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的古老曲種,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調”是白局的古腔本調,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形成於元朝末期的雲錦織機房,盛衰隨著南京織錦業的發展變化而起落,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說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話,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揉進了南京秦淮歌妓彈唱的曲調,因其曲種收調眾多,唱腔豐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稱。 白局屬於聯曲體說唱藝術,白局曲牌大多來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富有江南特色;白局的伴奏多採用江南絲竹樂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盤、酒盅等特色打擊道具,表演起來十分生動有趣。 白局形同相聲,表演一般一至二人,多至三五人,表演內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慶民俗、方言俚語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百科全書,對於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風俗有很高的歷史貢獻。2007年被列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關於南京白局的淵源及形成有多種說法,大致可歸併為“機房生成說"、“織工擅唱說”和“青曲別種說”三種。

機房生成說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其一,相傳清乾、嘉年間,南京白局誕生於南京的織錦行業。由於織錦工人常年十分辛苦地勞作,一種自娛自樂的表演形式便應運而生,這也就是南京白局的雛形。有關當時織錦工人辛勤勞作的場景,在明代陳大聲的《滑稽餘韻》中對此描寫的十分生動:“雙臀坐不安,兩腳蹬不敗。半身人地牢,間口床葷飯。逢節暫松閒,折耗要賠還。經絡常通夜,拋梭直到晚。將一樣花板,出一陣嫂酸汗,熬一盞油乾,閉一回磕睡眼。”可見,繁重的織錦勞作,惡劣的工作環境,工人們在織錦過程中,上、下手對唱、賽歌,或即興創作順口溜,以便鬆弛自己緊張的情緒。其所用的曲調大多是當時流行於民間的俗曲,所唱內容五花八門,想唱什麼就唱什麼,這其中有一部分帶有色情成分,老闆也不過問。在所唱曲日中有不少是反映織錦生產、織錦工人及城市民眾生活內容的,譬如《雲錦訣》《機房苦》《采蘆篙》等。

其二,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民間說唱藝術。在南京雲錦織造業比較發達之時,織錦工人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邊操作,邊說唱,以消除勞累,抒發情懷。逢到街坊上婚嫁祝壽、盂蘭盆會或其它的傳統節日,幾個愛唱的織錦工人湊到一起,搭台說唱,自編自演。因其“白說白唱,不要報酬”,故而得名為白局。

其三,南京白局是運用南京方言進行演唱的民間說唱曲種。流行於南京的主城、六合、浦口、江寧以及安徽的來安、天長等地區。南京白局是由南京絲織業(雲錦、絨、緞)工人們創生髮展起來的。在漫長而枯燥的絲織生產中,他們手不停梭,口唱小曲,自娛自樂。從這種“機房裡唱曲”,並逐漸運用明清俗曲、江南小調而發展成曲牌聯綴、曲目日漸豐富的民間說唱藝術。顯然,南京白局所用曲調與江蘇省內流傳的牌子曲基本一致,並尚有明清兩代大江南北,秦淮兩岸民間俗曲的古樸色彩。譬如其主要曲調有《滿江紅》《川心調》《數板》《梳妝檯》等。

織工擅唱說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其一,南京白局演唱原為南京絲織業機房工人、家人、親友相聚時自娛自樂的一種形式,後來也常被應邀於婚娶喜慶以及盂蘭盆會時進行演唱。由於這種表演不取報酬,全屬白唱,又每唱一次稱作“擺一局”而名為“白局,

其二,據說光緒初年,南京六合南牙地區“燒紙楊”(楊姓的一個專門從事喪事的吹鼓班)等吹打班,常在一江之隔的燕子磯、曉莊一帶演奏,從而引起曉莊地區織錦工人的興趣,後來織錦工人組成班子摹演,並很快創作出了《小上壽》《目遇十個郎》等曲目,並很受聽眾的讚賞。再後來又陸續編唱了多個曲目,並吸收了當時流行的眾多曲牌,逐漸形成了完整的南京白局說唱。

其三,南京白局乃說唱藝術,應屬曲藝範疇,它不同於南京白話。南京白話是以說故事、講笑話為主,南京白局卻以唱小曲為主。清末以來,在南京老城南雲錦工人聚集的地區(沿內秦淮河一帶),每到春、夏、秋季,在街頭巷尾,均能聽到雲錦工人在勞動之餘的歌唱,這種歌唱是運用江南民歌小調的曲調,填上抒發胸中感慨,宣洩對雲錦作坊工頭、場主不滿的歌詞,也有歌唱南京風物的。這種表演形式均為自我娛樂,表演時觀者圍坐四方,由於是白聽不收錢。故此,這種表演人們稱之為“白局’。

