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作品
1997年,鄭寒雕刻的《黃山勝跡印痕》硯,被選作李鵬總理贈送給日本明仁天皇的禮品。“2004年1月28日,鄭寒收到了國家外交部禮賓司簽章頒發的榮譽證書,確認他製作的《中國龍》硯,“已作為胡錦濤主席的禮品,贈送給法國總統席哈克。”兩件國禮,出自同一位硯雕家之手”。
鄭寒的作品刀法遒勁、老辣、簡練,雕刻上深、透、鏤、點、線、面的結合完美無缺。人物刻畫栩栩如生,佛祖造像端莊慈祥,花鳥魚蟲活靈活現,每一件作品都體現出鬼斧神工、猶如神來之筆的精湛技藝。構思巧妙、擅用石色紋理是他的獨到之處。其作品師古不拘古,繼承傳統而又突破傳統。他認為制硯應“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應心與古會、心與天會,硯藝術乃真善美之物,應從生活中尋找美的感受,創作中崇尚自然,來源於自然的法則,達到融於心中、意於刀間、尋求復歸自然的法則,通過精巧的構思,精心的製作,達到“厭於人意,合於天造”,“與天同契”的藝術珍品。
鄭寒以其“創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氣凝重、古樸”和“構思巧妙精緻,刀法簡練流暢”的硯藝風格躋身“當代硯雕名家”行列,是我國歙硯藝術界公認的民間藝術代表性人物。
鄭寒先生雕琢的“魚”硯,湛稱精品,張中行、張淑芬、張雅宗等專家一致說好。除石質精外,關健是作 者的創意和雕刻技高。這是一塊璞石、這在歙石中是難得上品,故作者儘可能地、恰到好處地保留了部分石皮,又因其長條橢形、故立意雕魚。整條魚在琢制後無一鱗片,但給人以魚的感覺之佳妙、堪稱一絕。硯堂開得極工、大小適度、形狀得宜,使人感覺既規矩又舒服。而所採用的雕枝手法、更是值得稱道,充分利用石材的天然表皮外形、能不動刀的儘量不用刀刻。凡所需刻處、必精審不苟,在某些著刀處、又刻意留下刀鋒,使人 有一種民間藝術的潑辣之感。魚頭及其腮、嘴、眼更是傳神,“藝術之美、妙在似與不似之間”,感覺是一條比真魚還“真”的魚。像這樣的硯、妙手亦是偶得,如果中國的新硯刻如此,也就可觀了,在本次硯展中、這樣高品味的硯也是軟為罕見的。關健之所在、是硯工的文化素質,是硯工的藝術品味。“工欲羨其事、必先利其器”,借用這個“器”字,在這裡指的是人腦的高級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