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殖民地時期經濟
正文
1607~1776年英國移民在北美建立的13個殖民地的經濟概況。1776年這些殖民地宣布獨立建立美利堅合眾國時,有250萬人口(未計入印第安人),36.9萬平方英里領土。
北美的勞動者有三種:①人格獨立的自由勞動者,包括自由農民、獨立手工業者和自由的僱傭勞動者在內。②在一定時間內人身依附於主人的契約奴(白奴)。③終生隸屬於主人的奴隸(黑奴)。黑奴的來源是通過奴隸貿易自非洲運來的黑人。1775年,南部殖民地人口有一半是黑奴。18世紀中葉以後黑奴代替白奴成為南部殖民種植園經濟的基礎。但在北美殖民地歷史上,契約奴起的作用也很大,他們約占移民(黑奴未計入)的60~77% 。
農工商業 殖民地時期90%的人口從事農業。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基本上使用木製農具,一般也不施肥、不休耕,主要靠土地的天然肥力進行粗放經營。絕大部分農民除出賣剩餘產品和購買武器、生鐵和鹽等商品外,過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生活。到了後期,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發展。北部殖民地農牧業實行多種經營。漁業極為發達,自1650年以來,一直構成新英格蘭經濟繁榮的基礎。中部殖民地盛產糧食,有大量小麥和麵粉出口,被稱為“麵包殖民地”。飼畜業也很發達。南部殖民地主要種植菸草、大米、藍靛,大宗出口,有“菸草殖民地”之稱。南部還有大規模的牧牛場。
北美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殖民地內商業因陸路交通不便,主要限於沿河沿海地帶和內陸平原。殖民地出口的主要市場是英國、西印度群島和南歐。對外貿易在18世紀60年代達到頂峰,1769年總出口額為285萬英鎊,總進口額為262萬英鎊。


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經濟關係 美國獨立前,是英國的經濟附庸、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基地。英、美經濟關係的核心內容和基本矛盾,是宗主國限制和殖民地反限制的鬥爭,這一鬥爭貫穿於殖民地時期的始終,而在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後迅速趨於激化,結果引起了美國獨立革命。
參考書目
黃紹湘:《美國通史簡編》,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
C. M. Andrews, The Colonial Period of American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Conn., 1934—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