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浦村

西浦村

犀溪鄉西浦村以23138票當選“寧德十大最美鄉村”稱號,總排名第五位。當選“寧德十大最美鄉村”的還有周寧縣浦源鎮上洋村、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蕉 ...西浦村是個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先後被評為省級園林村、市級歷史文化名村、 ... 2009年4月,西浦旅遊開發被確定為壽寧縣重點建設項目,是省級風景 。

基本信息

(圖)西浦村西浦村

“兩岸農家煙漠漠,十橋風景柳依依;金鐘山下流芳遠,攬勝遊蹤客忘歸。”這首詩描述的是壽寧縣犀溪鄉西浦村富有江南水鄉特色的秀麗風光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西浦村不僅景色秀麗、風光旖旎,曾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式村落;而且在歷史上特別是趙宋時期更是名聞遐邇。這個方圓不足2公里的村落和在這裡世代居住的繆姓族人,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演繹出了許多動人事跡,直至今日仍為世人津津樂道、口齒噙香。

概況

鷲峰山脈在壽寧縣城東南去10多公里突起一高峰,名叫南山頂,海拔1 254 米,南山頂東北向一列支脈綿延十數里,結一小山峰,形似履地金鐘,故名金鐘山。山前西溪河面寬闊,清澈見底,自西往東環繞如帶,在水尾與自北而來的犀溪(俗稱北溪)交匯成潭,形成“Y”字型,因此地曾經出了一位名叫繆蟾的特賜狀元,後人將此潭取名蟾潭。蟾潭水深面闊,水流漫漫,碧波蕩漾,陽光照射下,水光瀲灩,倒映出兩岸空濛山色,春江水暖之時,白鵝戲波,點點如雪,沿河兩岸垂柳葳蕤,綠意襲人。座落於西溪兩岸的西浦村,聚居著500多戶繆姓人家,2800多人口。早晚時分,縷縷炊煙裊裊升空,散入山間曉嵐暮靄。河岸邊“浣衣女子語如弦”;山道上“牧童短苗韻盈岡”;柳枝梢黃鶯百囀,成群的雀鳥噪鳴。一幅人間美景,置身其中令人心曠神怡。

(圖)西浦村西浦村

西浦村是一座血緣村落,該村繆氏始祖繆佑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因避戰亂,其曾孫繆錄、繆銅和繆錢三兄弟南徙,散居甌閩。第一次遷徙是繆錄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徙居福建長溪(今霞浦)霍洋(今壽寧犀溪村境內,其時壽寧尚未建縣,現轄境內大部分境域屬長溪縣管轄)。西浦繆氏為壽寧有文字記載遷入最早的姓氏之一。至今已繁衍四十餘代。繆錄因其祖籍會稽,為表不忘本源之意,取名“犀稽”,因“稽”與“溪”諧音,後來改稱“犀溪”。第二次遷徙是繆氏繁衍數代後,又遷往現犀溪村下東皋。因累遭回祿(火災),繆氏七世祖繆文煥進行了第三次遷徙,即遷往與下東皋隔河相望、位於西溪北岸的宅底,即今之西浦村雛基,其餘子孫陸續跟著遷徙。

據當地老者講述,這次遷徙別有來由:一年冬日,在繆家務工者清早飲牛,牛一出欄,便狂跑起來,牧者窮追莫及,只見群牛涉過大溪,徑奔宅底。牧者趕到時,眼前頓現奇觀:漫天大雪紛飛,四野白雪皚皚。唯獨這塊形似燕窩之地不見半點積雪,並且熱氣升騰,草木豐茂。他當即回去稟報,隨後,主人欣然前往察看,果真是一處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不久,就攜家帶口遷入此地。馮夢龍在《壽寧待志·都圖》亦曾提及。當年宅底密林環布,土地肥沃,人煙稠密,熱鬧繁華。時有“宅底十八街”之說。宋神宗元豐辛酉(1081)年,世孫繆昌道舉特奏名(類似進士附榜),所以當地人又稱它為“進士坪”。

