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年

897年,唐朝年表,唐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乾寧四年。

中國紀年

897年,唐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乾寧四年

歷史大事

韓建脅昭宗散親兵,殺諸王
韓建惡諸王典兵,乾寧四年(897)正月奏八王欲劫車駕奔河中(今山西永濟),謀殺建。並引兵圍行宮。昭宗不得已,詔諸王所領軍士並縱歸田裡,諸王各歸十六宅。於是殿後四軍二萬餘人悉散,帝之親兵散盡,斬都頭李筠。又命諸王銜命四方者皆召還,幽諸王於別第。八月,韓建誣諸王謀反,與知樞密劉季述矯詔發兵圍十六宅,殺諸王十一人。
朱全忠並鄆、充等五鎮
汴將龐師古、葛從周並攻鄆州(今山東東平西北),朱瑄少食盡,乾寧四年(897)正月城破被執。朱全忠以龐師古為天平留後。朱瑾掠徐州以給軍食,全忠遣葛從周襲兗州(今山東),守將康懷貞以城降。二月,朱瑾與河東將史儼,李承嗣渡淮投楊行密。行密表瑾領武寧節度使。全忠斬朱瑄於汴,自是鄆、齊、曹、棣、兗、沂、密、徐、宿、陳、許、鄭、滑、濮五鎮十四州之地盡入全忠手,唯王師範保淄青一道,亦服於汴。李存信聞兗、鄆皆陷,亦自魏州引兵還河東(今山西太原)。三月,朱全忠表葛從周為泰寧留後,朱友裕為天平留後,龐師古為武寧留後。
王建並有東、西川
乾寧四年(897)二月,王建遣華洪、王宗佑將兵五萬攻東川,又遣將敗鳳翔兵於梓州(今四川三台)。遣王宗侃將八千兵攻渝州(今四川重慶)、王宗阮將七千兵攻瀘州(今四川),借通峽路進奉為名,實為擴地。渝州、瀘州皆陷;鳳翔將李繼昭救梓州,被西川將王宗播擒斬。五月,王建自將兵五萬攻東川,與東川節度使顧彥暉五十餘戰,東川將相繼降。九月,王建圍梓州。十月,顧彥暉自殺。王建攻東川凡三年,至是始克,遂並有東、西川。
王珙、王珂互攻
乾寧四年(897)三月,保義(陝虢)節度使王珙攻護國(河中)節度使王珂,珂求救於李克用;珙求援於朱全忠。全忠遣將敗河中兵,河東將亦敗保義兵,遂解河中之圍。
錢鏐取蘇、常、湖淮南楊行密兵圍嘉興(今浙江),乾寧四年(897)四月,錢鏐遣顧全武自海道往救,大破淮南兵。淮南將田君自湖州(今漸江吳興)奔宣州(今安徽宣城),兩浙兵追敗之。七月,錢鏐遣顧全武取蘇州,連拔松江、無錫、常熟、華亭。九月,湖州都指揮使沈攸以州降錢鏐。
李克用木瓜澗之敗
李克用欲邀盧龍兵共赴關中勤王,盧龍留後劉仁恭不從。乾寧四年(897)八月,克用自將兵擊之。九月,幽州(今北京)將楊師侃設伏於蔚州(今山西靈丘)木瓜澗,九日,有大霧,克用酒醉輕敵,中伏大敗,失亡大半而還。
楊行密大敗朱全忠於淮上
淮南兵善水戰,不知騎射,及得朱瑾等兗、鄆、河東騎兵,軍勢大振。乾寧四年(897)二月,武昌節度使杜洪因絕東南貢獻路,詔楊行密討之。四月,杜洪因絕東南貢獻路,詔楊行密討之。四月,杜洪為楊行密所攻,求救於朱全忠,全忠遣將掠泗(今江蘇盱眙北)、黃(今湖北新洲),黃州刺史棄城遁逃。九月,朱全忠大舉進攻淮南,遣龐師古率軍七萬屯清口(今江蘇淮陰西),將趨揚州;葛從周軍屯安豐(今安徽壽縣南),將趨壽州(今安徽壽縣);全忠自帥大軍屯宿州(今安徽宿縣)。淮南震恐,楊行密與朱瑾將兵三萬拒汴軍於楚州(今江蘇清江東南)。十一月,朱瑾偷襲清口,引淮水灌汴軍,龐師古輕敵不防,軍大亂,楊行密引大軍渡淮,與朱瑾南北夾擊,斬龐師古等將士首萬餘級。淮南將朱延壽又破葛從周軍,汴兵北奔,楊行密、朱瑾合朱延壽軍追擊,及於淠水,汴軍被殺死溺死殆盡,從周僅以身免。全忠聞敗,亦奔還。行密於是穩據江淮之間,全忠不能與之爭。
