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在崎嶇多姿的3公里長溝內,遍布奇花、異草、峻峰 、怪石,有著濃郁的“野趣”,保持著眾多的自然景觀,很少有人工開鑿的痕跡。且兩側山石壁立,一水中流,故有京北“小三峽”之稱。 風景區分“琴曲迎賓”、“高峽平流”、“金潭幽谷”,四個景區,計50餘個觀賞點。
盛夏的避暑勝地
盛夏,當峽谷之外驕陽似火,暑氣逼人的時候,而峽谷之內卻濃蔭處處,涼氣習習。至此,旅遊已顯疲勞的人們,可在潭邊光滑的山石上席地而坐,聳峙的山峰,奇異的花草盡映在如鏡的清潭之中。有道是:“坐在龍潭畔,而對眾山峰,欲識此間趣,全在龍潭中”。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內景區的美
十三陵碓臼峪自然內景區,是首都大地上的一顆寶珠,它既有長江三峽峻拔,桂林山水之秀麗,又有匡廬之飛爆,黃山之迭泉,它以其小巧玲瓏之姿,堪稱“奇異的畫廊”,“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願這顆寶珠能給您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憶。
景區長約3000米,屬於軍都山脈。山石是燕山運動所形成的花崗岩體,經過一億多年的風化、雕塑而成。景區內山石壁立,怪石嶙峋,溪水淙淙,綠樹蓊鬱,山花遍野。
主要景點
碓臼峪民俗村
碓臼峪民俗村緊靠景區,是市級民俗村,1998年建成,旅遊農戶48家,床位500個,村民淳樸好客,民風清和。有淺灘戲水場、篝火晚會場、垂釣場、停車場和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場等配套服務設施。盛產櫻桃、杏、桃、山里紅、柿子、板栗等多種果品。隨著季節變化,可以品嘗到上百種山野菜和農家飯。遊客還可以參與小河摸魚、垂釣、燒烤小吃、烤全羊、放鞭炮等活動。
琴曲迎賓
由於山谷中流水音響清脆動聽,如撥動琴弦迎接遊人,故而得名。
由南門進入景區眼見群峰聳崎,曲徑通幽。繞過“迎賓石”則一股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夏日至此,使人暑氣頓消,心曠神怡。人們可以站在聽琴台上,遠望群山雲霧繚繞,風景如畫;近看清澈的溪水在山石中奪路而下,直落清潭;耳聽谷中水石相擊,聲在谷中迴蕩如琴似曲,大有“回音繞谷三日”之妙。置身此境不禁使人想起:“峰指泉弦昭樂出,聽琴何用人間譜”的詩句。
感嘆之餘繼續前行,過“群羊放牧”,繞“虎頭崖”,眼前呈現一片碧水清潭。其上廣寒宮的嫦峨,見凡間竟有如此幽谷清潭,便乘一彎明月到此沐浴,於是又引出一則“金龜窺月”的故事。
爬上“天梯”,奇石林立,數不勝數。俯看“水簾洞”風雷隱隱萬壑瀉;仰看“雲崖”奇峰險崖露崢嶸;遠眺“層巒疊翠”更顯變幻莫測,難怪這裡有仙聚石屋。“雲崖”之下溪水三灣九轉,似銀帶飄飛,壁連珠合,兩次傾瀉於大盤石之上,折而復聚形成三迭,謂“三迭潭”。三潭之水相匯直落“仙潭”,瀑流相激,聲在崖谷之中迴蕩,猶如擂起“天鼓”催急雨,頗有“面對峰巒絕橫天,鐵壁青飛泉若煙”之勢。
過“三迭潭”,登石階路攀上“觀瀑石”。俯首可見“清潭映日”。陽光映在潭壁石上似萬道霞光,抬頭西望,可見寬數米,高數十米的“天河爆”,但逢雨季大爆從天而降,氣勢磅礴,仰望爆布,飛流直下,大有“銀河落九天”之感。
高峽平流
過“觀瀑石”,峰迴路轉。這裡是風景區中最寬、最平的地段。只見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灣灣的小溪,清冽冽的河水,緩緩地從谷間流淌;小溪兩側則綠草如茵,青柳點點。微風吹來搖動著那潤澤的枝葉,加上其間又透著紅、黃、藍、白各色野花,這一切是那樣的靜謐、幽雅,令人心醉神迷。
