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浦村

半浦村

半浦村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姚江之濱,三面環水,南有“鸛浦古渡”,西臨河姆渡,北距慈城古鎮不到15公里,距離寧波市區18公里。半浦村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為寧波市十大歷史文化名村之一。目前,半浦村有常駐人口約1320人,鄭姓原是半浦主姓,後來周姓、孫姓以及越來越多姓氏湧入,形成了一個多姓氏的村落。

基本信息

古渡人家半浦村

半浦村11半浦村

半浦村位於姚江之濱,三面環水,南有“灌浦古渡”,北有慈城古鎮,據交通要衝,是代表性的渡口古村。故家大族歷世聚居,興文重教,村中曾有浙東學派著名人物鄭寒村家族的“二老閣”藏書樓;民國時期興建的優秀西洋建築“半浦國小”基本保存完整,其它如中書第、太和堂、益豐門頭等現存傳統建築大宅連片,計有15處樓群,規制較高,質量較好,已公布多處文保點。村內及周邊尚無高大建築興建,整體風貌保護較為協 調。村上民風樸實,和諧而居。當地對保護和利用的積極性高,看法較為一致。通過江北城鎮規劃加以保護利用,完全有條件結合姚江文化長廊旅遊開發,成為與慈城古鎮相互呼應的重要歷史文化接點,有利於江北區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寧波十大古村——江北半浦村

到江北慈城古鎮不遠的半浦村,總是有些遺憾,“灌浦古渡”已經退出歷史舞台,江水之上不見來來去去的孤帆遠影;著名的藏書樓二老閣,歷經200多年歲月後,也轟然倒塌,所藏的經典全部散失,而後人只能在鄭性父子與黃宗羲之間交流、治學的佳話中去尋覓一些餘韻。
幸好,古渡人家還在,那些面臨良田的參差屋宇還在,刻畫著歲月悠悠的痕跡,而古渡之上,水波依舊,天低江闊,岸上還殘留著昔時的燈塔,曾經,它導引過多少夜航船的歸來。就是這個渡口,當年洋槍隊的美國流氓華爾,在此登岸,想要進攻慈城,卻因此送了自己的性命。

33

半浦古村,除了是個渡口古村外,應該出過一些人物,現在留下了很多規模宏偉的老房子,但村裡的人,能夠說出它們的來歷,或者主人從前故事的,卻很少。線索是有的,沒人追究整理,外來者如我們只能面對一重又一重的深宅大院嗟嘆。比如“樂善堂”、“益豐門頭”、“茶棧”,老牆門上的這些題字或許說明了歷史舞台上曾經演出過怎樣的劇目。
還有個老宅叫中書第,具有200多年的歷史,對著一大片稻田,祖上應該顯赫過吧?木門依然是舊時的風貌,走進去,穿過月洞門,一塊菜畦,自挖的小井,像是到了魯迅記憶里的“百草園”。院落里很多房間都空著,無人居住。一位姓王的婦人跟進跟出地表白她在此住了36年,是她的夫家祖屋,寧肯守著日漸荒蕪的老房子,也不肯賣掉一扇窗。那些無人居住的房間,椽子已經腐爛,一隻竹製的菜櫥,分上下兩層,擱在那裡,天井的石板地上,爬了絲瓜的枝蔓,倒顯示了一點生機。
而過去了200多年的顯赫就這樣成了一個謎。

44

在一堆老房子裡,主人身世清楚的要算當年四明銀行的當家人孫衡甫了。
古老的山牆,一整扇的木格窗,磚雕的門楣,木頭柱子上桐油的痕跡,顯示著曾經豪門大宅的氣派。三進院落,三個天井,收拾得特別乾淨,連花草也擺到廊檐下。在老屋中穿行,看到一扇綠色的花格窗下,滾著一隻大冬瓜。孫宅的今天,居住在這裡的人,日子就這樣柴米油鹽地過著。
錢莊夥計出身的孫衡甫,1911年在上海金融風暴後漁翁,導利,盤進四明銀行。
他於1933年創辦四明儲蓄會,用零存整付、整存零付、整存整付、存本付

半浦村半浦村
息、學費儲蓄、婚嫁儲金、禮券等方式,千方百計地吸收儲蓄,通過這些方式和四明原有的聲譽,四明的存款儲蓄額連年上升,使他得以自如地利用這些資金投資房地產和放款業務。鼎盛時期的他,也一定衣錦還鄉過。但盛極而衰,1935年,一落乾丈的孫衡甫黯然離開了四明。
55

在故鄉,他還留下了由他捐資建造的半浦國小。始建於1921年的半浦國小,那幢歐式特徵明顯的主樓,經歷了80年風雨之後,依然完好地佇立著,學校門口的招牌卻更換了多次,如今上面寫著“江北賽恩電器廠”。大門進去,看見一塊碑,刻於1927年,字跡模糊。正是黃昏,兩邊平房裡傳出隆隆的機器聲,庭院裡的雞冠花開得紅火。
走過很多人家,看到門前的地上放著一盆盆花,開著紫紅的花朵,小巧玲瓏,但開得很生動。老房子的舊貌顯示著半浦村民固守家園的樸實信念,老房前生動的小花折射著古村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夕陽映照著古渡,我們告別了古村。當地文保所的人士說,二老閣的舊址還有一塊碑,問我們要不要看。
一個曾可比肩天一閣的著名藏書樓,只剩了一塊碑,那是種多么巨大的遺憾,時光的刀刃,切開了一個慘澹的傷口,留下風乾的疤痕。二老閣的盛況記載於書頁上:曾經藏書五萬餘冊的二老閣,是一所二層樓歇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閣前有明堂,閣後有清池,圍牆北面建有一亭,載竹木花卉。二老閣樓上中間一間依囑供奉著黃宗羲、鄭溱和鄭梁的神位,左右兩間儲藏著黃宗羲的著作,樓下是鄭溱的著述。

66

也是在這個渡口,300多年前,鄭性親自到餘姚黃竹浦,把黃宗羲著作用船載運到半浦。後來,鄭性編《二老閣書目》整理黃宗羲的遺稿,四方學者訪求黃宗羲的著作,不去竹浦去半浦,使二老閣在學術界享有了盛譽,也使半浦古渡多了四方求學者的身影,二老閣縷縷書香,因此散播到寬闊江面之外更遠的地方。

[引用信息]:1.寧波規劃網

2.寧波文化遺產保護網《江北半浦村》 吳海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