閩帥王潮卒,弟審知繼
乾寧四年(897)十二月,威武節度使王潮卒,舍其子而以弟審知知府軍事,審知辭讓其兄審邽,審邽不受。審知乃自稱留後,表於朝廷。第二年三月,詔以王審知充威武留後。
王建威鎮南詔
乾寧四年(897),南詔有上皇帝書函及致中書木夾,其年號為中興。朝廷欲以詔書回報,西川節度使王建阻之,曰:"南詔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其時黎(今四川漢源北)、雅(今四川雅安)間有淺蠻(熟蠻)劉、郝、楊三部落,依違於唐朝與南詔之間,王建先懲而後斬之,於是,邛崍之南,不戍一卒,南詔亦不敢侵邊地。

通鑑記載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上乾寧四年(丁巳,公元八九七年)
春,正月,甲申,韓建奏:“防城將張行思等告睦、濟、韶、通、彭、韓、儀、陳八王謀殺臣,劫車駕幸河中。”建惡諸王典兵,故使行思等告之。上大驚,召建諭之,建稱疾不入。令諸王詣建自陳,建表稱:“諸王忽詣臣理所,不測事端。臣詳酌事體,不應與諸王相見。”又稱:“諸王當自避嫌疑,不可輕為舉措。陛下若以友愛含容,請依舊制,令歸十六宅,妙選師傅,教以詩書,不令典兵預政。”且曰:“乞散彼烏合之兵,用光麟趾之化。”建慮上不從,仍引麾下精兵圍行宮,表疏連上。上不得已,是夕,詔諸王所領軍士並縱歸田裡,諸王勒歸十六宅,其甲兵並委韓建收掌。建又奏:“陛下選賢任能,足清禍亂,何必別置殿後四軍。縱有厚薄之恩,乖無偏無黨之道。且所聚皆坊市無賴奸猾之徒,平居猶思禍變,臨難必不為用,而使之張弓挾刃,密邇皇輿,臣竊寒心,乞皆罷。”遣詔亦從之。於是殿後四軍二萬餘人悉散,天子之親軍盡矣。捧日都頭李筠,石門扈從功第一,建復奏斬於大雲橋。建又奏:“玄宗之末,永王璘暫出江南,遽謀不軌。代宗時吐蕃入寇,光啟中朱玫亂常,皆援立宗支以系人望。今諸王銜命四方者,乞皆召還。”又奏:“諸方士出入禁庭,眩惑聖聽,宜皆禁止,無得入宮。”詔悉從之。建既幽諸王於別第,知上意不悅,乃奏請立德王為太子,欲以解之。丁亥,詔立德王祐為皇太子,仍更名裕。
龐師古、葛從周並兵攻鄆州,朱瑄兵少食盡,不復出戰,但引水為深壕以自固。辛卯,師古等營於水西南,命為俘梁。登已,潛決濠水。丙申,浮梁成,師古夜以中軍先濟。瑄聞之,棄城奔中都,葛從周逐之,野人執瑄及妻子以獻。
己亥,罷孫亻屋鳳翔四面行營節度等使,以副都統李思諫為寧塞節度使。錢鏐使行軍司馬杜稜救婺州。安仁義移兵攻睦州,不克而還。
朱全忠入鄆州,以龐師古為天平留後。朱瑾留大將康懷貞守兗州。與河東將史儼、李承嗣掠徐州之境給軍食。全忠聞之,遣嵩從周將兵襲兗州。懷貞聞鄆州已失守,汴兵奄至,遂降。二月,戊申,從周入兗州,獲瑾妻子。朱瑾還,無所歸,帥其眾趨沂州,刺史尹處賓不納,走保海州,為汴兵所逼,與史儼、李承嗣擁州民度淮,奔楊行密。行密逆之於高郵,表瑾領武寧節度使。全忠納瑾之妻,引兵還,張夫人逆於封丘,全忠以得瑾妻告之。夫人請見之,瑾妻拜,夫人答拜,且泣曰:“兗、鄆與司空同姓,約為兄弟,以小故恨望,起兵相攻,使吾姒辱於此。他日汴州失守,吾亦如吾姒之今日乎!”全忠乃送瑾妻於佛寺為尼,斬朱?宣於汴橋。於是鄆、齊、曹、棣、兗、沂、密、徐、宿、陳、許、鄭、滑、濮皆入於全忠。惟王師範保淄青一道,亦服於全忠。李存信在魏州,聞兗、鄆皆陷,引兵還。淮南舊善水戰,不知騎射,及得河東、兗、鄆兵,軍聲大振。史儼、李承嗣皆河東驍將,李克用深惜之,遣使間道詣楊行密請之。行密許之,亦遣使詣克用修好。
