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朝鮮語:조선반도),韓國稱其為韓半島(한반도),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接,西部與膠東半島隔海相望,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朝鮮半島是由朝鮮半島和周圍3300個大小島嶼組成,半島占全境總面積的97%。大部屬溫帶季風氣候,南端有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區(主要集中在釜山一帶的慶南、全南、濟州等)。1945年2月,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由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韓國(大韓民國)”。

基本信息

歷史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
朝鮮半島對於任何一個想控制東亞的國家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就注定了 朝鮮半島將在東亞乃至全 世界的歷史舞台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19世紀末期 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在《 馬關條約》中放棄對 朝鮮的宗主權承認朝鮮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國號。hán這個音在韓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絕大多數民族都喜歡選寓意好的或者有紀念意義的名稱作為國名、族名。
實際上,大韓帝國的王室和疆域就是前“朝鮮王朝”的王室和疆域,大韓帝國也在繼續沿用朝鮮王朝的國旗:太極旗。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大韓帝國”作為“朝鮮王朝”的後身,歸入朝鮮王朝的歷史。 

上古傳說時期

朝鮮半島朝鮮半島
檀君朝鮮

根據古代的 神話傳說,公元前2333年(相當於中國的 夏朝時期),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 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 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朝鮮歷史有1500年之久。在12世紀的高麗王朝時期,檀君傳說首次出現於《三國遺事》。此書屬私家著述,記載傳聞稗說,是否為信史存在爭議。比它早成書150年的官修正史《 三國史記》不記檀君,宋人徐競使高麗後於1224年著《 高麗圖經》,“雖設‘建國’專條但不記檀君。查一然所稱《魏書》,無檀君記載。”李朝安鼎福之《東史綱目》,還認為檀君之說是“誕妄不足辯”。

漢四郡時期

箕子朝鮮
公元前12世紀,中國商朝( 殷朝)的遺臣箕子帶領部分中原移民,在 朝鮮半島的北方平壤城附近建立了箕子朝鮮。這是韓國古代官方史書記載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中國地方政權。韓國古代第一本官方史書《三國史記》,韓國歷史學家尹乃鉉在其所著的《韓國古代史新論》中都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並認為箕子來源於中國中原。但20世紀以後出於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衛滿朝鮮
在公元前195年,中國 西漢燕王盧綰北走 匈奴後,其部將衛滿帶領舊部滅掉箕子朝鮮並建立了衛滿朝鮮。衛滿朝鮮的國力相當強大, 故漢武帝於公元前109年派軍遠征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被滅,漢武帝把其土地分為四個郡,史稱漢四郡。這是有據可查並有實物證明,世界歷史學界公認的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第一個地方政權。
南部辰國
辰國是公元前2,3世紀位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政權, 定都於漢江以南. 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
漢四郡
漢四郡與朝鮮前三國時代是公元前2世紀後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之前的朝鮮歷史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套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 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公元前108年,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漢四郡,公元前82年合併為樂浪郡,歷經中原西漢、東漢、魏國、西晉的統治管轄。高句麗於公元前37年建立於西漢玄菟郡,開始逐步擴展,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併了樂浪郡。