後來,隨著人口增長生活和生產用水不便,逐漸移居河畔,因這裡地處西面,水自西來,於是“犀溪”又易名為“西浦”,或叫“西溪”,“下西溪”。又因河下游石壩峽河岸邊的岩石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足印,傳說是神牛經過所留,當地人叫它“犀牛跡”。因此,西浦又叫做“犀浦”。

十橋美景

西浦之美,美在“三步一柳,十步一橋”,當地有民謠“西浦風光瞧一瞧,三排碇步十座橋”,“碇步”即琴橋,是古代津梁中較有特色的一種。

(圖)西浦村西浦村

橋是西浦這個省級園林式村的一大景觀,徜徉河畔,在匝地的柳蔭中,不時有各式各樣的橋樑如虹,橫跨彼岸。在人口聚居的不到2000米長的河段上,各式各樣的橋有十三條之多,平均每七、八十米一座橋,其密度為閩東之冠,在省內亦屬罕見。橫跨犀溪(北溪)的有福壽橋睦鄰橋蟾宮橋太陰宮琴橋;橫跨西溪的有飛雲橋、官潭橋、永安橋長樂橋即上琴橋和永安琴橋;橫跨蟾潭下游的有紅旗橋、西浦大橋和雙龍橋。此外,西浦轄境內尚有橋樑多座。

這些橋有單孔、多孔;有古代、近代和現代;有石板橋、石拱橋、木拱橋、馬蹄橋、現代鋼筋混土“T”型橋等;形式多樣,年代各異,點綴得西浦別具一番風光。

其中的福壽橋、永安橋和三條琴橋最具特色,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福壽橋。福壽橋又名壩頭橋,是座貫木拱廊橋,長40.7米,寬4.9米,單拱跨度32.8米。橋的拱架是數十根鴻梁巨木在不用一根鉚釘的情況下,穿插疊架而成,橋面上覆蓋著雙坡頂廊屋,屋架為四柱九檁穿斗式構架,18開間,76柱。廊屋內兩邊有木凳兩排,供行人歇息。兩旁檐下有長短五排梯層式檔風雨板。橋北盡頭建有橋亭一座,稱績光亭。

廊橋是古代虹橋的發展和創新。即在虹橋的橋面上加蓋廊屋,既可起到保護拱架,延長橋的使用壽命的作用;又可為行人擋風遮雨,可謂一舉兩得。北宋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座美麗的“汴水虹橋”,曾使多少世人為之讚嘆不已。橋樑專家們考察認為,廊橋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一帶的虹橋的延續和發展,建橋技術並未失傳,全世界現存廊橋還不到200座,基本集中在浙南和閩東、北的山區之中,福壽橋就是其中的一座。

福壽橋始建年月不祥,有字可考的見於南宋特賜狀元繆蟾的《應舉早行》一詩:“半戀家山半戀床,起來顛倒著衣裳;鐘聲遠和雞聲雜,燈影斜侵劍影光;路崎嶇兮憑竹杖,月朦朧處認梅香;功名苦我雙關足,踏破前橋幾板霜”。其時繆蟾尚居住在犀溪村下東皋老屋,並未遷往宅底,“前橋”(因橋名無從可考,姑且以“前橋”名之)正處他家門前必經之路。繆蟾及第歸來,鄉里人將“前橋”更名為“登龍橋”。1245年,福安建縣,西浦一帶屬福安管轄,《福安縣誌》載:宋淳佑十年(1250),福安知縣林予勛在三都繆蟾飲餞處,重建橋樑,因“邑人繆蟾赴春試,飲餞於此,及第歸,鄉人因以名橋”。這說明“前橋”更名“登龍橋”後又得以重建(祥見雷雲凌《狀元·廊橋》),幾經淹沒,原貌已不可見。現橋建於清嘉慶十九年(1814),民國十九年(1930)修葺