其四,六朝古都南京有著悠久文化歷史,如同北京有京韻大鼓,蘇州有蘇州彈詞一樣,南京也有自己特有的曲種——南京白局。它是一種土生土長、風格淳樸、語言感染力極強的民間說唱藝術。最初是由南京絲織業工人根據當時社會新聞、民間傳說,用明清俗曲曲牌以及江南小調連綴演唱的藝術形式。其演唱時少則一人,多則三五人,說方言、唱但曲,滑稽熱鬧,通俗易懂。由於每唱一局稱“擺一局”,又不取報酬,故稱“白局”。舊時在南京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聽到人們在唱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其五,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區以南京方言進行演唱的說唱曲種。也是南京地區唯一的本土古老曲種,其流布範圍除南京市區外,尚在南京六合、浦口、江寧及現屬安徽省的來安、天長等地流布。據南京曲藝志記載,白局曲種起源於六合農村吹打班子,成長於織錦機房,是南京地區唯一的原生說唱曲種。當時,南京六合地區一些殷實人家逢婚喪喜慶,總要邀請吹打藝人來增添氣氛,有的藝人邊打節拍邊唱民間小調和明清但曲,並輔以樂器二胡進行伴奏。由此,吹打班子在當地便提高了知名度。由於所唱曲子皆以蘇南蘇北小調為基礎,又揉進了秦淮歌妓彈唱的曲調,因而其曲調眾多,唱腔也豐富多彩,便有了“百曲”之稱。當“百曲”(白局)從鄉村流人市區時,南京己擁有了20萬之眾的織錦工人,他們首先接納了“百曲”,通過“百曲”的說唱,刻畫了機工的悲慘景況,南京白局傳統曲目訊房苦》便是最好的明證。

歷史源流

名稱由來

“白局”一詞,顧名思義,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發展初期

1972年在十月人民公社勞動中演唱白局 1972年在十月人民公社勞動中演唱白局

傳統織造雲錦為兩人一台機器,在辛勤的勞動之中,一個坐在織機上面拽花,一個在織機下面機坎里摔梭開織,兩人一唱一和,說身邊的生活,講稀奇古怪的事物,談金陵四十八景,也唱江南江北和周邊地區的小調,傾吐心中的鬱悶,抒發情感,宣洩對封建統治的不滿,用土語描摹痛苦的生活。如“這幾天機房不好做,我又被‘坐板瘡’來磨,三萬六千頭的庫緞,一天撂上它幾十梭,‘焦老機’的老闆,天天還在催生活……”,通過白局的說唱,刻畫了機工的悲慘景況。

鼎盛時期

1972年在十月人民公社勞動中演唱白局 1972年在十月人民公社勞動中演唱白局

隨著織錦業的發展,南京白局也隨之發展。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師,中後期是留都,因此南京雲錦在明代是一個最高峰時期。明代南京的織錦機房中,機房很高,因為織機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頂上坐一個人,稱為“拽花工”;下方坐一個人,稱為“織手”,這是要求很高的技術活,而且幹活時枯燥乏味,為了調劑這種單調的織錦生涯,織錦房裡的工人開始自娛自樂,唱一些小曲、方言調子,題材多半輕鬆詼諧,偶爾也有時事段子,幾代織錦工人傳承下來,就演變成後代乃至現在的南京白局。明清兩代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為一種南京特有的曲藝曲種。

清代康熙年間,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寧織造,清宮龍袍就是雲錦縫製,其製作精細、複雜,有“寸錦寸金”之稱,此時的南京雲錦業是又一個鼎盛時期,在此時南京白局也創作出更多的段子。

清乾隆年間,位於當時南京的江寧織造署有南京雲錦織機三萬多台,織工們日夜辛勞,“三更起來搖緯,五更爬進機坎”,隨之出現了很多機工們喜聞樂見的白局曲目,如《小上壽》、《采仙桃》、《金陵四十八景》、《十二月花名》、《十杯酒》、《五更相思》、《八仙過海》、《相遇十個郎》等。

後來織錦工人這種每唱一次稱作“擺一局”的白局,因南京味兒特足,很快贏得了廣大市民的青睞,引起了廣泛的反響,有的便登上大雅之堂,有的傳入澡堂、理髮、廚行、茶館各服務行業,分出不取報酬、只享招待的“白局”,和收酬金的職業班“紅局”,百曲因其諧音,而被南京白局所代替。

衰落時期

1987年省曲藝調演演唱“莫愁四弄” 1987年省曲藝調演演唱“莫愁四弄”

清亡後,封建皇族被推翻,民國時期中國連年戰亂,織錦業也在一片戰亂中迅速衰落,儘管南京是當時的首都,但是當時的國民政府忙於內戰無暇應對,直到解放前期,南京雲錦業瀕臨滅亡,南京白局也面臨失傳的局面。