三國時期

前三國時代
在朝鮮半島南部,辰國已發展成了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組成的鬆散的三韓聯盟。根據《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朝鮮半島三國時代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占領。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慕韓、辰韓等數國。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半島三國時代”。位於中國東北東部和朝鮮半島北部的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中國東北發現的好太王碑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百濟(前18年-660年)是朝鮮半島古代西南部的國家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並且在3世紀末完全統一了馬韓54國。 公元660年,百濟被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滅亡。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
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攻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670-676年唐朝新羅戰爭後,新羅占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部分領土。新羅最終將領土拓展至大同江領域,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後高句麗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朝鮮後三國時期(西元892年-936年)是朝鮮歷史上的時代劃分之一。始於892年農民出身的甄萱起兵,同一時期新羅王族後裔弓裔亦建立後高句麗導致已衰弱的新羅分裂,終於936年高麗再度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王朝
918年,後高句麗的的弓裔王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係,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占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定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朝鮮王朝
朝鮮太祖像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但他卻從鴨綠江邊回兵占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明太祖朱元璋朱批:“仍舊稱,曰朝鮮”遂賜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政策。1591年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派兵20萬侵入朝鮮,一度占領平壤。中國兩度派軍援朝;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同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朝鮮將領李舜臣和中國將領鄧子龍互相支援,最後都壯烈犧牲。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現代中國稱為“壬辰戰爭”“萬曆援朝戰爭”。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軍援助明朝;後兩次被後金擊敗。朝鮮第一次戰敗後與後金訂兄弟之盟。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朝鮮使臣拒絕行君臣之禮。皇太極大怒,第二次出兵朝鮮。是役,清軍攻占朝鮮,國王投降,訂君臣之盟改向清朝朝貢,成為清朝的冊封國。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史稱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1873年,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閔謙鎬剋扣軍餉,韓國改革派在日本政黨協助下,策動了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中國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係,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要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中國軍隊在牙山登入,日本軍隊也以此為藉口趁機於7月6日在仁川登入,占領漢陽。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1894年日本軍隊襲擊駐朝鮮的中國軍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大韓帝國
1895年4月,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戰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承認朝鮮是自主之國,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皇后。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極,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為韓國。1904年,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大韓帝國政權徹底被日本控制。1905年,簽定《乙巳保護條約》。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韓國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1907年,日本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1909年,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日據時期

日朝合併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朝鮮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擁立純宗(日本的吞併與當時首相伊藤博文被殺有關)。
臨時政府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寬順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三一獨立宣言”,並把獨立宣言傳遍全國。這些獨立活動引起國民的反抗,並衝擊各地的日本警察機關,而引致日本警察的暴力鎮壓。史稱“三一運動”。同年,韓國獨立運動領導人先後在海參崴、上海、漢城成立臨時政府。最後,三處臨時政府並於上海“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獲得中華民國孫中山領導的護法政府以及法國、波蘭等國的承認。1939年上海淪陷後,臨時政府幾次遷移,最終於1940年9月遷至當時中國的戰時陪都重慶。在中國政府幫助下,韓國獨立運動人士在中國成立“韓國光復軍”和“朝鮮義勇隊”。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臨時政府於12月9日向日本宣戰。1942年5月15日,中國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兩支武裝合併為韓國光復軍,交由臨時政府直接統轄。1945年11月23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遷回國內,光復軍也於次年返國。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占領朝鮮北部的普天堡鎮(普天堡戰鬥),1941年被迫退出到蘇聯。