永安橋。永安橋位於蟾潭西向不遠,橫跨西溪,是一座石板橋,長73米,寬2米,共17孔,16組墩石,每組立石三組,基上橫架條石一根,每組直鋪條石5根,橋面總計鋪條石80根。在每墩上游離墩2米處,各豎一根護墩石,當地人稱“石將軍”,這種匠心獨具的設計大大減輕水上漂流物對橋身的衝擊力,對保護橋樑起到重要的作用。為保護“永安橋”,當時的繆氏族人又在橋下游10多米處築一石壩,壩上建一排碇步(琴橋),以減緩流速,保護橋基,且碇步還可供人通行。

(圖)西浦村西浦村

連線西浦兩岸的永安橋,設計建造十分科學。西浦河面寬闊,兩岸地勢較低,若建拱橋,勢必抬高橋面,不利通行,況且造價和難度都很大,於是,設計者因地制宜,建造了石板橋。

永安橋建於清道光28年,距今已有160多年。西北向橋頭的“聚仙亭”中清楚地記述當時的建橋經過。上鐫刻建橋碑文和一塊分別鐫著建橋首事石匠以及建橋捐助者姓名與銀兩數量等許多人文資料。從留芳碑上捐助者之眾不難看出當時人們慷慨解囊,熱心公益的善舉。

聚仙亭石木結構,重檐式歇山頂,翹角飛檐,造型別致,古色古香,既是永安橋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西浦村的一道古樸清幽的風景。

後世有人登永安橋,深感當時村民們慷慨解囊,眾擎所舉的盛舉,留下了一首《永安懷古》:“心胸若海起如潮,志士高風入想遙;飲盡夕風和曉露,歷經秋月與春宵;聲盈西浦何人建,譽滿東鄉(犀溪鄉清代前稱東鄉)幾處飄,一十六墩成故跡,炊煙裊裊水迢迢”。

此外,琴橋風光別具。琴橋俗稱碇步、馬蹄橋。西浦村共有三條,分別位於太陰宮前、永安橋下和西浦村頭。村民們選擇溪河淺處,每隔一小步,立方石一塊,稱碇石,碇石之間空出,以便水流通暢。碇石高出常年水位10—20厘米,行人過河不必涉水。西浦的矴步在壽寧獨占鰲頭,據1992年修訂的《壽寧縣誌》載:“全縣現有矴步12處……最多的是犀溪西浦村,一村有3處,共有255齒”。西浦村最具特色的琴橋位於太陰宮前就叫太陰宮琴橋,這排矴步共有87齒,其中每隔6齒,旁倚一塊矮石,行人相向而遇,一方側立讓道,另一方可以徑直前行,設計者真是匠心獨運。

歷史名人

西浦這座有著1000多年初歷史的古村落,自唐代始遷祖繆錄肇基以來,歷代人才輩出,科舉不斷。先後孕育了“特賜狀元”繆蟾;特奏名繆昌道、繆守愚;進士繆從優、繆正叔、繆夢弼等近20人,以及舉人、貢生、太學生等不計其數。

繆蟾。字升之,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特奏名第一。紹定五年,理宗皇帝為皇姑臨安公主擇婿,選定繆蟾,將繆蟾特奏名第一正名為“狀元”,賜繆蟾“特賜狀元”出身,並賜贈七律《臨軒策士》一首,以臨安公主趙安常賜婚,繆蟾成為附馬。理宗皇帝在詔文中稱讚繆“桂林瑞器,崑山寶玉。年少登科,羨龍頭之首占;才貌冠世,抒輸忠之勤渠,實臨風之玉樹,照乘之明珠也”。繆蟾官授修職部,轉儒林郎、武學博士,累官至太子太傅、禮部尚書。繆蟾有《應舉早行》、《瓊林赴宴》、《廷對謝恩》三首詩傳世,傳世詩文雖不多,但皆篇篇錦銹,字字珠璣。繆蟾生二子,長子君謨,次子君寶,同登宋度宗鹹淳年間進士。

