓孔一般大,爐膛的壁抹得非常光滑,把幾根螺紋鋼從下邊橫著穿過桶就成了爐篦子,用來架焦炭並保持通風,桶的底部開有一個很小的爐門。
師傅先把燒餅一個一個地擀出來,巴掌般大小的橢圓形,兩頭有點像貢多拉一樣地翹起來,然後在表面刷一層油撒上芝麻,做得20來個燒餅後,師傅就把袖子擄起來,光著大半截膀子,在燒餅底部刷上水,用手托著輕輕地“嘿”一聲,飛快地伸進爐子裡,把燒餅貼在爐膛上,從下到上貼滿了就蓋好爐蓋,10多分鐘就好了,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可是用火鉗把燒餅一個一個夾出來的。出爐的燒餅個個金黃色的透著誘人的清香,燒餅貼著爐膛的那個部位微微焦黃,嚼頭和香味格外爽,兩頭翹起來的邊像匹薩的圓邊邊一樣比較厚,吃起來挺肉頭的。吊爐燒餅的妙處在於出爐就得吃,一邊燙得直吹氣一邊狼吞虎咽地吃,才能領會其真諦。
今日尋找“馬蹄燒餅”的圖片,偶得一北京的吊爐燒餅的舊畫,看其場面,與博平程莊的“馬蹄燒餅”烤制有相同之處,早年是博平人把吊爐燒餅的手藝傳到了北京?還是由北京傳到了博平,很難有人說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