戊午,王建遣邛州刺史華洪、彭州刺史王宗祐將兵五萬攻東川,以戎州刺史王宗謹為鳳翔西面行營先鋒使,敗鳳翔李繼徽等於玄武。繼徽本姓楊,名崇本,茂貞之假子也。
己未,赦天下。
上饗行廟。
庚申,王建以決雲都知兵馬使王宗侃為應援開峽都指揮使,將兵八千趨渝州;決勝都知兵馬使王宗阮為開江防送進奉使,將兵七千趨滬州。辛未,宗侃取渝州,降刺史牟崇厚;癸酉,宗阮拔瀘州,斬刺史馬敬儒,峽路始通。鳳翔將李繼昭救梓州,留偏將守劍門,西川將王宗播擊擒之。乙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孫亻屋罷守本官,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朱朴罷為秘書監。朴既秉政,所言皆不效,外議沸騰。太子詹事馬道殷以天文,將作監許岩士以醫得幸於上,韓建誣二人以罪而殺之,且言亻屋、朴與二人交通,故罷相。
詔以楊行密為江南諸道行營都統,以討武昌節度使杜洪。
張佶克邵州,擒蔣勛。
三月,丙子,朱全忠表曹州刺史葛從周為泰寧留後,朱友裕為天平留後,龐師古為武寧留後。
保義節度使王珙攻護國節度使王珂,珂求援於李克用,珙求援於朱全忠。宣武將張存敬、楊師厚敗河中兵於猗氏南。河東將李嗣昭敗陝兵於猗氏,又敗之於張店,遂解河中之圍。師厚,斤溝人;嗣昭,克用弟克柔之假子也。更名感義軍曰昭武,治利州,以前靜難節度使蘇文建為節度使。
夏,四月,以同州防禦使李繼瑭為匡國節度使。繼瑭,茂貞之養子也。
以右諫議大夫李洵為兩川宣諭使,和解王建及顧彥暉。
辛亥,錢鏐遣顧全武等將兵三千自海道救嘉興,己未,至城下,擊淮南兵,大破之。
杜洪為楊行密所攻,求救於朱全忠。全忠遣其將聶金掠泗州,朱友恭攻黃州。行密遣右黑雲都指揮使馬珣等救黃州。黃州刺史瞿章聞友恭至,棄城,擁眾南保武昌寨。
癸亥,兩浙將顧全武等破淮南十八營,虜淮南將士魏約等三千人。淮南將田頵屯驛亭埭,兩浙兵乘勝逐之。甲戌,頵自湖州奔還,兩浙兵追敗之,頵眾死者千餘人。
韓建惡刑部尚書張禕等數人,皆誣奏,貶之。
五月,加奉國節度使崔洪同平章事。
辛巳,朱友恭為浮梁於樊港,進攻武昌寨,壬午,拔之,執瞿章,遂取黃州。馬珣等皆敗走。
丙戌,王建以節度副使張琳守成都,自將兵五萬攻東川。更華洪姓名曰王宗滌。
六月,己酉,錢鏐如越州,受鎮東節鉞。
李茂貞表:“王建攻東川,連兵累歲,不聽詔命。”甲寅,貶建南州刺史。乙卯,加茂貞為西川節度使,以覃王嗣周為鳳翔節度使。癸亥,王建克梓州南寨,執其將李繼寧。丙寅,宣諭使李洵至梓州,己巳,見建於張杷砦,建指執旗者曰:“戰士之情,不可奪也。”
覃王赴鎮,李茂貞不受代,圍覃王於奉天。置寧遠軍於容州,以李克用大將蓋寓領節度使。
秋,七月,加荊南節度使成汭兼侍中。
韓建移書李茂貞,茂貞解奉天之圍,覃王歸華州。
以天雄節度使李繼徽為靜難節度使。