此後,西浦繆氏後裔將理宗皇帝的這篇詔文及七律《臨軒策士》錄於宗譜,引以為榮。

繆從龍。在西浦村歷史以來的眾多著名人物中,繆從龍是一位在閩東大地上有著廣泛和久遠影響的人物。據福安舊志記載:繆從龍,字雲叟,號東皋,福安西浦人(今壽寧西浦),宋紹興三十年進士,官為國子監直學,蘭溪縣尉。其因有感於當時朝政腐敗,棄官雲遊,遇異人授其秘訣,遂入福安白雲山修煉成仙。其道徒遍及閩東各地,他是閩東道教的創始人。如今,那裡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福安第一高峰——繆仙峰,還有不少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宮觀廟宇。

繆守愚。據清康熙版《壽寧縣誌》卷之五“選舉志”第一節“科第”中記載:“繆守愚,字希顏。一都(即今西浦)人。淳熙五年特奏名,授黃州黃陂縣主簿(另二人指—一批陳洪軫,一指繆蟾,守愚子……)。壽邑設自景,前代科名,俱載福、政二邑。特此三人者,其遺蹟榮名,猶赫赫在人耳目,不可沒也,因志之”。

西浦村鍾靈毓秀,不僅古代名人輩出,近現代也是英才濟濟。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從西浦村走出的英烈就達40位。其中繆洪記曾擔任中共壽泰縣委書記,1937年3月在壽寧甲坑石竹洲被捕,後英勇就義於泰順跑鄧坪。繆吐弟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團長,在1948年解放南京時壯烈犧牲……繆超(1902—1940),字超凡,號燕雙,畢業於福建省立烏石山師範,歷任霞浦、福鼎、福安、壽寧、寧德五縣督學及代理寧德縣長。他一生為人正直,廉政愛民,德高望眾。繆策臣(1904—1980),字籌卿。著名企業家,經營溫州公孚商業,白手起家,累資達100餘億元……
西浦村之所以科舉不斷,英才輩出,這跟西浦村由來重視教育密不可分。

西浦村創辦教育的歷史由來已久,可謂家學淵源,詩禮持家。因其先祖來自浙江詩書之鄉的紹興,肇基之初,便將紹興文風帶到西浦,創立私塾。直到明嘉靖41年(1562年),繆氏先民在村宗祠狀元書齋原址建“登雲樓”書館,清繆盛治在溪仔邊建“躍魚軒”設私塾。清光緒年間,村人又在西浦南陽祠創辦私塾大館。民國13年,前清歲進士繆祖元同繆祖明發起成立教育董事會,創辦西浦國民學校,繆祖明任校長,學校設在西浦村西壩頭民房,文革前夕重新遷回祠堂。1969年,學校發展成完小,教師有8位,學生達200多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搬到建在西浦村官潭河畔寬敞明亮的新校舍。2004年11月,該國小再度搬遷到西浦金鐘山麓犀溪總校閒置校舍。目前,學校有14位教師200多學生,開設6個教學班。

1970年初,剛創辦一學期的犀溪中學從犀溪村遷入西浦。1976年增辦高中,1989年將普通高中改辦職業技術教育高中,同時易名為西浦職業高中。1990年始為獨立國中。1999年鄉政府所在地犀溪村(舊稱北浦)建立分校,坐落於西浦宮蟾潭畔的犀溪初級中學設為總校。為改善辦學條件,2003年秋季犀溪中學總校又搬遷村東蟠龍崗新校園。

