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經濟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

拉丁美洲經濟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

拉丁美洲被西班牙、葡萄牙征服後經濟殖民地化和19世紀初拉美各國獨立革命後在外國資本入侵下經濟半殖民地化的歷史過程。

經濟的殖民地化

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拉丁美洲的居民只有印第安人。1492年,C.哥倫布(1451~1506)的探險隊第一次踏上了美洲的土地,從此,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印第安人進行了殘暴的征服和掠奪。西班牙人占領了除巴西和蓋亞那之外的全部拉丁美洲領土;葡萄牙人則占領了占拉丁美洲全部領土3/7的巴西。

西、葡殖民者用火與劍摧毀了印第安人原有的經濟和文化,以暴力手段結束了原有的社會制度,把所有的財物洗劫一空。以後,殖民者為了長期霸占拉丁美洲,掠奪其豐富的資源,從印第安人身上榨取更多的收入,便建立起森嚴的殖民統治機構,並掠取印第安人的土地,開辦種植園和礦場。

在西班牙殖民地,殖民當局正式建立的奴役制度主要是一種變相的農奴制:監護征賦制,又稱大授地制,託管制或“恩康米恩達”制(encomienda)。在礦區則實行強迫勞役制,即米達制(mita)。在巴西,葡萄牙殖民者推行種植園奴隸制,在聖保羅還建立了“捕奴隊”,專用捕捉逃入內地的印第安人,賣給種植園作奴隸。奴隸種植園種植甘蔗,出口蔗糖,使葡萄牙殖民者獲得豐厚的利潤。

“監護征賦制”於1720年被正式廢除。

拉丁美洲經濟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拉丁美洲經濟的殖民地化和半殖民地化

“監護人”在各種藉口下剝奪了公社占有的土地,把印第安人變成佃農,由此便產生了大莊園制。在這種制度下,佃戶們要使用土地就必須付出無償勞動和繳納地租。他們依靠小塊土地不能維持生計,不得不經常向地主借債,依附於地主。佃戶們到了債台高築、無力償還時,就成了地主的債奴──“佩昂”。債奴主要由印第安人和一部分印歐混血種人構成,完全處於被奴役的地位,他們的勞動只能換到微不足道的工資,而且由於不斷地借貸,就越來越無法償清債務。除世俗地主外,天主教僧侶也對拉丁美洲人民進行殘酷的壓榨。教會從殖民者手中分得了大量的土地,並從印第安人身上強收“什一稅”和“自願”捐款。到1810年,教會竟占有拉丁美洲全部可耕地的1/3,而在墨西哥、秘魯、哥倫比亞、厄瓜多等地區,教會甚至占有全部耕地的一半,成為最大的地主。

西班牙各殖民地,被嚴禁與外國進行直接的貿易;而同宗主國的貿易,又為殖民地官吏和大富商所專營。拉丁美洲出口的主要是貴金屬和宗主國不生產的農產品。西、葡殖民者使用奴隸勞動開採出巨量金銀。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的整個殖民時期,西班牙從美洲殖民地榨取了250萬公斤黃金和1億公斤白銀。同一時期,葡萄牙也至少從巴西搜颳了價值6億美元的黃金和3億美元的鑽石。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對拉丁美洲金銀財富的掠奪,是造成歐洲16世紀價格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獨立革命的社會經濟基礎

17世紀以前,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內的封建生產關係還處於統治地位,資本主義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尚未具備。因此,它們從殖民地掠奪來的財富,不僅沒有轉化為產業資本,反而助長了封建主階級的奢糜,助長了高利貸剝削,並對城市手工業與農業起著腐蝕的作用,變成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西班牙、葡萄牙兩國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腐敗,導致了它們國力的衰落和殖民霸權的喪失,終於不得不讓位於荷、英、法等工業資本發達的國家。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便利了拉丁美洲經濟的發展;而荷、英、法走私貿易的猖獗,又加強了各殖民地間的經濟聯繫,刺激了拉丁美洲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到18世紀末,拉美一些地區和部門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但是,在殖民制度下,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嚴重的阻礙。首先,宗主國和殖民地政府對殖民地的生產規定了許多限制。在工業方面,禁止殖民地礦場採用新式的改良的操作方法,禁止殖民地從事與宗主國利益相矛盾的工礦業生產。例如,採鐵在西屬殖民地是明令禁止的,私人採鐵被當作刑事犯罪行為。在農業方面,禁止殖民地栽種宗主國能生產的某些農作物。例如,殖民地政府曾下令禁止在墨西哥培植橄欖樹,禁止在阿根廷開闢葡萄園等。其次,殖民地政府限制拉丁美洲的對外貿易,也妨礙了生產的發展。此外,在殖民統治下,奴隸制度廣泛流行,不能給資本主義提供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所有這些,都使殖民制度與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殖民地的階級矛盾也非常尖銳。在當時的拉丁美洲,階級的區分和種族的差別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居於統治地位的是出生於宗主國伊比利亞半島的白種人──伽秋平,他們占人口的極少數(據1800年估計,西屬殖民地共有1600萬人口,伽秋平約有30萬人),掌握了殖民地的經濟政治大權,是殖民地的特權階層。伽秋平之下是克里奧爾(土生白人),即在美洲出生的西班牙移民的後裔。他們到19世紀初已達 300萬人。他們一般都擁有大量田產,也有些人擁有企業(手工工場、商店等)。再低一級的是梅斯蒂索(歐印混血種人)和穆拉托(黑白混血種人)。19世紀初,梅斯蒂索人數為500餘萬,穆拉托則不足 100萬。他們大部分是工匠、店員、零售商、小業主和自由農民。其餘占拉丁美洲60%以上的人口是印第安人、黑人和薩姆博人(印黑混血種)。他們是拉丁美洲社會的最底層,大多數是無地的佃農、債務奴隸和種植場的奴隸。一部分自由的印第安人,則加入了無產者的行列。