民國13年(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恢復了與中華民國的貿易關係,南京雲錦得以遠銷蒙古,此時南京雲錦又一度興旺,南京白局也隨之短暫恢復元氣,如江寧白局藝人史永余專門來南京參加白局班的學習,用白局形式演唱長篇《英烈傳》,時間長達月余而不衰,同樣後來他演的長篇白局《劉駝子私訪》也深受聽眾歡迎。

不過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京雲錦業再度遭受打擊,南京白局也即一蹶不振。

建國後,南京市曾經成立過南京白局劇團,但很快就解散了。與蘇州評彈和錫劇不同的是,南京白局沒有《珍珠塔》這一類的大段唱段本子,多數是諷刺或幽默小品。這跟它的出身密切相關:評彈是閒人的藝術,而白局則是歷史上織錦工人工作時間的自娛。

復興時期

南京白局老藝人劉奎龍 南京白局老藝人劉奎龍

1949年後,南京市人民政府曾加以搶救,並同時成立由白局老演員為骨幹的專業劇團——南京白局劇團,文革期間南京白局劇團因為遭受衝擊而被迫解散。改革開放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紀初,南京市人民政府一直在努力搶救南京白局這一劇種,成立了南京白局藝術團。經過南京市人民政府的關心和南京白局老藝人們的辛勤整理挖掘,二十一世紀初的南京白局已經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戲曲體系。

2000年後,南京白局最古老的唱腔“南京調”的唱詞首次被發現,研究專家王涌堅經過研究和對比,終於澄清了關於南京白局的幾種誤解,繼南京雲錦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伴隨雲錦編織而誕生的,有織錦工人創造的南京地方特色曲藝“南京白局”也開始了申遺之路。2007年被列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形式

白局表演 白局表演

白局屬於聯曲體說唱藝術,即用純正南京方言進行念白,同時配以極具特色的曲牌填詞演唱,白局曲牌大多來自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調,富有江南特色。說唱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多樣,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大新聞和社會焦點事件、當地人的生活主題。

一般情況下,南京白局的演唱是一個段落原則上只用一個曲牌。正因如此,在南京白局的形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曲牌,這也造成了南京白局的“白局”與“百曲”的稱呼在發音上的相像,以致訛傳。另外,從南京白局的表演功用上看,其純粹為“自娛性”的特點,即“白擺一唱局”之略語。

白局演唱使用老南京話,曲調婉轉動聽,表演有說、唱,偶爾加上身體動作,稱為“新聞腔”或“數板”。由於新移民的湧入和方言的變遷,有些詞和現在通行的南京話也不一樣,比如說“鴨子”讀作“呦子”,“大媽”讀作“多嬤”。尾音兒化重,跟京味兒化音的區別在於連讀而且上揚,象“碟子、碗”,讀起來就是很快“的兒窩兒”。

演繹道具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白局的伴奏多採用江南絲竹樂器,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盤、酒盅等特色打擊道具,表演起來十分生動有趣。

傳統曲目

南京白局舞台舊照 南京白局舞台舊照

南京白局有曲目近百個,內容大都是自編當地的新聞趣事,短小風趣,比下層社會的“說報”前進了一步,內容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有許多段子較真實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謳歌了勞動人民的鬥爭。

常用曲牌主要有:《滿江紅》、《銀紐絲》、《穿心調》、《數板》、《梳妝檯》、《剪剪花》、《下河調》、《漢陽調》、《機房苦》、《搶官米》、《打議員》、《倒文德橋》、《南門外倒城牆》、《抵制日貨》、《過水荒》等,形成曲牌聯綴體。如《機房苦》是織錦工人對自身苦難的控訴,《搶官米》和《打議員》則反映了光緒二十四年和民國八年南京發生的搶官米和打議員兩起風潮。

鴉片煙自嘆祝英台思兄相遇六個郎光棍自嘆
梁山伯訪友鬼瞧病蔣軍自嘆十二月探妹
南京風俗景二姑娘害相思虞美人韓湘子度妻
搶官米孟姜女采仙桃百鳥保鳳
竹木相爭賣油郎獨占花魁倒城牆金陵遍地景
倒文德橋灌醋罐為冤家貨郎子害相思
哭妻房上壽打補缸九連環
毒心寡婦十把扇子武松殺嫂雜八楞
倒貼哭小郎老八板閃板

藝術搶救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1949年後,人民政府對南京白局進行了搶救扶植。在南京市委關懷下,1960年由市總工會主席夏冰流組織成立了南京白局劇團,意圖推陳出新,重新將南京白局搬上舞台。同時把一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南京白局老藝人請來,一是對傳統曲目進行整理,二是請有50多年織齡的老藝人紀鑫山一字一句教徒弟,讓白局後繼有人,三是從生活出發,編寫一些現代題材的新白局曲目。當時白局劇團在原有的“金舵子”、“迥龍”、“數蓮花”、“梳妝檯”、“滿江紅”等曲調基礎上進行改進豐富,在樂器上又增添撞鈴、七星鑼等,使得白局器樂更為多采,還創作了《機房苦》、《毛老頭配茶壺把兒》、《巧相逢》、《友誼頌》、《母女會》等一批觀眾喜歡的白局曲目。從1960—1966年,南京白局進入建國後的輝煌時期。香港《三笑》劇組就是在此期間採集到白局的《誇誇調》、《道情調》進行再創作的,片中的大部分曲調都出自南京白局。