文化

西浦村經久不衰的文化氛圍,奠就了古意盎然的人文風物,留了許多名勝古蹟、經典民居,從宋朝開始到現代,歷朝歷代建築尚存,一一攬勝玩味,使人流連忘返。

(圖)西浦村西浦村

旌表建築——狀元坊。繆蟾得中狀元後,長溪縣(今霞浦)衙外建了狀元坊,在此後八百多年中,先後有幾任壽寧知縣及繆氏後裔分別在壽寧縣城、犀溪、西浦為繆蟾建狀元坊或狀元橋。其中,明正德五年(1526年)壽寧知縣尹袞為其在縣城直街(今解放街)南建狀元坊並作《狀元坊記》,同時將穿越縣城之溪流更名蟾溪。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壽寧知縣熊治又在縣衙前原惠愛橋舊址(今子來橋)建狀元橋,並撰《狀元橋詩引》和《狀元橋》五律詩二首。令人遺憾的是昔日各處狀元坊(橋)如今均已廢圮。但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經壽寧縣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西浦和縣城狀元坊舊址重建狀元坊。隨後閩浙各地繆氏族人自發捐資,在西浦村金鐘山南麓原壽泰公路邊再度重建規模宏偉的狀元坊,這座建築整體呈長方形,四周砌以2米多高的圍牆,正面有八級台階。拾級而上,一座巍巍古樸、造型別致的牌坊赫然矗立在眼前,中部上鐫“狀元”二字,坊頂圖案浮雕,形象逼真,色彩斑斕。穿過這座主體建築,迎面是一座呈六角形、琉璃瓦頂的亭子,叫“皇姑亭”,亭中藻井,彩繪精美。跨入紀念館大門,一牆賀匾,滿壁生輝,每塊匾上的文字和圖案都是一件書法和雕刻的藝術精品。縱觀園內,奇花異草,點綴其間,騷人墨客,多有題詠。狀元坊自1997年秋建成以來,遊覽觀光者絡繹不絕。

禮制建築——宗祠。西浦村共有南陽祠、荊山祠、鳳陽祠和四教祠四座古老祠堂。宗祠在西浦處於最核心的地位,既是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族人議事的地方;既是血緣關係的紐帶,也是宗族中傑出人物的紀念堂
南陽祠。沿著永安橋南岸橋頭旁的一條小溪朔流而上,有一座形制特別的建築,這是西浦村的繆氏“南陽祠”,現在也叫“一祠”。在西浦眾多禮制建築中,它最具特色。這座宗祠修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據當地史料記載,此前在不同年代和地點曾多次修建過宗祠,都因洪澇災害,先後廢圮。這座祠堂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造型華麗,結構嚴謹,古色古香。門前環碧水,後倚金鐘山。梁枋斗拱精雕細刻,濃描重彩,莊嚴肅穆。屋脊正面四幅以花卉為題材的彩色浮雕,歷經兩個世紀風雨,色彩依然十分鮮艷。兩側凹形牆上書著清乾隆年間壽寧知縣董正臨題贈的對聯:“鰲陽族衍狀元派,犀浦源承太史家。”跨進大門,內部由戲台、前後大殿連成一個有機整體。最吸引人們視線的是那座古老戲台。上方八角藻井,當年繪著眾多戲劇情節,人物栩栩如生。至今仍依稀可辨,屋脊仍殘留局部浮雕,縱觀整體,仍不失往日的華麗氣派。

與戲台相對的前大殿(享堂)內高懸一塊精製巨匾,上刻“狀元”兩個漆金大字,中部上方又刻“旨”字,匾四周飾以金漆花邊。這塊狀元匾額顯示了繆氏族人的榮耀。

荊山祠。建於宋嘉定十年(1217年),年代最為久遠。這座祠堂面闊三間,三進院落,前殿(享堂)在解放前夕已破爛不堪,地面荊棘叢生,人難涉足其間。中間一進有一個四米見方的池塘,池塘邊七級石階之上是寢堂,雖陳設布置不多,但寢堂前軒廊雕飾精美,題材豐富。尤其月樑上象徵登科及第的“鯉魚跳龍門”圖案,形象逼真。它婉轉地表達出西浦人才輩出,鄉民拼搏進取的美好願望。 這座建築既是祠,又是寺。上世紀50-70年代,兩度修葺,改建為寺,稱荊山寺。

鳳陽祠。也叫“二祠”,與南陽祠隔河相望。建成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正面建門樓,上懸“繆氏宗祠”木匾,門內也建有一個大戲台,比起“一祠”,上方少了藻井,卻在右邊多出一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增建的副台,那是演出時專為樂隊伴奏而設的。

四教祠。四教祠前身是建於清乾隆年間的書館,為繆盛治所建,取名“躍魚軒”,延師啟迪蒙童。清同治六年(1867),繆盛治曾孫在“躍魚軒”原址建中堂、修兩廡,欲修“四教祠”,鄰舍火災蔓及,大半毀於一炬。1912年,其後代子孫籌資修成。