種族壓迫與階級矛盾互相交織,使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社會矛盾極為尖銳。18世紀下半期北美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對拉美人民的民族覺醒起了很大影響,推動了他們進行反對殖民統治的鬥爭。經過1810~1826年的獨立革命,絕大部分拉丁美洲地區,除古巴、波多黎各、蓋亞那等地外,都陸續掙脫殖民主義枷鎖,建立了獨立國家。

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完成了反殖民主義的民族革命的任務,同時也部分地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務。殖民制度被剷除了,共和制普遍建立(除巴西外);教會權力受到限制,取消了宗教裁判所,貴族稱號被廢除;農民擺脫了服徭役的義務;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各種商業專賣權、禁令和法規都被取消。但獨立革命沒有從根本上變革舊的社會經濟基礎,特別是沒有改變土地制度,這成為拉丁美洲社會經濟發展遲滯和繼續遭受外國資本奴役的根本原因。

經濟的半殖民地化

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結束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統治,拉美各國獲得了政治上的獨立。但是,英、法等更強大的殖民主義國家,卻在“援助”的幌子下,迅速把自己的觸角伸進了拉丁美洲,以新的方式剝削和奴役拉美人民,使拉丁美洲各國變成了半殖民地性質的國家。

最早在拉美投資的是英國。拉美獨立戰爭後,英國資本即在拉美地區取得了優勢地位。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以後,更加速了對拉美各國的資本輸出,1880~1913年間,對拉美的投資從17949萬英鎊增至99923萬英鎊。法國也是向拉丁美洲輸出資本最早投資較多的國家之一。1902~1913年,在拉美的投資由32.5億法郎增加到83.8億法郎。德國資本滲入拉美地區比英、法兩國要晚一些,到1904年左右,德國在拉美地區的投資約近48億馬克,占當時德國國外投資總額的1/4以上。

1898年的美西戰爭,是美國資本擴大向拉美滲入的重要轉折點。美國由於占領了古巴,空前擴大了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區和墨西哥的勢力,1897~1908年,在這些地區的投資額猛增了兩倍半。到1913年,投資額提高到10.7億美元,即與英國在這些地區經過一個世紀擴張所達到的投資總額(11.5億美元)不相上下。但在南美大陸上,美國的投資額仍然極為有限(1.73億美元),僅及當時英國資本總額的4.5%。

從19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拉丁美洲的外國投資增加了一倍左右。1913年,全拉美的外國資本總額約為90~100億美元,其中各國所占的比重是:英國約占53%,法國約占17%,美國約占13%,德國約占10%。

由於帝國主義力圖在拉美各國扶植封建勢力,作為它統治和剝削拉美人民的重要支柱,再加上19世紀後半期世界市場對拉美農產品的需要日益增加,大莊園制度在拉美各國不僅保存下來,而且不斷擴大。在擴大莊園規模的過程中,拉美各國地主和外國資本家,對農民土地的侵占活動空前加緊了。結果,1870年以後,拉美各國農民失地的情況日益嚴重起來。

大莊園的經營方式有向資本主義轉變的趨向,但基本上仍然保留著前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失去土地的農民變成僱農、債農和佃農。對佃農的剝削是極其殘酷的,在19世紀後半期,拉美各國一般採取實物地租形式,地租常常超過收成的一半。債農雖然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但實際上被固定附屬於特定的莊園,是半農奴性的債務奴隸。

外國資本大規模的滲入,給拉丁美洲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惡果:①拉美各國的國民經濟命脈受到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控制,喪失了本國的經濟獨立,變成了半殖民地。②服從於外國資本的掠奪貪慾,拉美各國經濟的發展日益畸形片面,向帝國主義者供應工業原料的採礦業、某些特定的農業和畜牧業部門得到了片面的擴大,交通運輸、商業及信貸事業的發展,也只以滿足外國資本的投資和輸送商品的便利為限;至於本國工業基礎的建立,以及工農業比較全面的發展,則由於帝國主義的阻撓而無法實現。③外國資本每年從拉美搜颳走了巨額的利潤,剝奪了拉美的資本積累,使拉美各國的經濟愈來愈落後。④在帝國主義者的殘酷剝削下,拉美人民的生活極端貧困,各國的財政狀況也不斷惡化。這種情況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有所變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