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北朝民歌,產生於黃河流域,歌辭的作者主要是鮮卑族,也有氐、羌、漢族的人民。歌辭有的是用漢語,有的是用北方少數民族的語言,後被譯為漢語。主要是北魏以後用漢語紀錄的作品,大約是傳入南朝後由樂府機關採集而存的,傳世的約六十多首,以《敕勒歌》最為著名。歌辭的主要內容,有的反映戰爭和北方人民的尚武精神(如《木蘭詩》),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反映婚姻愛情生活,有的描寫北方特有的風光景色(如《敕勒歌》)。它內容豐富,語言質樸,風格豪放;形式上以五言四句為主,也有七言四句的氣絕體和七言古體及雜言體,對唐代的詩歌的發展有較大影響。北朝民歌主要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今存60多首。
與南方詩歌對比
如果說北朝土著文人詩歌大抵模仿南方風格而又遠不能與之分庭抗禮的話,那么,北朝的民歌,卻是與南朝民歌風格迥異,而毫不遜色。現存的作品,有六十多首,大多收錄在《樂府詩集·梁鼓角橫吹曲》中,
另有幾篇收在《雜曲歌辭》和《雜歌謠辭》中。鼓角橫吹曲是軍樂,也用於儀仗、典禮、娛樂等場合。這些歌曲從北方流入南方,為梁朝的樂府機構所採錄,所以在樂曲名稱上冠以“梁”字。其中以氏、羌、鮮卑等少數民族的歌謠為多,也有一些出於漢族。顯著特色
質樸粗獷、豪邁雄壯,是北朝民歌最顯著的特色。這和北方的地理環境、民俗文化、生活方式有直接的關係。北方沒有南方那樣繁密而多彩的植被、曲折而濕潤的水網,景觀缺乏細部的變化。然而大自然在這單調之中,充分顯
示出它的嚴峻、崇高、闊大。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不大會注意細微的東西,目光總是被引向高遠之處,看到的是巨大的世界。久而久之,人的心胸也就隨之擴展,形成粗獷豪邁的性格。其次,北朝民歌大多出於當時的少數民族,他們原來都是以遊牧為生的,社會結構又有軍事化的性質。遊牧生活不像農業生產那樣安定,那樣井然有序、有耕耘必有收穫,而是充滿了變化和風險。各部落之間,也少有文化禮儀的虛飾,誰有力量誰就去征服。在與自然、與敵手的嚴酷鬥爭中,造就了民眾的強悍氣質,他們不會喜愛南方人那種溫柔纏綿的歌。南朝民歌是城市中的歌,是酒樓和貴族宴會上由歌女們演唱的風情小調,北朝民歌卻是在多種多樣的生活中產生的。有些題材,如戰爭生活、北地風光,在詩歌中表現出來,自然就有一種不同於南方歌謠的氣象。就如庾信、王褒等人到了北方,即使單純寫景的作品,也比原來在南方之作來得雄壯。
主要內容
也正是因為北朝民歌產生的背景複雜多樣,所以儘管現存的數量較南朝民歌遠為少,所反映的生活內容卻遠比南朝民歌來得廣泛,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以下大略分為幾類加以介紹。
一類是反映北地風光、遊牧生活的歌。這裡有最著名的《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是當時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據有些學者考證,敕勒川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附近。歌中唱出北方大草原廣闊無垠、渾沌蒼茫的景象,表現了開闊的胸襟、豪邁的情懷。後面描繪水草畜牧之盛,抓住特點,大筆如椽,並且充分體現出人對自然的自豪。據《樂府廣題》說,東魏高歡攻西魏玉璧,兵敗疾發,士氣沮喪,高歡令敕勒族大將斛律金在諸貴前高唱此歌,以安定軍心,可以推想它的音樂也一定是雄強有力的。
北方遊牧民族的社會組織原來是軍事化的,尚武是一貫傳統。進入中原後,雖生活方式、社會結構逐漸改變,但民族精神仍舊勇悍好強。加上北朝戰爭不斷,更刺激了這一點。因此在民歌中,多有對尚武精神的歌頌。
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企喻歌》)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樑柱。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琅琊王》)
前一首,以雄健的鷂鷹沖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兩側的形象,讚美真男兒敢以獨身敵眾的英雄氣概,足以感奮人心。後一首寫愛刀甚於少女,有一種獨特的情味。這裡順帶提及《雜歌謠辭》中的《隴上歌》。這是漢族的歌,內容系歌頌為抵禦匈奴劉曜而戰死的陳安。語言樸素,內容渾厚,也是相當出色的作品。“七尺大刀奮如湍,丈八長矛左右盤,十決十盪無當前”,寫得氣勢飛揚;“西流之水東流河,一去不還奈子何!”顯出無限感慨。