崇祀建築——太陰宮、大帝宮。太陰宮座落於蟾潭右上方、犀溪(北溪)岸邊。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307),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堪稱西浦古建築之“祖”。它依山而建,面迎兩水。大門兩側牆上墨書“兩水縱橫朝閣外,四民煙火護宮前”這副格律嚴謹、對仗工整的對聯,既言簡意賅地點明了太陰宮所處的地理環境,同時又表達出西浦士農工商各界人士信奉神佛、祈求太平的美好願望。大殿中設有三個神龕,供奉的全是女性菩薩。正中一個安有陳靖姑等塑像。左邊神龕供奉媽祖,右邊神龕供奉南海觀音,左右侍著一對金童玉女。最值得一提的是大殿藻井和兩側的壁畫,雖歷經700個春秋,色彩依然不減當年。大殿上方為橢圓八角藻井,上繪《西遊記》、《封神榜》等神話故事,左側藻井繪著一對托起羽翼躍躍欲斗的錦雞,右側藻井繪著一隻棲於桂樹之上正在開屏的美麗孔雀。這些壁畫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技藝精湛,極具創意。

太陰宮自創建以來,在每年元宵節來臨前夕,村中好事者,在那裡張燈結彩,掛綠披紅,將太陰宮打扮一新。許許多多家庭自願出資,由首事收集籌備香燭供品,並請來道士連日大擺道場“迎仙”,祈求賜福降祥,一村太平,這期間,鑼鼓聲、鞭炮聲不絕於耳,虔誠者還親臨宮內焚香禱拜。

西浦河畔的大帝宮依山傍水,與太陰宮並排緊鄰。它修建於民國37年(1948年),目前,鄉民正在大力擴建重修,不久它將展現奢華的風采。

民居風情

經典民居——古民居群。西浦古民居達上百座,由於建造時各自的社會地位與經濟實力以及營造年代不盡相同,西浦村古宅自然形成在質量、規模及風格諸方面上的差異。西浦村的古宅多為大五溜。三進二層的三合院,它們門樓形制富於變化。有宋式的,有重檐歇山式的,有單石條門框的。所用材料也各自有別,有的全是木構,有的全用條石,有的石木構架,有的磚石結構。西浦古宅大都建有里外兩座門樓,外門多迎水流上游。有的外門框上刻寫著對聯,門楣飾以“魚”(年年有餘)、“鹿”(福祿)等象徵性的浮雕,還有門上刻著“神荼郁累”以鎮宅避邪。如果內門直對廳堂,往往有條石鋪成的甬道與之相連,形成中軸對稱。步入內門樓,便可見到天井兩翼的廂房。廳堂太師壁前往往擺設裝飾各異的幾桌,後明柱上端安有“柱頭鏡”,這種柱飾形似圓盤,圖案有刻八卦之類花瓶,各宅不一。西浦古宅門窗格扇雕刻精美,題材豐富;梁枋斗拱雕刻考究。西浦溪中石頭豐富,所以,每座古宅夯土牆體基座都用蠻石高高砌築。院落及道路盡以大小卵石鋪地,有不少是經典之作,極富特色。

繆步福古宅是西浦村中一座保存完好的經典民居。鹹豐年間繆肇川所建。

該古宅位於溪仔邊大路左側,正面院牆與大路平行,在蠻石高砌的牆基上築夯土牆。牆基向門口的一端用平整方石疊砌,並且逐漸向上收邊,形成相當柔美的線條,高高的防火牆內外全部白灰粉刷。

這座五榴古宅,廳堂地面用三合土鋪築。上方桁條精雕細刻。中梁屏壁後左右兩側各建有一扇木門,門上鏤空圖案使前後兩院似隔非隔,增加層次,富於變化。後院又有一個天井,正面牆根邊有一花壇,三根條石長階上井然有序地擺放著各種盆景,一年四季,壇里奇花異卉,爭奇鬥豔。這使後院環境顯得十分幽美迷人,尤其吸引人視線的是那棵百年老鐵樹,至今花香幾代人。它見證了這座古宅的滄桑世事與榮辱興衰。