庚戌,錢鏐還杭州,遣顧全武取蘇州。乙未,拔松江。戊戌,拔無錫。辛丑,拔常熟、華亭。
初,李克用取幽州,表劉仁恭為節度使,留戍兵及腹心將十人典其機要,租賦供軍之外,悉輸晉陽。及上幸華州,克用徵兵於仁恭,又遣成德節度使王鎔、義武節度使王郜書,欲與之共定關中,奉天子還長安。仁恭辭以契丹入寇,須兵扞御,請俟虜退,然後承命。克用屢趣之,使者相繼,數月,兵不出。克用移書責之,仁恭抵書於地,慢罵,囚其使者,欲殺河東戍將,戍將遁逃獲免。克用大怒,八月,自將擊仁恭。
上欲幸奉天親討李茂貞,令宰相議之。宰相切諫,乃止。
延王戒丕還自晉陽,韓建奏:“自陛下即位以來,與近輔交惡,皆因諸王典兵,兇徒樂禍,致鑾輿不安。比者臣奏罷兵權,實慮不測之變。今聞延王、覃王尚苞陰計,願陛下聖斷不疑,制於未亂,則社稷之福。”上曰:“何至於是!”數日不報。建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圍十六宅。諸王被發,或緣垣,或登屋,或升木,呼曰:“宅家救兒!”建擁通、沂、睦、濟、韶、彭、韓、陳、覃、延、丹十一王至石堤谷,盡殺之,以謀反聞。
貶禮部尚書孫亻屋為南州司馬。秘書監朱朴先貶夔州司馬,再貶郴州司戶。朴之為相,何迎驟遷至右諫議大夫,至是亦貶湖州司馬。
鍾傳欲討吉州刺史襄陽周琲,琲帥其眾奔廣陵。
王建與顧彥暉五十餘戰,九月,癸酉朔,圍梓州。蜀州刺史周德權言於建曰:“公與彥暉爭東川三年,士卒疲於矢石,百姓困於輸挽。東川群盜多據州縣,彥暉懦而無謀,欲為偷安之計,皆以厚利,恃其救援,故堅守不下。今若遣人諭賊帥以禍福,來者賞之以官,不服者威之以兵,則彼之所恃,反為我用矣。”建從之,彥暉勢益孤。德權,許州人也。
丁丑,李克用至安塞軍,辛巳,攻之。幽州將單可及引騎兵至,克用方飲酒,前鋒曰:“賊至矣。”克用醉,曰:“仁恭何在?”對曰:“但見可及輩。”克用瞋目曰:“可及輩何足為敵!”亟命擊之。是日大霧,不辨人物,幽州將楊師侃伏兵於木瓜澗,河東兵大敗,失亡太半。會大風雨震電,幽州兵解去。克用醒而後知敗,責大將李存信等曰:“吾以醉廢事,汝曹何不力爭!”
湖州刺史李彥徽欲以州附於楊行密,其眾不從。彥徽奔廣陵,都指揮使沈攸以州歸錢鏐。
以彰義節度使張璉為鳳翔西北行營招討使,以討李茂貞。
復以王建為西川節度使、同平章事。加義武節度使王郜同平章事。削奪新西川節度使李茂貞官爵,複姓名宋文通。
朱全忠既得兗、鄆,甲兵益盛,乃大舉擊楊行密,遣龐師古以徐、宿、宋、滑之兵七萬壁清口,將趣揚州,葛從周以兗、鄆、曹、濮之兵壁安豐,將趨壽州,全忠自將頓宿州。淮南震恐。
匡國節度使李繼瑭聞朝廷討李茂貞而懼,韓建復從而搖之,繼瑭奔鳳翔。冬,十月,以建為鎮國、匡國兩軍節度使。
壬子,知遂州侯紹帥眾二萬,乙卯,知合州王仁威帥眾千人,戊午,鳳翔將李繼溥以援兵二千,皆降於王建。建攻梓州益急。庚申,顧彥暉聚其宗族及假子共飲,遣王宗弼自歸於建。酒酣,命其假子瑤殺己及同飲者,然後自殺。建入梓州,城中兵尚七萬人,建命王宗綰分兵徇昌、普等州,以王宗滌為東川留後。
劉仁恭奏稱:“李克用無故稱兵見討,本道大破其黨於木瓜澗,請自為統帥以討克用。”詔不許。又遺朱全忠書。全忠奏加仁恭同平章事,朝廷從之。仁恭又遣使謝克用,陳去就不自安之意。克用復書略曰:“今公仗釒戊控兵,理民立法,擢士則欲其報德,選將則望彼酬恩。己尚不然,人何足信!仆料猜防出於骨肉,嫌忌生於屏帷,持干將而不敢授人,捧盟盤而何詞著誓!”