1980年代初,南京市秦淮區文化館召開了一次會議,試圖搶救南京白局這一古老劇種,邀請了五位六七十歲高齡的白局藝人(嚴洪亮、左幫運、吳鴻祥、梁漢成、聶少庭),為他們錄音、記譜,隨後組織南京白局老藝人專場演出。

1985年由原南京白局劇團演員徐春華又重新聯絡,將一些原白局團的演員、演奏員及社會上的白局票友老藝人組織起來,參加省、市、區的匯演活動,所到之處,深受民眾喜愛。

2003年,政府文化部門邀請了多位南京白局的老藝人在甘家大院進行了為期15天、連續30場的演出。

2004年,南京白局成為“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2007年進入江蘇省首批非遺保護名錄,又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中屬於“口頭表述傳統和表現形式”這一類。

2010年起,徐春華和周慧琴、黃玲玲、何沛四位南京白局當代老藝人虎老雄心在,在南京老城南甘熙故居南京民俗館進行義演,同時開設南京白局傳習學校,由南京白局當代老藝人接收年輕人做徒弟,進行南京白局曲藝的傳習傳承工作。

近年來,南京市對南京白局的保護傳承做了大量工作,成立南京白局研究會、組建白局演出隊,逐步收集和整理南京白局的文史資料等。截至2014年,南京市共有白局省級傳承人4名、市級傳承人3名、區級傳承人9名,南京雲錦研究所、秦淮區文化館、北京東路國小分校紅太陽國小被確立為白局傳習基地。南京市已制定《“南京白局”四年中期(2014—2017)保護與傳承實施方案》,將啟動南京白局數位化採集保護試點和傳承基地建設、傳承人培訓等工作。

代表劇團

1960年由市總工會主席夏冰流組織成立了南京白局劇團,後在文革期間解散。

2015年4月,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成立,這是南京市首家致力於保護傳承南京白局的民辦非營利性組織。劇團以黃玲玲和她幾十個學生為主。金陵風白局曲藝團把甘熙故居作為傳習、表演的基地,定期在南京博物院、十朝匯等處進行白局展演。

代表人物

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春華 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春華

徐春華,1942年出生,1960年進入南京白局劇團學習,從事白局事業半個多世紀。五十多年來,由於堅持不懈地創作表演白局、收集相關資料、整理傳統曲目,為白局的延續和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2008年被國家評為“南京白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同時被南京市檔案局評為“南京市百位名人”、也是“中國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 南京白局發音人”。

2010年11月,徐春華擔任電影《金陵十三釵》南京方言指導,歷時十個多月全程教授片中演員的南京方言,工作教學認真負責,並且得到了導演張藝謀的高度認可,最終將南京方言推向全國。白局代表曲目:《莫愁四弄》、《鴉片煙自嘆》、《古人名》、《二姑娘害相思》、《采仙桃》、《告別小平房》、《老來伴》、《雲錦美》、《英台思兄》、《四季相思》、《哭妻房》、《虞美人》等。

傳承意義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主要流傳於江南一帶,民眾基礎大,歷史悠久,因此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藝術升華,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貫穿在白局的說唱藝術之中,某種程度上是傳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漢語的文化載體,對於現代人學習古漢語的發音、語法具有獨特的作用。

南京白局在古代某種程度扮演著當代新聞媒體的作用,甚至其影響要比現代媒體還要深遠廣泛,是人民了解南京的風俗文化和歷史社會的研究的重要信息載體。第三,白局由於在發展演變中借鑑吸取了揚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風格,因此對於研究其他戲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白局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慶民俗、方言俚語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百科全書。

藝術價值

南京白局是舊時南京文化的“活化石”,也是老南京的“方言倉庫”,其語言表現詼諧幽默、表演形式經典獨特,對研究南京語言的歷史流變具有重要文化價值。

白局表演內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歷史傳說、節慶民俗、方言俚語等南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具金陵地方特色,被譽為南京民間文化百科全書,對於研究南京方言,人文風俗有很高的歷史貢獻。在其流傳過程中,還曾在揚州留下了一個新品種——清曲。

南京白局代表性傳承人徐春華老師曾經說過:百姓的話講百姓的故事,白局之所以能流傳幾百年,就因為老百姓喜歡它,它才能流傳。它有生命力,就是民間的,越是民間的,越有生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