這座古宅的雕飾主要以植物和動物為題材。廳堂前軒廊旁的門上分別刻著“石榴”、“蟠桃”、“桔子”等。這些雕飾均取意美好,有的取其諧音,如:桔子—吉利,有的取其蘊意,如:石榴一一多子。但都花開有果,寓意美好。縱觀宅院,最引人注目的是蝙蝠雕飾。“蝙蝠”與“福”諧音,象徵幸福,從前院到後院,從柱頭到樑上以及門窗格扇處處飾以蝙蝠雕刻。

古老作坊——油坊。西浦境內耕地很多,自古以來,西浦先民勤勞能幹,在村莊周圍的山上大力開荒墾地,遍種油茶作物。加之村裡的溪流眾多,為水車提供了動力條件,於是,油茶作坊便應運而生。

在蟾潭左上側有一座古老榨油坊。一架巨大的古老水車正對油坊大門,油坊正中安放著一座大碾盤,將一顆顆褐色榛果軋碎。之後,將它放到依牆而建的鍋灶上炊蒸,從木甑里冒出的騰騰熱氣帶出榛果誘人的芬芳,那晝夜不停吱悠吱悠的水車轉動聲和著榨油時有節奏的打槌聲,交織成一支支快樂的鄉間小曲。油坊建於清嘉慶年間,至今有近兩百年的歷史。這裡的村民每年在立冬前後從山上採回榛果,去殼曬乾後就把它加工成食用油或點燈照明用油。榨油從每年十一月開始,直到來年三月。最多的時候一年可以榨油三四百擔。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座油坊的二樓又是村裡的茶葉作坊。那裡井然有序地安放著四台傳統木製揉茶機。揉茶機利用水車軸上木齒輪傳動。每到春茶開採季節,樓下榨油,樓上制茶,人們忙得不亦樂乎,村民們臉上洋溢著收穫時難以掩飾的喜悅。現在,每年榨油仍在繼續,只不過往日的傳統作坊已經光榮“下崗”了。

古道涼亭——石鼓嶺亭。西浦村南面有一條石徑,叫石鼓嶺,這條古道曾是壽寧往西浦達泰順的要津。嶺巔建一涼亭,亭以路名,叫做石鼓嶺亭。這座古亭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西浦村民捐銀始建,民國庚午年(1930年)重建。這是一座頗具規模的茶亭,正面有五開間,亭內靠夯土牆邊架有五條木凳,亭上十一條梁枋分別墨書建亭時間、首事及捐助銀兩等。該亭自建成以來,當地人就在亭旁劃出三、四畝田地,供住亭者耕耘。三五成群的過往行人和到這一帶勞作的村民常到亭內歇息或避雨。尤其在酷暑天氣,他們坐在磨得光滑的木凳上,感受著穿亭而過的陣陣涼風,吸著旱菸,品著香茗,相互搭訕,好不愜意。

生產發展

西浦村民靠勤勞雙手,過著農耕生活。新中國成立後,尤其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春風沐浴下,西浦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當地經濟不斷發展,廣大村民以農業為主導,因地制宜地廣辟茶園,創辦企業。近十年來,村內先後辦起了3家制茶廠,一座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的水電站,一家大型竹木工藝品廠,一座加油站,十七家機磚廠,此外,還有玩具廠和石板材加工廠等。尤其創辦於1996年的西浦茶廠,已形成較大規模,擁有初制、精製及特種茶工藝流水生產線,該廠生產的“宮山仙蕾”十多個系列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和廣東等許多省市。2001年5月,榮獲“中國·陝西首屆茶葉博覽會”金獎殊榮,同年6月,又獲中國茶葉學會、中國星級茶王賽組委會授予的“推薦名茶獎”,2004年6月,獲中國茶葉流通協會頒發的銀獎……從此,該企業的“宮山仙蕾”產品在國內外市場打造出知名品牌,並推動了全鄉茶葉的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