長期的戰亂,致使人民流離失所,甚或轉死溝壑。反映離鄉漂泊之悲,徭役、從征之苦,也是民歌中常見的內容。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隴頭歌辭》)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屍喪狄谷中,自骨無人收。(《企喻歌》)
這二首詩都是寫悲苦的情調,前一首蒼涼深切,後一首以嘲弄的口氣發出對死亡的悲嘆,明快豪爽中包含了複雜的情緒,但都不是陷入長嘆短吁、哀哀淒淒,總不失男兒本色。還有一些反映下層民眾貧苦生活的歌,是南北朝文學中少有的。
雨雪霏霏雀勞利,長嘴飽滿短嘴飢。(《雀勞利歌辭》)
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黃禾起贏馬,有錢始作人。(《幽州馬客吟歌辭》)
這二首短歌,都是以直捷了當的語言,道出社會生活中的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前一首以雀為喻,“長嘴”說機靈滑頭的人,“短嘴”說老實本分的人。生活中總是前者得利,後者倒霉。後一首明明白白:沒有錢就不能像樣地做人!言外自然有對財富的渴望。詩中不講什麼大道理,只是普通人民的內心本色語。而就是因為簡單,才格外深刻。
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歌,是北朝民歌中數量最多的一類。但與吳歌、西曲相比,因為有了對照,更容易顯出差別來。
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後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墮,欲來不來早語我!(《地驅樂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折楊柳枝歌》)
腹中愁不樂,願作郎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膝邊。(《折楊柳歌辭》)
北方民族保存著較多的原始風俗,在兩性關係上,遠沒有漢族那樣複雜的禮數。在他們看來,男歡女愛,男婚女嫁,原是很簡單的事情,沒有什麼需要羞羞答答、扭扭捏捏的地方。“天生男女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這是對婚姻之事最簡單直截的看法,爽快無比。《地驅樂歌》詠唱幽會,情人不至,卻毫無哀傷,只是簡截地指斥對方,同南方民歌中的情調大不一樣。還有那些女子埋怨家中不讓她們及早出嫁的歌,更是以口道心,毫無遮掩。像上面那首《折楊柳枝歌》,前二句起興,意思說歲歲年年,樹不見老而人易老,下面不說自己,卻利用老人喜愛孫輩的心理打動對方,寫得真淳而有趣。有的甚至唱道:“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驅樂歌》)這樣的潑辣簡直是南方人想都不敢想的。總之,這些表現愛情與婚姻的民歌,都直接表現了熱烈的生命衝動,很值得珍視。不過,在北方情歌中,個別也有婉媚的風格,可能是受了南方民歌的影響。上面所列的最後一首,就可以看出。
將北朝民歌與南朝民歌相比較,可以大略概括如下:在感情表現上,北朝民歌以直率粗獷為特徵,少有南方民歌那種婉轉纏綿的情調;在語言風格上,北朝民歌以質樸剛健、富有力感見長,沒有南方民歌那樣華美的文辭、精緻的手法,更不用雙關隱語的技巧。在詩歌形式上,也以五言四句體式占優勢,約為百分之六十。其餘多為整齊的七言、四言詩,雜言體較少。但這裡要指出一點,即許多詩是經過翻譯的。如《敕勒歌》,《樂府廣題》說:“其歌本鮮卑語,易為齊言(指漢語)。”又《折楊柳歌》有“我本虜家兒,不解漢兒歌”二句,則可見原非漢語。翻譯是一種再創作,這方面的成績也值得讚美。
《木蘭詩》
這首詩宋初編的《文苑英華》題為唐韋元甫作,其他宋人著作也有認為是唐人作的,所以其產生年代尚有爭議。不過,多數研究者認為它是北朝民歌,而可能經過唐代文人的修改潤飾。這是一首敘事詩,一向被認為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
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在民風勇悍,戰爭連年的北朝社會中,完全有可能發生過女子扮男裝從軍殺敵的真實事件。這種事情最容易引起社會中的好奇心理,因而流布開來,逐漸形成一個文學故事。在這首詩中,故事的傳奇性,人物的英雄性格,收尾的喜劇色彩,都反映了普通民眾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趣味,反映了人們在平凡生活中對不平凡事物的愛好。木蘭這個人物,被塑造成十分美好的形象。她有對父母的摯愛,有勇毅的個性,也有女子對家庭的眷戀,歸來後一節,又寫出她的美貌和富有生活情趣、機智活潑的一面。