甲子,立皇子秘為景王,祚為輝王,祺為祁王。
加彰義節度使張璉同平章事。
楊行密與朱瑾將兵三萬拒汴軍於楚州,別將張訓自漣水引兵會之,行密以為前鋒。龐師古營於清口,或曰:“營地污下,不可久處。”不聽。師古恃眾輕敵,居常弈棋。朱瑾壅淮上流,欲灌之。或以告師古,師古以為惑眾,斬之。十一月,癸酉,瑾與淮南將侯瓚將五千騎潛渡淮,用汴人旗幟,自北來趣其中軍,張訓逾柵而入。士卒蒼黃拒戰,淮水大至,汴軍駭亂。行密引大軍濟淮,與瑾等夾攻之,汴軍大敗。斬師古及將士首萬餘級,餘眾皆潰。葛從周屯於壽州西北,壽州團練使朱延壽擊破之,退屯濠州,聞師古敗,奔還。行密、瑾、延壽乘勝追之,及於淠水。從周半濟,淮南兵擊之,殺溺殆盡,從周走免。遏後都指揮使牛存節馬步斗,諸軍稍得濟淮,凡四日不食,會大雪,汴卒緣道凍餒死,還者不滿千人。全忠聞敗,亦奔還。行密遺全忠書曰:“龐師古、葛從周,非敵也,公宜來淮上決戰。”行密大會諸將,謂行軍副使李承嗣曰:“始吾欲先趣壽州,副使雲不如先向清口。師古敗,從周自走,今果如所料。”賞之錢萬緡,表承嗣領鎮海節度使。行密待承嗣及史儼甚厚,第舍、姬妾,鹹選其尤者賜之,故二人為行密盡力,屢立功,竟卒於淮南。行密由是遂保據江、淮之間,全忠不能與之爭。
戊寅,立淑妃何氏為皇后。後,東川人,生德王、輝王。
威武節度使王潮弟審知,為觀察副使,有過,潮猶加捶撻,審知無怨色。潮寢疾,舍其子延興、延虹、延豐、延休,命審知知軍府事。十二月,丁未,潮薨。審知以讓其兄泉州刺史審邽,審邽以審知有功,辭不受。審知自稱福建留後,表於朝廷。
壬戌,王建自梓州還。戊辰,至成都。是歲,南詔驃信舜化有上皇帝書函及督爽牒中書木夾,年號中興。朝廷欲以詔書報之。王建上言:“南詔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必不敢犯塞。”從之。
黎、雅間有淺蠻曰劉王、郝王、楊王,各有部落,西川歲賜繒帛三千匹,使覘南詔,亦受南詔賂詗成都虛實。每節度使到官,三王帥酋長詣府,節度使自謂威德所致,表於朝廷。而三王陰與大將相表里,節度使或失大將心,則教諸蠻紛擾。先是節度使多文臣,不欲生事,故大將常籍此以邀姑息,而南詔亦憑之屢為邊患。及王建鎮西川,絕其舊賜,斬都押牙山行章以懲之。邛崍之南,不置鄣候,不戍一卒,蠻亦不敢侵盜。其後遣王宗播擊南詔,三王漏泄軍事,召而斬之。
右拾遺張道古上疏,稱:“國家有五危、二亂。昔漢文帝即位未幾,明習國家事。今陛下登極已十年,而曾不知為君馭臣之道。太宗內安中原,外開四夷,海表之國,莫不入臣。今先朝封域,日蹙幾盡。臣雖微賤,竊傷陛下朝廷社稷始為奸臣弄,終為賊臣所有也。”上怒,貶道古施州司戶。仍下詔罪狀道古,宣示諫官。道古,青州人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