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

在北山佛灣對面的山巔上,矗立著一座雄偉的寶塔。因位於縣城北郊,故稱其為"北塔"。

北塔北塔

北塔介紹

關於北塔的建造,在民間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說宋代人馮揖幼年喪父,母親於貧困交加中只好把他寄養於鄰家,忍痛出走謀生,從此沓無音信。
馮揖成年後,官至敷文閣直學士、左中奉大夫。他非常想念親生母親,曾多次派人打聽其下落,但尋母不得。
時間流逝,馮揖已年滿五十。在他做壽那天,熱鬧非凡,賓朋滿坐。群丐聞之,也聚集門外。內有一位雙目失明,白髮皓首的老太婆,惴景生情,嘆息道:"吾兒生同今日,年亦五旬,若在,老身不至流離如此。"這句話恰好被馮揖管家聽見,認為是辱罵了他家老爺,於是命人要把瞎眼老太婆轟走。
此時馮揖正好送客出門,見其爭執,問明緣由,觸動了心事,便把老太婆留下問道:"汝子生年月日能記憶否?"老太婆一一回答,果然與馮揖的生日不差分毫。但馮揖仍有懷疑,又問道:"你兒有什麼特徵嗎?"老太婆答道:"吾兒乃雙胞胎,生下時兩背相連,以刀割開,一死一存,存者背上有長長的刀痕為記。"馮揖未等她說完,撲地便拜。原來站在他面前的瞎子乞丐正是他的親生母親。
此後,馮揖將母親接入家中,盡心侍候,並請名醫為母親治療眼疾。
不久,馮揖母親的雙目重見光明。他很是高興,認為是佛祖保佑,菩薩顯靈。於是便出錢在北山修了這座寶塔,名曰"報恩塔"。
此事在《四川通志》中有載。在"北塔"第四級造像記中也確有"敷文閣直學士左中奉大夫、潼川府路兵馬都鈴轄、滬州安撫使、知滬州軍州提舉學事兼管勸農使、東安縣開國伯、食邑九百戶、賜紫金魚袋馮揖今於昌州多寶塔內施錢四百貫文,足造第六層塔一級"的記載。但據考馮揖出資所造"報恩塔"不在大足北山,而在滬州開福寺。
根據塔內現存三則造像記,一則培修塔記知道,北塔的總募捐者是白亮,捐資者有馮揖、何正言、劉揆等,主持建塔者是刑信道。
北塔系八角形樓閣式磚塔,高約33米。塔基每面寬3.6米,對角距離9.4米。塔身呈腰鼓形,外有十三層,因檐子距離較小,內部兩層為一層,共七層。由拱券門進塔內有石梯盤鏇而上,通達塔頂。從第二層起,每層都按東南西北四方開有四個拱門。
此塔較為顯著的特點,是在塔之內外雕刻了八十號與塔同時的、至今保存完好的石刻造像。這些造像皆刻在嵌於塔心外壁或置於塔身內壁的小龕中。主要題材有:"觀音菩薩"、"如意輪菩薩"、"釋迦佛"、"文殊菩薩"、"嘩嚴三聖"、"西方三聖"、"釋迦與孔雀明王及觀音同龕"、"摩利支天女"、"地藏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釋迦涅般聖跡圖"等。
其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的雕刻,在大足石窟中獨此一處。它依據《華嚴經·入法界品》而作。其經說:"善財童子在福城之東莊嚴婆羅林中,聽文殊菩薩說法,依其指導,次第南行,值諸善知識而聞說法。"塔內第2、3、6號龕表現的均是這一題材,但造像很簡單。
此外,"釋迦涅般聖跡圖"的雕刻與寶頂大佛灣第11號龕略有差異。此龕高1.05、寬0.57、深0.98米。龕正壁中部有兩棵浮雕的娑羅村,枝幹虬曲,葉分五瓣,樹枝中斜插一揚杖。樹右上方摩耶夫人站於雲端,衣飾華麗,風冠霞披,左右侍女攙扶其臂。樹下刻五人,或手捧供物,或悲慟攙扶,或嚎陶大哭。五人腳下橫置一口棺材,有六人圍棺侍立。棺之右側,釋迦雙目緊閉,神態安詳。其後二人跪地,互相攙扶痛哭。其中一人右手拉其左臂,左手上指,面呈驚恐痛苦狀。另在龕左右壁,刻有釋迦姨母摩河波者波提夫人及其妻子耶輸陀羅與眾侍從等。全龕造像,毫無寶頂大佛灣涅磐像所表現出的寧靜肅穆之感,而是一幅悲天愴地,驚恐萬狀,大地震動,金剛傾倒的慘澹場面。
觀罷石刻,再登塔頂上。極目遠眺,但見煙霞往來,梯田層層,崇巒聳削,峰青山笑。遠處宛若長龍的縣城,也盡收眼底,沐浴在藍天白雲之下。
出了塔門,向前行走二三米,腳下便是懸崖峭壁。就在這絕壁上,又有二尊高約十米的大佛撫膝並坐。這二尊大佛,為北塔的一部分。據《法華經·見寶塔品》說,在法華會上,有多寶佛塔由地湧出,釋迦使大法力,用右手一指,令塔門頓開,眾人即見多寶佛於塔內坐獅座上,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多寶佛在塔中見釋迦至,讓出半席,與釋迎並坐論道。崖上二尊造像便是釋迦佛與多寶佛,因其位於北塔之下,故俗稱"二佛背塔"。
參觀完白塔,下得山巔,遊人往往情不自禁,回頭眺望,只見北塔勢如湧出,猶在虛空之際,給人以神妙之感。

圖片列表

門票價格交通提示相臨景點寶頂山聖壽寺牧牛圖釋迦涅般聖跡圖柳本尊十煉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地獄變相六道輪迴圖華嚴三聖像父母恩重經變相北山轉輪經藏窟彌勒下生經變相北塔龍水湖西山森林公園路孔古鎮妙高山潼南大佛寺青龍湖石門山千手觀音像石篆山十大明王像毗沙門天王像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