總之,作者把自己所要求的人物品性都賦予了她,使她成為一個健康明朗、充滿人情味的女英雄。所以,自古及今,她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詩歌的語言,有著濃郁的民歌風味。那些淺近、輕快的敘述文筆,和口語化的、穿插在全篇中的對話,造成了活躍的氣氛。“東市買駿馬”以下四句,“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爺娘聞女來”以下六句,連用排比重疊句式,顯得節奏明快、音調和諧。中間“萬里赴戎機”以下四句,文字精整,高度概括,從全篇的剪裁來說,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錘鍊的痕跡很重,與全詩不太統一,可能是經過文人改造的。
民族性格美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自古以來就過著居野澤,逐水草,以畜牧為業,以狩獵為生的生活。浩翰的沙漠,廣袤的草原,培養了人們粗獷、博大的胸懷,居無城郭常處,以穹廬為舍,各部落各自畜牧營產,不相徭役,父子男婦相對踞蹲無禮的習俗,造就了人們質樸、坦率、真誠的性格。
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沒有中原漢族那種繁縟的禮教約束,也沒有嚴重的壓抑人性等級森嚴的政治統治,因此,他們可以坦誠地、直率地、無須掩飾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北朝民歌中有一曲敘述畜牧、射獵、愛情緊密結合的《地驅樂》,其辭曰:"青青黃黃,雀石頹唐。槌殺野牛,押殺野羊。驅羊入谷,自羊有前。老女不嫁,蹋地喚天。側側力力,今郎無極。枕郎左臂,隨郎轉側。摩捋郎須,看郎顏色。郎不念女,各自努力。"
這是一曲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民歌,關於南北朝時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的婚姻習俗,在我國史書上多有記載。《後漢書》雲,其嫁娶,則先略女通情,或豐歲百日,然後送牛馬羊畜以為聘幣。又雲,以季春月,大會於饒樂水上,飲咽宴畢,然後配合。還雲,婚姻之法,二家相許竟,輒盜婦將去,然後送牛馬機聘,更將婦歸家,待有孕,乃相許,隨還舍。
由以上史料可知,《地驅樂》一詩,描寫和敘述的是青年男女從射獵、畜牧、求愛、歡娶、通情、配合的全過程。"老女不嫁,蹋地喚天"生動地展現了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年輕少女那種粗獷質樸的性格。"枕郎左臂,隨郎轉側",把青年男女歡合的情形,表露無遺。語言樸實,心境坦誠,沒有絲毫的羞澀之感。"摩捋郎須,看郎顏色",又表現了他們心心相印,情意膠合,相互間深深的愛戀。縱觀全詩,表達的感情粗獷而不粗野,質樸而不庸俗。《折楊柳枝歌》也是一曲描寫愛情的歌,詩中描寫了一個年輕少女以愛情的嚮往和追求。詩曰:"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敕敕何力力,女子等量齊觀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訊息。"
"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直言快語,無遮無掩,"阿婆許嫁女,今年無訊息",是對阿婆的譴責和埋怨,但卻沒有悲觀的色彩,這是北方少數民族在性格上和南朝漢民族的明顯不同之處。這裡,我們可以引一首南朝的內容相同的民歌作一比較。《子夜時歌》其一曰:"寒鳥依高樹,枯木鳴北風。為歡憔悴盡,那得好顏容。"
對得不到的愛情,遮遮掩掩,內心是何等的悲傷!而表達卻指東說西。
又如《讀曲歌》一首云:"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願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失去了愛情,等於失去了生活的情趣。而抗爭的辦法是何等的軟弱無力!
然而,北朝民歌,絕無這種無可奈何的情緒,他們可以主動地、大膽地、直率地、坦誠地、去尋求,公開地、毫不掩飾地亮明自己的觀點,表述自己的愛心。《捉搦歌》就是這樣的詩篇。歌辭曰:"粟谷難春付石臼,弊衣難護付巧婦。男兒千凶抱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誰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禪後裙露。天生男女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黃桑柘屐蒲子履,中央有絲兩頭系。小時憐母大憐婿,何不早嫁論家計!"