南北分裂

韓戰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將朝鮮半島分為北半部和南半部,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的各自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打開可看到1950—1953個年代的韓戰趨勢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朝鮮人民軍起初一路勝利,將大韓民國國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美國決心介入,派兵在仁川登入,朝鮮人民軍面臨被美韓軍隊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戰火燒到鴨綠江邊,嚴重威脅東北邊疆的安寧,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餘的新中國也被迫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開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願軍首戰殲滅南韓六師。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朝聯軍同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而美國至今仍有軍隊駐紮在韓國。
現今局勢
1945年8月15日,朝鮮人民從日本殖民統治下獲得解放,同時蘇美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進駐北半部、南半部。從此,朝鮮半島處於分裂狀態。
1948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南半部宣布成立大韓民國。
1948年9月9日,朝鮮半島北半部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1953年7月27日,朝鮮簽訂停戰協定,韓戰結束,朝鮮半島以軍事分界線為界繼續處於分裂狀態。
1971年8月6日,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在平壤市歡迎西哈努克親王的民眾大會上表示,我們願意在任何時候同包括南方的民主共和黨在內的所有政黨、社會團體和個別人士進行接觸。8月20日,朝鮮和韓國紅十字會人員在板門店舉行了首次會晤,商討離散家屬團聚問題。
1972年5月2日-5日,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李厚洛訪問平壤,與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指導部部長金英柱舉行了會談。5月29日-6月1日,朝鮮內閣第二副首相朴成哲訪問漢城。
1972年7月4日,朝韓雙方發表《南北聯合聲明》,確認了祖國統一的三項原則,組成了以金英柱和李厚洛為兩主席的北南協調委員會。
1980年1月12日,朝鮮總理李鍾玉致函韓國總理申鉉碻 ,建議舉行北南總理會談。24日,韓國總理申鉉( 石旁加高) 覆信李鍾玉,同意舉行雙方總理會談。其後,雙方就總理會談舉行了多次預備會談,但未達成協定。
1984年9月29日-10月4日,朝鮮紅十字會通過板門店,仁川港和北平港向韓國紅十字會運送了救濟物資,其中包括5萬袋大米、50萬米布、10萬噸水泥和14種藥品。
1984年11月15日,朝韓雙方舉行了首次經濟會談,並就貿易項目、經濟合作領域和進行合作的程式達成協定。
1985年5月17日、6月20日,朝韓雙方舉行了兩次經濟會談,同意組成以副總理為委員長的北南經濟合作共同委員會。
1985年7月23日、9月25日,雙方在板門店舉行了兩次有關召開雙方國會會談的預備性會談,但未能達成協定。
1985年9月20日-23日,朝韓雙方的藝術團和故鄉訪問團分別訪問漢城和平壤。
1987年1月—3月,朝韓雙方經互相建議同意舉行北南總理會談。
1990年9月5-7日,朝鮮總理延亨默與韓國總理姜英勛在漢城舉行第一次總理會談。
1991年12月11日—13日,第五次總理會談在漢城舉行,朝鮮總理延亨默和韓國總理鄭元植簽署了《北南和解互不侵略和合作交流協定書》。1991年12月31日,朝韓雙方代表在板門店草簽《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2月19日—20日,第六次總理會談在平壤舉行,雙方互換文本後宣布這兩個檔案生效。
1994年6月28日,雙方代表在板門店接觸,確定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和韓國總統金泳三於當年7月25日至27日在平壤會晤。
1994年7月8日,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逝世。朝韓首腦會晤因此而未能舉行。
1998年2月25日,韓國總統金大中宣誓就職。金大中建議南北方互派特使和舉行南北首腦會晤。
1998年4月,朝韓雙方在北京舉行首次副部長級會談。1999年6月—7月,朝韓雙方副部長級會談再次在北京舉行。
2000年4月10日,朝韓雙方同時宣布,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日和韓國總統金大中將於6月12日至14日在平壤會晤。後因技術原因,會晤推遲一天舉行。
朝韓兩國的歷史衝突:1968年青瓦台事件、1974年文世光事件、1976年板門店事件、1983年仰光事件、1987年大韓航空858號班機空難。
2010年,南北朝關係持續緊張。3月份 韓方多次表示正考慮全面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朝方表示韓國加入這一倡議是對朝鮮“宣戰布告”,朝鮮將採取堅決應對措施。5月20日韓國公布天安號事件正式調查結果,確認系遭朝鮮擊沉,朝鮮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發表“控告書”,指責韓國把“天安”號艦艇沉沒事件與朝鮮聯繫在一起是對朝鮮的“嚴重挑釁”,是“把局勢引向嚴重危機的行動”。5月25日 朝方進行地下核試驗。5月26日 韓方宣布即日起正式全面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5月27日 朝方宣布不再遵守停火協定。
2010年11月23日, 韓朝雙方在有爭議的“北方界線”附近延坪島地區互相炮擊,炮擊當天造成兩名韓國軍人死亡,另有數人重傷。
11月28日 韓美在韓國西部海域(黃海)開始舉行為期四天的大規模聯合軍事演朝鮮新宣傳畫習。
各方反應:
針對朝方聲明,韓國國防部給予低調回應,稱尚無計畫向西部海岸地區增派軍事力量,但“軍方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就任何可能的緊急事態做全面準備”。
俄羅斯外交部官員27日說,"延坪島"事件後的局勢是“令人擔憂的”和“緊張的”,俄羅斯不希望“神經戰”演變成“熱戰”。
日本政府27日表示,朝鮮在宣布成功進行核試驗後再次發射短程飛彈是對聯合國安理會的挑戰。
2014年1月,朝鮮推出新宣傳畫,呼籲國內大力開展朝鮮半島統一運動。

