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十一面觀音菩薩像

十一面觀音,Ekādaśa mukhānām Avalokiteśvara,六觀音之一,主救濟阿修羅道,給眾生以除病、滅罪、增福之現世利益。總之為除惡導善,引眾生入佛道之菩薩。

形態特徵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裡,有數十件和佛教相關的造像深藏於庫房,很少為人所知。其中,有一尊與眾不同的觀音菩薩銅像,讓有幸見過她的人都難以忘記,她的名字叫十一面觀音菩薩。顧名思義,它有十一個面龐。這尊菩薩銅像,邊沿裝飾著連續的火焰紋,菩薩斜身站立於蓮花方座上,從上到下呈塔形分布。如果仔細端詳,會發現,觀音的十一個面龐面面不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的這尊十一面觀音菩薩銅像,是上世紀70年代從民間徵集而來,屬於明清時期的佛像。
十一面觀音菩薩的前三面為大慈相,是菩薩見到行善眾生時,生出慈心的大慈與樂相;左三面為大瞋相,是見到行惡眾生時,生出悲心的大悲救苦相;右三面白牙上出相,是見到淨業眾生時,所發出的讚嘆、勸進相;最後一面是暴笑相,是見到善惡雜穢眾生時,為使其改惡向道所生的怪笑相;頂上的佛面,是為修習大乘的眾生所作的說法相。

十一面觀音菩薩 十一面觀音菩薩

十一面觀音菩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人士介紹,這尊十一面菩薩銅像,表現出濃郁的藏傳佛教特徵。十一面菩薩的來歷業內說法不一,其中有兩種說法最常見。
一是說,菩薩變成十一面是為了降服羅剎鬼,羅剎鬼是地獄中的第一惡鬼,有十個腦袋。為了表示對菩薩的敬意,古代工匠們在塑造佛像時,不僅用超常比例的頭部塑造了十一面觀音的神秘和法力無邊,同時也從眼、耳、口、鼻、手處有所表現。比如造型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等。
另外一種說法則和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很久以前,有一個藏王的女兒,名叫比丘瑪巴摩。她眉清目秀,許多王子和富家公子帶來無量寶物和錢財向她求婚,但都未應允。公主在十六歲那年染上惡性癩病,傷心至極的她離家出走,每天祈禱菩薩,希望身心健康。十二年後的一天,她在禮拜菩薩時,見到觀世音菩薩佇立在面前,癩病遂即痊癒。
菩薩變成十一面觀音將密法傳授給她。公主學到秘法後回到家鄉,毅然放棄榮華富貴,出家為比丘尼。後來她以十一面觀音的密法救渡了無量無邊的眾生,成為十一面觀音密法的第一代傳承祖師。

歷史發展

觀音菩薩“出鏡率”高
在國內外的一些博物館中,也有此類題材的觀音菩薩造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人士表示,此類造像在多地有流傳和它悠久的歷史淵源有關。
公元前6-5世紀,佛教在印度產生;公元前1世紀,佛教由克什米爾進入西域;漢朝時期,再通過西域、河西走廊傳入我國中原內地;公元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後形成了獨特風格的藏傳佛教。
元朝時,藏傳佛教傳入西域,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中葉準噶爾汗國時期,在當地蒙古上層貴族的支持下,衛拉特蒙古諸地藏傳佛教信徒眾多,寺廟廣布,規模宏大。當時西藏鑄造的各種佛教造像也流入新疆各地,為各地喇嘛寺院供奉。
明清時期,藏傳佛教興盛一時。專家們認為,這種情況與當時當地蒙古上層貴族支持有關。1640年制定的《蒙古衛拉特法典》,以立法的形式確立了喇嘛教的地位,規定十人中必有一人出家為僧。《法典》還規定了僧侶的種種特權,如向喇嘛及班第(上層喇嘛的徒眾)徵用大車者,處以母牛一頭的財產刑,將獻佛之馬用於運輸賤役者,處以馬一匹的財產刑。
據了解,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比例,如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等。
觀音是“觀世音”的略稱,譯作“觀世音,觀自在、觀世自在”。在唐朝時候,為避太宗李世民的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菩薩,相沿成習,所以現在世人多稱觀音菩薩。唐朝以後,觀音菩薩多被塑畫成女性形象,以慈母形象來表現觀音菩薩的慈悲。
流傳至今的佛像,有些收藏於喇嘛寺院,有些為民間收藏,有些被各地博物館收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