詩句明快爽朗!"男兒千凶飽人手,老女不嫁只生口。"這是大聲的呼喚,公開的宣講,男子就是給人吃飽飯的,女人就是生兒育女的,這裡"只"音毋,讀wǘ,即"不"的意思。老女不嫁,是不會生孩子的呀!這就說得多么粗獷坦誠,大膽而又真實!
"天生男子共一處,願得兩個成翁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天生男女是要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兩個人結紙吧!這種求愛的態度和語言,是何等的直爽、大膽、坦蕩、乾脆!
"小時憐母大憐婿,何不早嫁論家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女孩子小時候是愛母親的。長大了就該愛丈夫了,我們早點結婚吧,結了婚你當家!
"論家計"是鮮卑族的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一種美滿幸福家庭的標誌,婦女專持門戶,也是人們對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追求。
《顏氏家訓》在講到鮮卑族這種社會習俗時說:"鄴下風俗,專以婦持門戶,爭訟曲直,造請逢迎,車乘填街衢,綺羅盈府寺,代子求官,為夫訴屈,此乃恆代之遺風乎!""何不早嫁論家計"正表達了人們對這種愛情及家庭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愛,是人類的天性,是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也是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美學思想和對美的追求。民歌,是一個民族的美學思想最原始的材料。從以上引述的材料可知,我國北方少數民族,他們的愛是質樸,也是坦率真誠的,甚至是肆無忌憚、無所顧忌的。
這,正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固有的民族性格美!
民族風格美
生活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他們一直過著"散居野澤,隨逐水草,戰則與家產並至,奔則與畜牧俱逃,不齋資糧而飲食足"的遊牧征戰生活。特定的生活環境,各部族間不斷地互相攻戰侵伐,形成了他們特殊的美學國想和對美的追求,這就是貴壯尚武、尊強崇健的社會習俗。關於北方少數民族的這種社會習俗,我國史書上也多有記載。
《史記·匈奴傳》云:匈奴族、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為食。力能彎弓,盡力甲騎,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又雲,其戰,人人自為趨利。善為誘兵以殲敵。其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又雲,匈奴習俗,有勇健能理訟決鬥者,推為大人。無世業相繼,邑落各有小帥數百千落,自為一部。大人有所召呼,則刻木為信,雖無文學而部眾不敢違犯。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大人以下,各自畜牧營產,不相徭役。其俗,貴壯健,賤老弱,壯者食肥美,老弱食其餘。
這種貴壯賤老的社會風氣,培養了人們貴壯尚武、尊強崇健的美學心理和審美趨向。《企喻歌》就是一曲歌頌壯健尚武精神的民歌。其辭曰:"男兒欲作健,結伴不須多。鷂子經天飛,群雀兩向波。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膘。牌子鐵裲襠,尾桑。前行看後行,齊著鐵裲襠。前頭看後頭,齊著鐵衤瓦。"。
詩的第一節,歌頌了勇健的男兒們,他們結伴不多,卻非常有力量,他們征戰一處,就象經天的鷂鷹,被攻戰者,就如同群雀一般,紛紛躲避,倉皇逃竄。第二節,是歌頌他們一邊放牧,一邊練武的情形。第三節是寫牧民們出征前的雄壯場面。真是軍容整齊,雄姿英發,所向無敵!
健壯而武藝超群的人,可以被人們推為大人,強大的部落,可以征服其他部落充當盟主,呈令一時,威震四方。因此,人人都希望自己成為武藝高超的壯者、健者、強者。
《折楊柳歌》中寫道:"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後別雌雄。"
他們希望通過戰鬥、角逐、比武,戰勝對手,使自己成為人們崇敬的英雄人物。
人們對壯者、強者表現出由衰的敬慕和佩服。《琅琊王歌》中寫道:"客行依主人,願得主人強。猛虎依深山,願得松柏長。快馬高纏鬃,遙知身是龍。誰能騎此馬?唯有廣平公。"
人們歌頌強者,願意依附於強者,追隨武藝超群的人,一則是自身獲得保護,同時,也使自己在強者的手下,施展才能,在征戰侵伐中,獲得更多的物質利益,改善自己的生活待遇。《幽州馬客吟》一曲中寫道:"快馬常辛苦,剿兒常苦貧。黃禾起贏馬,有錢始作人。"
有了財富,才獲得做人的資格,財富從何而來。就是"剿"--攻戰侵伐。要在戰鬥中獲得勝利,當然就得強壯、勇健、武藝超群。不然,就會當俘虜,或被對方殺掉。由此可見美學思想的產生和社會的物質基礎密切相關。
民族情懷美
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由於他們特定的生活環境和草原遊牧生活方式,培養了他們特有的一種高亢激越、豪邁奔放的民族情懷。最能表現這各種民族情懷的民歌首推《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這裡,詩人用高亢激越的情懷,豪邁奔放的語言,歌頌了遊牧民族的草原生活。蒼蒼是天,茫茫厚土,牛羊在牧草中時陷時現,這是一幅多么美麗動人的圖畫啊!