地理

氣候
朝鮮半島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半島南部地區與日本氣候相似,受東韓暖流影響,氣候相對溫暖濕潤。半島部北地區氣候相對寒冷,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內陸氣候相似。在一月份,朝鮮半島南北溫差達20攝氏度。
不過整個朝鮮半島在盛夏都是受到東亞季候風的影響,在秋季都有頻繁的颱風。大部分的降雨是在夏季,將近一半的年降雨發生在季風時節。除了濟州島外,朝鮮半島在冬季氣溫都低於零攝氏度。冬季降水稀少,除山區外很少有積雪。
植被
朝鮮半島已植物種類有3000多種,其中500多種為朝鮮半島特有物種。朝鮮半島氣候可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暖溫帶分布在半島南部海岸和濟州島。植被為闊葉常綠植被。半島大部分地區為中溫帶,植被以韓松,闊葉落葉植物為主。朝鮮半島北部和山區是寒溫帶,植被以落葉松和杜松為主。

政治

朝鮮

朝鮮國旗 朝鮮國旗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語: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簡稱為 朝鮮或北韓。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部的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國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8年9月9日。 朝鮮勞動黨是唯一的國家執政黨。
1958年,朝鮮宣布完成了城市、農村生產關係的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1970年宣布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1991年9月17日同韓國一道加入聯合國。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領土面積為122,762平方公里。
位於亞洲東部朝鮮半島北端,北部主要與中國相鄰,東北端與俄羅斯有陸地邊界,南部隔軍事分界線與韓國接壤。
朝鮮東面為朝鮮東海(包括東朝鮮灣),西南面為黃海(包括西朝鮮灣)。
朝鮮平均海拔高度440米,山地約占國土面積80%,朝鮮海岸線全長約6000公里(包括島嶼海岸線)。朝鮮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12℃,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1200毫米。

韓國

韓國國旗 韓國國旗
大韓民國(英語:Republic of Korea)簡稱 韓國、南韓。位於朝鮮半島南部。朝鮮半島地處亞洲大陸的東北部,自北向南延伸,全長1100公里。總面積為99600平方公韓國國旗里。韓國的領海與太平洋最西部的海域交匯。除與大陸相連的半島之外,韓國還擁有3200個大小島嶼。其中最負盛名的自然當屬素有東方 夏威夷之稱的濟州。
韓國現有一個特別市( 首爾特別市),一個特別自治市(世宗特別自治市),8個道,6個廣域市,1個特別自治道(濟州特別自治道)。
首爾特別市是韓國首都,韓國第一大城市,聚集了韓國大部分產業以及25%的人口(1050萬)。2005年1月,原漢城市改成的“首爾市”市長李明博(即後來的韓國第十七屆總統)在漢城市政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把“漢城”的中文翻譯名稱改為“首爾”。釜山廣域市是韓國第二大城市和第一大海港。
2014年底,韓國首都將由首爾特別市遷往世宗特別自治市。
首爾市於1988年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稱“ 1988年漢城奧運會”。
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韓國政府推行“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裡,由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一躍成為中上等已開發國家、“亞洲四小龍”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韓國經濟發展速度快速下滑,僅僅六年由世界第11大經濟體跌落到世界第15大經濟體。

外交

中朝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山水相連,唇齒相依,自遠古以來,居住在大陸和半島的先民就有許多來往和聯繫。古代中國與古代朝鮮族人之間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的交往已有3,000多年,可以說比中日交流的歷史還要悠久,而且中朝交流還常常充當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樑。古代中國文化往往通過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
朝鮮半島朝鮮民族的先民包括三韓(馬韓、辰韓和弁韓)和濊貊族(包括扶餘和高句麗)。關於三韓,《後漢書·東夷列傳》第七十五:“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其北與樂浪,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其北與濊貊接。弁辰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餘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馬韓最大,共立其種為辰王,都目支國,盡王三韓之地。其諸國王先皆是馬韓種人焉。”
在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在《馬關條約》中放棄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承認朝鮮半島獨立,1897年,朝鮮王宣布建制稱帝,建立大韓帝國,“韓”第一次從民間進入正式國號。“han”這個音在朝語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

