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管戲

南管戲是最早由閩南泉漳地區傳到台灣,是閩南語系的戲劇。

簡介

南管戲

歷史

早期由大陸傳到台灣屬於閩南語系的戲劇。包括有「七子戲」、「高甲戲」 、「白字戲」三種。七子戲:台灣的「七子戲」源自於福建泉州的「小梨園」(童伶)和「大梨園」(成人),一般狹義 的「南管戲」即指「七子戲」(小梨園)。「梨園戲」為閩南語戲中最古老的劇種,約於康熙三十六 年以前傳入台灣。
「南管戲」先是被「北管」戲奪 走了觀眾,後因「歌仔戲」的興起更被冷落,近幾 十年來,台灣職業的「七子戲」班都已解散,目前僅由一些業餘的子弟社團(清唱結社),如台南的「南聲社」,鹿港的「聚英社」、「雅正齋」,清水的「清雅樂府」,台北的「閩南樂府」、「漢唐樂府」、「華聲南樂社」等,以「清唱」的形式維持活動,這種清唱的形式俗稱為「郎君唱」,自戲 劇形式的「七子戲」沒落以後,清唱結社的「郎君唱」逐為「南管」的代表。
「南管」為台灣的稱呼 法,又名「弦管」、「南音」、「五音」、「南樂」, 流行於福建泉州、台灣、及南洋地區。這種清唱的「南管」今日在國立藝術學院已正式以「樂種」的 形式列為課程。 高甲戲:又稱「九角」、「戈甲」、「交加」,系傳自於泉州的劇種。「高甲戲」約形成於清光緒 年間,當時因「梨園戲」逐漸沒落,便在「梨園戲」的基礎上,結合民間武術技藝(宋江戲)及其他的 戲曲而產生的新劇種,因本底里是「梨園戲」,因此傳到台灣以後,在民間仍以「南管戲」稱之。「高 甲戲」是大陸的稱呼法,在台灣民間藝界並不使用這一名稱。目前在台灣尚有活動的職業劇團計有伸 港的「新錦珠」、員林的「正新麗園」、三重的「新金英」等,其活動已日漸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