天高地闊的草原,不僅給牧民們送來豐盛的畜牧產品,還培養了牧民高亢激越、豪邁奔放的情懷,同時,由於遊牧生活的不穩定性和遊牧社會不斷發生的爭搶劫奪,牧民們的災難也是深重的。人們要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也就訓練了人們一種雄渾、悲壯、豪邁、頑強、堅貞不屈的意志。不論在什麼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他們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戰鬥下去。
《紫騮馬歌》是一曲描寫戰爭導致人無家可歸的民歌,其辭曰:"高高山上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千里,何當還故處。"
北人戀土,儘管他們無城郭常處,隨逐水草,但是,一去數千里,對故處的遊牧之地,還是深深懷念的。
然而,戰爭是殘酷的,只有戰勝各種艱難險阻,才能獲得戰鬥的勝利,《隴頭歌》一曲,寫的就是一位掉隊的戰士,戰勝困難,追趕大部隊的事。詩曰:"隴頭流水,流離西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捲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看秦川,心肝絕斷。"
詩的主人公在戰鬥中掉了隊,天寒地凍,旅途艱險,"寒不能語,舌捲入喉",但是,我們的主人公仍是堅忍不拔,兼程前進,"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慷慨激越,豪邁奔放,樂觀歡快的情緒,在北朝文人詩歌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北朝詩人溫子升的幾首樂府民歌,就是很好的說明。
樂府民歌《白鼻》歌辭曰:"少年多好事,攬轡向西都。相逢狹斜路,駐馬詣當壚。"
又,樂府民歌《涼州樂》曰:"遠遊武威郡,遙望姑臧城。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路出玉門關,城接龍城坂。但事弦歌樂,誰道山川遠!"
漢族詩人曰:"春風不度玉門關",又曰"西同陽關無故人"。可是,在北朝詩人的筆下,卻是那樣的高亢激越,豪邁奔放、樂觀歡快。
敬重女性人性美
中國文學史上,從來沒有象北朝民歌那樣敬重女性,歌頌女中豪傑的現象,在漢族統治者心中,就認為女子是"小人",是"禍水",是亂天下的"罪魁禍首",對待婦女問題,漢族文人多採取鄙視的態度,根本談不上對女中豪傑的讚揚和歌頌了。可是,在北朝民歌中,歌頌女傑的詩,卻是屢見不鮮。《李波小妹歌》是其中的一首,其辭曰:"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婦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詩中集中歌頌了李雍容這個女中豪傑,她"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她是那么的英勇善騎、武藝高強啊!
《折楊柳歌》是一曲描寫少數民族女子要隨丈夫上戰場的事,歌辭中寫道:腹中愁為樂,願做郎馬鞭。出入郎臂,蹀座郎膝邊。
她的丈夫可能是一個漢族青年,以歌相勸,折柳相送,她氣憤地說道:"遙看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人歌!"