沿溪旁小路東進,可見“青跎出洞”、“石門水障”和“李自成點將台”等觀賞點。遊人人到點將台下既可坐在溪中的光滑石頭上洗腳、沖涼,亦可登上點將台回首西望;遠處是雲霧迷漫的“層巒疊翠”,近處是栩栩如生的“雄獅峰”東望可見高聳入雲的“壁塔南天”……
李自成點將台在小溪的南側,高5米。相傳,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經過此地,並登石點將舉攻克北京城,逼得明皇帝崇禎(朱由檢)於煤山(景山)自縊。因而它和送溝中的穆桂英點將台有著同等傳奇色彩。只是由於這裡交通不便,這李自成點將台少有人知罷了。
金峽勝境
說起“金峽”,還有不少神話故事。其中一個是說,很久以前,這裡藏著很多金銀財寶,從某日起100天可取。幽州城一騎士聞知騎馬到此,他怕到時別人取走,於是到99天便提前去取。結果一聲巨響天崩地裂,頓時出現一條峽谷,而取寶人、馬也血肉黃飛,至今在岩壁上還見斑斑血跡。這就是“金峽”名字的由來,自滑稽而可笑。金峽勝境區內的貌景觀是最引人入勝的。峽谷時寬時窄,寬處片片清潭,水流緩緩;窄處坡陡流急,絕壁參天,實有長江三峽之險峻。加以恰好也有峽三處,在北京城北,故稱京北“小三峽”。
第一峽,叫洞天峽。為峽區之南門,寬10米左右。其西側有因斷裂破碎而形成的寬不足2米的裂縫一條,高10米。商處懸卡巨石一塊,從下向上仰望可見一線藍天,謂“洞天一線”或稱“賞天洞”、“洞天峽”即藉此得名。
攀壁,或登浮橋越洞天峽,不遠,則踩石過河便到“二龍潭”。龍潭北側在陡峭的巨石上被水流衝出兩條水道,分左右奔流而下,恰似“雙龍吐水”。近前觀看,真是拋珠濺玉,上下爭飛,語不相聞,聲如驚雷。
第二峽,叫仙人釣魚峽(或稱仙釣峽)。在峽區之中段,寬不足10米。兩壁陡立,如刀削斧砍。中有大石一蹲,上書“仙釣台”三字。相傳,大宋勇將孟良去塞北幽州盜雌龍發時路經此處,遇一老叟為仙人,故名。
登竹排過“仙釣峽”北上,眼前割然開朗。昂首西望可見“石猴獻壽”;東望“武士峰”身披戰袍,威風凜凜,栩栩如生。
第三峽,叫群龍吸水峽。位於峽區北段。放眼望去在粉紅色的花崗岩體中,一條條黑綠色的脈岩,恰似條條“青龍”穿山而過。而“龍頭均伸向峽內水中,從而構成了“群龍吸水”的有趣景觀。傳說此處的“青龍祖籍原在關溝的青龍橋”。一日,一龍看家,群龍結伴雲遊到此,見這裡山清水秀勝過青龍橋,於是穿山而下,爭相吸水,再也不願回去,致使青龍橋只剩青龍一條龍了。
過“仙人橋”,登上“青龍”背,回首可望“天牛臥水”西行經“天蛙攬石”,便到“下龍潭”。下龍潭水清而深不可測。又稱“無底潭”。登上“下龍潭”西側,有峽谷一條,約1.5公里,名叫雙山子峽谷,這裡灌木成林,雜草叢生,龍泉水順峽而下,有入原始森林之感。當秋風蕭瑟落呈紛飛時節,南飛的大雁也迷戀這裡的醉人景色,常常停飛在此歇腳。
龍潭幽谷
在“下龍潭”西側有一巨石,高數丈稱“將軍石”,“鎮守”著峽區的北大門。過“將軍石”便到“龍潭幽谷”區。這裡灌木成林,雜草叢生,溪穿路,路穿溪。清澈的溪水時而輕拂岸邊的小草,時而撲向嶙峋的山石。遊人步入其間沿曲曲小徑走去,時隱時現,有入原始草原之感。加上兩壁青山、谷中潺潺流水,充滿詩情畫意。因此,有遊人在大石上留有:“山高峰景秀,谷底清泉流,雖無奇花卉,也吸吾來游”的詩句。
有趣的是,在幽谷北端由於水流的多年沖刷,刨蝕出三泓清潭,致使景觀似多重庭院。這就是有名的“上龍潭”。傳說中的上龍潭是白龍和巢穴。白龍專施善於民,普度眾生,有求必應。因而天旱求雨,有病求醫許願者甚多。人們迷信白龍的“大恩”,在潭之東南大石上修一廟宇。香火曾極盛一時。目前龍王廟已不在了,但遺蹟尚存。真是“常伴青崖溪水,歷盡人間蒼桑”,千百年過去了,時至今日“白龍”又迎來了無數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