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此外與位於古太行八陘之一“滏口陘”西側要隘處的南響堂寺並稱“南北響堂”。
構造

歷史價值
響堂寺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是北魏時期和隋唐時期兩種石窟藝術風格連結點。南北響堂是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光輝燦爛的石窟藝術,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研究中國雕刻、繪畫、書法、佛教發展的一座藝術寶庫。響堂寺石窟上承雲岡塔柱式石窟的風格,下開隋唐三壁三龕式石窟的先河,石窟造像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北響堂寺,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有九座石窟,分南北中三組,每組都有一個大石窟。第七石窟是最大的一個,俗稱“大佛洞”。
響堂寺石窟在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有其獨特的位置,是北魏時期和隋唐時期兩種石窟藝術風格連結點。南北響堂是全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光輝燦爛的石窟藝術,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研究中國雕刻、繪畫、書法、佛教發展的一座藝術寶庫。響堂寺石窟上承雲岡塔柱式石窟的風格,下開隋唐三壁三龕式石窟的先河,石窟造像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響堂寺石窟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邯鄲城西南35公里處峰峰礦區響堂山(鼓山)上,有南北兩處。南石窟在鼓山南麓,北石窟在鼓山西腰,兩窟南北相距15公里...
由來 簡介 構造 石刻 交通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以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尚有石窟16座,...
組成部分 形制種類 佛像風格 歷史沿革 研究工作響堂山石窟有南北響堂山之分,位於邯鄲峰峰礦區,座落在風景繡麗的響堂山(鼓山)之腰.石窟始鑿於北齊年間(公元550--577年),隋唐宋明各代均有續鑿。
介紹 其他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最初開鑿於北齊時代(公元500—577年)。以後,隋、唐、宋、元、明各代均有增鑿。尚有石窟16座,...
組成部分 形制種類 佛像風格 歷史沿革 研究工作"三窟中以位於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規模最大
邯鄲響堂山石窟位於邯鄲市西南49公里的峰峰礦區鼓山上,分南北兩處,相距15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始鑿於北齊年間(550——577年),隋唐宋明...
響堂山石窟 兩處響堂石窟 背景介紹 建築特色 歷史溯源響堂山石窟是中國北朝晚期到明代佛教石窟寺。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邯鄲市鼓山南端與中段西麓,分別稱南響堂山與北響堂山石窟,相距7.5公里。始鑿於北朝晚期,隋與...
簡介 現狀淨慈寺位於西湖南岸,初名“慧日永明院”,始建於後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由於歷代君主多崇佛,故淨慈寺在歷史上是杭城最大的寺院...
景點介紹 歷史沿革 傳說 毀建概況 主持、禪師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