因為,她決心要隨郎上戰場,於是,提出了與丈夫比武的請求,詩中寫道:"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跋黃塵下,然後別雌雄。"
要和丈夫決一雌雄,只有少數民族的婦女可以這樣做。
《後漢書》雲,我國北方少數民族,"謀用婦人,唯戰鬥之事乃自決之"。又說,"父子男女相對踞蹲無禮"。就是說,女子在家中和父母丈夫具有平等的地位。
北朝民歌中描寫婦女英雄行為最好的是《木蘭辭》。木蘭,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少女,在父親無力出下的情況下,她"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她武藝高強,所向披靡,在十二年的征戰中,她把自己鍛鍊成了一位巾幗英雄。她一心報國,不求名利,視高官厚祿如糞土,戰爭勝利後,又回到家鄉,成為一位普通婦女。戰功卓著而本性不改,這種高貴的本性,是一種崇高的美德,是永遠值得歌頌。
詞義貞剛貴乎實用的美學觀
北朝民歌和當時南朝民歌最大的區別,不僅在所描寫的民族性格、社會習俗、人的情懷、人性特徵上不同,還有重要一點,就是南朝民歌僅限於個人性情的抒發,而不注重民歌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作用。北朝民歌特別注意詩歌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作用的。這個社會作用,不僅表現在它們的揚善,而且特別是用民歌來懲惡,對社會生活中種種醜惡現象進行揭露和批判。
《高陽樂人歌》就是一曲揭露統治者及其爪牙巧取豪奪、橫行鄉里、為非作歹的民歌。其辭曰:"可憐白鼻,相將入酒家。無錢但共飲,畫地作交賒。何處蹀來,兩紅似火。自有桃花客,莫言人勸我。"
高陽王,魏孝文帝的弟弟,據《魏書·高陽王傳》說,此人識懷短淺,不學無術,因為他是皇帝國戚,依仗權勢,巧取豪奪,權極人臣,富兼山海,僮僕六千,妓女五百。他的走狗、爪牙也仗勢欺人,橫行鄉里。《高陽樂人歌》對高陽王的走狗和爪牙為非作歹的行為,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撻。
北朝民歌把自己諷刺、揭露、批判的矛頭首先指向北朝的最高統治階層,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鹹陽王歌》就是這樣一首民歌。其辭曰:"可憐鹹陽王,奈何做事誤。金床玉幾不能眠,夜踏霜與露。洛水湛湛彌崖長,行人好得度?"
鹹陽王,亦是魏孝文帝的弟弟,孝文帝死,他欲發動政變,奪取皇位,事發逃跑,欲渡洛水、黃河,逃回故都平城,未及渡河而被擒,人們編造了這首民歌,予以批判和揭露。
《陳留章武歌》,也是一曲揭露和批判統治者的民歌。其辭曰:"陳留章武,傷腰折股。貪人敗類,穢我明主。"陳留,是指陳留公要崇;章武是指章武王拓跋融。《魏書》載,靈太后胡充華,一次反把大臣們帶到國庫里對大臣們說,這些東西,你們任意拿吧,李崇和拓跋融貪財心切,因拿的東西太多,一個扭傷了腰,一個摔斷了腿。人們編此民歌,對他們的貪婪行為進行辛的諷刺。
《狐非狐歌》,也是一曲揭露北朝最高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民歌,歌辭曰:"狐非狐,貉非貉,焦梨狗子齧斷索。"
據《魏書》載,公元534年,宇文泰強迫魏孝武帝遷都長安,高歡在鄴城立元善見為帝,稱孝靜帝,北魏分為東、西魏。公元557年,宇文泰奪取西魏政權,建立北周。此詩就是對宇文泰篡奪西魏政權行為的諷刺。
因為宇文泰小名叫黑獺。獺這種動物,既像狐,又非狐;既像貉,又非貉。故詩中說他"狐非狐,貉非貉"。"索"是指北魏拓跋鮮卑族的統治者,因為他們把頭髮編成辮子,稱為"索發",南朝人稱他們為"索虜"。所謂"咬斷索"就是奪取了拓跋鮮卑族的統治權。
《青雀子歌》是揭露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的事。其辭早:"可憐青雀子,飛入鄴城裡。作巢猶未成,舉頭失鄉里。寄言與父母,看好新婦子。"
青河王之子元善見,公元534年,被高歡立為東魏皇帝,歷史上稱孝靜這,建都鄴城。十六年後,即550年,高歡公子高洋遷孝靜帝於晉陽,並告知他的父母把孝靜帝看客起來,他回到鄴城後,一舉奪取東魏政權,建立北齊。詩歌針對高洋的作法,予以諷刺。
北朝民歌,詞義貞剛,重乎實用,就是說,北朝人認為,民歌應該對急劇變化的社會現實,予以強烈的反響和抗爭。民歌不應該,也不是遠離社會生活的個人行為,它是時代的風雨表,它應緊密地和時代脈搏一起跳動。以歌為武器鞭撻和揭露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醜惡的現象,以抒發人們的憤怒和不滿,這是民歌的社會和用之一,它深刻地蘊含著人們的審美觀和美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