中韓關係

中韓1992年8月24日建交,兩國各領域關係發展迅速。1998年金大中總統訪華時,雙方宣布建立面向21世紀的中韓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盧武鉉總統訪華時,雙方宣布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5月李明博總統訪華時,雙方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2008年1月,王毅副外長作為中國政府特使訪韓,韓國候任總統李明博特使朴槿惠訪華。2月,唐家璇國務委員作為胡錦濤主席特使出席李明博總統就職儀式。3月,韓國外交通商部長官柳明桓訪華。5月,李明博總統來華進行國事訪問。8月,李明博總統來華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胡錦濤主席對韓國進行國事訪問。9月,韓國務總理韓升洙來華出席北京殘奧會開幕式。10月,李明博總統來華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12月,溫家寶總理出席福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會見李明博總統。
2009年4月3日,胡錦濤主席出席在倫敦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期間,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4月11日,溫家寶總理出席在泰國芭達亞舉行的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期間,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4月4日至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對韓國進行正式友好訪問,分別會見韓國總統李明博、總理韓升洙和國會議長金炯旿等。
據海關總署統計,2008年中韓雙邊進出口總額為1861.1億美元,增長16.2%。其中中方出口739.5億美元,增長31%;進口1121.6億美元,增長8%。我是韓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國,韓是我第三大貿易夥伴國。
截至2008年底,韓對華實際投資累計419億美元。我是韓最大海外投資對象國,韓是我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我對韓實際投資累計12.9億美元。
兩國在文學、藝術、體育、教育、衛生、廣播電影電視、新聞出版等領域交流發展迅速。
2008年中韓人員往來533.3萬人次,韓國是中國第一大入境客源國。2008年底,韓國在華留學生約6萬人,占在華留學生人數的36%,中國在韓留學生約3.4萬人,占外國在韓留學生總數的58%,均居對方國家外國留學生人數之首。
兩國主要城市之間有47條定期客運航線,每周830多個班次;10條定期貨運航線,每周47個班次。我天津、青島、大連、煙臺、威海、、日照、連雲港與韓國仁川、釜山、平澤等地有定期客貨輪航線。
雙方共建立104對友好省市關係。雙方友好團體有中韓友好協會、韓中友好協會、韓中文化協會、21世紀韓中交流協會、韓中經營人協會、韓中親善協會等。除互在對方首都設大使館外,中國在韓國釜山和光州設有總領館。韓國在中國上海、青島、廣州、瀋陽、成都、西安和香港設有總領館。

文化

朝鮮文化是朝鮮民族自古不斷演化發展形成的民族思想、理念、風俗和習慣。雖然韓戰後朝鮮半島的南北對峙導致了南北韓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傳統文化卻一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因此朝鮮半島傳統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不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比,朝鮮半島傳統文化有著其獨特的文化特徵。

音樂

朝鮮傳統民俗音樂形式多樣,主要包括盤索里、農樂和散調等。其中盤索里作為一種朝鮮傳統曲藝形式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農樂和散調則被列入韓國重要無形文化遺產。

舞蹈

朝鮮半島的傳統舞蹈源於薩滿教的祭祀活動。分為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兩種。一般說來,在起舞的過程中,跳舞者的腿和腳是不露出來的。

繪畫

朝鮮半島的繪畫藝術隨著佛教的傳入而發展,佛教繪畫技藝成為當時的主流。不過朝鮮半島的自有繪畫技藝也一直得以保留。朝鮮半島的繪畫一般畫在桑樹紙或絲綢上。18世紀,朝鮮半島本地的繪畫技藝,尤其是書法和刻章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陶瓷

早在 新石器時期,朝鮮半島人就開始使用 陶器。三國時期陶瓷技藝在朝鮮半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完善。高麗王朝時期,青瓷的製造技術到達了很高的水平,並出口到世界其它國家。朝鮮王朝時期,白瓷取代了青瓷。朝鮮陶瓷在世界的歡迎度也有所下降。朝鮮王朝中期,藍白相間的陶瓷後又成為主流。萬曆韓戰,倭從朝鮮半島掠去大量的瓷器和工匠。日本的陶瓷因此深受朝鮮半島的影響。許多日本的知名陶瓷體系都是源於萬曆韓戰被劫去的瓷器和工匠。

島嶼分類導航

島嶼是指四面環水並在漲潮時高於水面、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島嶼可出現在海洋、湖泊或江河裡。

大西洋島嶼

太平洋島嶼

大洋洲島嶼

人工島

 北冰洋島嶼

 印度洋島嶼

 南極洲島嶼

 群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