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國時代(660年或669年—935年)指統一新羅與渤海國並存的朝鮮半島歷史時期。其啟始時期有兩種講法:其
一,有人認為應該以新羅與唐朝瓜分百濟,高句麗與新羅峙時的660年開始;其二,有人認為應該以大祚榮建立渤海國的669年開始。而結束時期,一般都以新羅向高麗太祖王建歸降的935年作為結束時間。
南北國時代這個術語是在新羅後期崔致遠的‘崔文昌諸侯全集’上開始使用,後來高麗的‘三國史記’上正式確定渤海為北國,新羅為南國。
南方政權
在這段期間,南方政權相對比較穩定,因為新羅在得到唐朝援助,擊退日本之後,其實力已足以跟百濟及高句麗鼎立。但由於唐朝野心勃勃,一直都想染指朝鮮半島,所以新羅一方面繼續與唐朝保持良好關係,另一方面亦厲兵秣馬,努力爭取本身的利益。在高句麗滅亡後,新羅國力達到其最高峰。但之後由於種種原因,開始國力日衰,最後滅亡。
北方政權
朝鮮和韓國學術界認為:在朝鮮半島三國鼎立之時,高句麗一直都是實力最強的國家。但由於唐朝和新羅的夾攻而滅亡。高句麗滅亡後,原高句麗國境被唐朝及新羅瓜分;之後,高句麗貴族遺裔的粟末靺鞨人大祚榮經過抵抗唐朝的爭鬥在668年建立了震國,713年改名為渤海國,並占據大部分高句麗的故土。高句麗和渤海前後相繼,與南方的新羅形成對峙,是朝鮮歷史發展的主流和正體。
而且中國的史書曾稱粟末靺鞨和大祚榮為“高麗別種”,渤海國在與日本、新羅開展外交時也曾經以高句麗的繼承國自稱,因此,北韓和韓國學者認為渤海國與高句麗存在繼承關係。
關於與現代朝鮮民族的淵源關係,契丹滅渤海後,契丹為了統治渤海人在渤海國故地設定東丹國,契丹太子耶律倍任東丹國人皇王,不過以貴族為首的渤海人民大張旗鼓亡命高麗,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東丹的東平郡為遼國南京(今遼寧遼陽北),強行自天福城徙東丹人民充實東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顯五年(930年),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後唐,東丹國名存實亡。東丹國滅亡以後,渤海人多次嘗試復興渤海國,但全部失敗,大部分渤海人被強制遷移到遼國境內其他地方。 渤海貴族和一部分渤海遺民則逃往高麗。
統一新羅時期的漢學家崔致遠在對於朝鮮半島地位和歷史主線中,認為統一新羅為朝鮮半島社稷的繼承,而不承認渤海人宣稱的高句麗繼承國的地位。 897年在新羅與渤海爭長的事件中,崔致遠所作的《謝不許北國居上表》中,就是把渤海人稱為“靺鞨”,稱為“粟末小蕃”。
中國的部分學者對所謂“南北國時代”的說法持有異議。他們認為:所謂的高句麗和渤海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邊疆政權,與現代的朝鮮民族國家沒有直接的淵源。統一新羅——高麗王朝——朝鮮王朝——大韓帝國——日本殖民時期——朝鮮/韓國才是朝鮮歷史發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