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迴圖位於寶頂山第3龕,宋代作品。此摩崖造像,頂部為平頂,頂高7.80米,像寬4.80米。龕中刻有一個直徑為2.7米的圓形巨輪,名“六趣輪”。按照佛教的說法,此輪是載人於三界六道中生死運轉的車輪。輪外刻“轉輪聖王”,頭頂“三世佛”,面目醜怪,蓬頭獠牙,腳踏鰲頭,口銜輪沿,雙臂環抱巨輪,以此表示人生之“業力”不可逆轉。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迴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

基本信息

結構

分為四層

六道輪迴圖六道輪迴圖

六道輪可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刻結跏跌坐的捲髮修行者。其左側有一隻豬

,右側有一隻鴿,座下有一條蛇。此三種動物,分別表示愚痴、貪染、嗔恚“三毒”。佛教認為,人生有諸多惡業因,其中尤以“三毒”為最,成為產生諸惡業的根本,故又稱為“三不善根”,列為“根本煩惱”之首。

果報

另從行者胸部(圓心),發出六道毫光,直射輪外,將巨輪分為六份。第二層的六份即是所謂的“六趣”、“六道”、即六種因“業力”導至的果報。

天道

第二層正上方為“天道”,刻日月繞須彌山頂,頂上有安宮殿。此道清潔光明,富麗堂皇,非人類世間所能比擬。“天道”之右為“人道”,刻四人戴冠著袍,持物站立,此道為世人所居,人類之所。“天道”之左為“阿修羅道”,刻一位三頭六臂,手持諸般兵器的阿修羅像。

地獄道

第二層正下方為“地獄道”,刻有漆黑的地獄門,一馬面獄卒正欲把一“罪人”扔進油鍋中。此道為眾苦聚集、悲慘至極之所。“地獄道”之右是“惡鬼道”,刻一餓鬼手擎一人,口咬人頭。“地獄道”之左是“畜生道”,刻一獅一牛一馬任人馳驅,互相蠶食。此道是一切動物群聚之處。

三善道

以上“六道”中的前三道被稱為上三道(又稱三善道),後三道被稱為下三道(亦稱三惡道)。其中最悲慘、最痛苦的是“地獄道”,最快樂、最美好的是“天道”。

因果輪迴之中

在佛教看來,一切眾生都處於因果輪迴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滅,彼生此滅。凡有情識的生命體,在未解脫之前,都“生生於老死,輪迴周無窮”。做善事者隨“善業”而上升,做惡事者隨“惡業”而下沉。“善業”消盡,“惡業”顯報,如此反覆,無有終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處於生死輪迴之中,不免輪迴之苦。

基本教義

在佛教教義中,苦、集、滅、道四聖諦是其基本教義之一。苦諦是佛教人生觀的理論基本。佛教的一切理論都建立在“眾生皆苦,苦海無邊”這塊基石上。有所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取蘊(五盛陰)等八苦。集諦就是探尋造成各種痛苦的根源。滅諦是指斷滅世俗諸苦得以產生的原因和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無苦境界——涅盤。道諦是指達到涅盤境界的道路,即必須遵循的“八正道”。

其重要性僅次於“四聖諦”的是“十二因緣說”,它以唯心主義的觀點,進一步解釋社會不平等和人生痛苦的原因,是對“四聖諦”中“集諦”的詳細說明。六趣輪等三層的造像就具體表現了“十二因緣說”的基本內容,即展現眾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狀”。

第三層上方正中小圓龕內,刻一羅剎將軍,身著將服,手執寶劍,危襟端坐。以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刻,表現了“十二因緣說”中“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人生彼此互為條件或互為因果聯繫的十二個環節。

因果鏈條

在這一因果鏈條中,貪愛又被視為眾毒之首。佛教認為,人們若要解脫人生的痛苦,首先就應從去掉貪愛著手。

具體過程

為了更形象地說明生死輪迴的具體過程,於是第四層分十八格,每格中於瓦罐似的套筒里刻出一個個生靈轉世輪迴的圖像。從“天道”開始,沿反時針方向依次可見套筒兩端刻有:人頭人尾,人頭畜尾(天道);狼頭人尾,牛頭畜尾,獅頭畜尾(阿修羅道);禽頭畜尾,畜頭蛇尾(畜牲道);馬頭蛇尾,魚頭人尾,蛇頭畜尾(地獄道);人頭畜尾,畜頭畜尾(餓鬼道);豬頭畜尾,龍頭人尾,鳥頭畜尾(人道)等等,這可能表示的是受胎生死像,以頭示生所屬,以尾示亡所屬。

然而,佛教又認為,墜入輪迴之中並非無法解脫。輪外左右上方刻有頌偈,意思是只要勤修戒、定、慧,斷除無明,斬斷煩惱,息滅“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得正果而成佛。

“六道輪迴圖”是佛教人生觀的物化表述。它以具體可視的形象,闡述了佛教因果論、因緣說、業力說的基本教義。

生死之輪圖的起源

衲由今晚開始一連數天,應求為大家講述有關西藏佛寺中常見的生死之輪繪畫的種種。為了能得到最大的聞法利益,聽者應在聽法前思維:“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必須成佛;為了成佛,我必須學習成佛之道;故此,我現在要好好地聽受佛法!”

生死之輪,藏文中稱為“輪迴之輪”(Sipay korlo,梵語Bhava-chakra),但西方人稱它為“生死之輪”或“生命之輪”(The wheel of life, the wheel of life and death)等(註:漢傳佛教中稱其為“五趣生死輪”、“五道輪”、“生死輪”及“十二緣起圖”)。這種圖畫,我們常常會在西藏寺院的外牆上見到。對佛法不理解的人,只會以好奇的目光欣賞它,卻不知道這幅畫其實蘊藏著描述眾生生死輪迴、受苦及脫苦的教法在內。

在佛法上,我們必須注重傳承。既然我們要修佛法,就當然必須謹慎地抉擇什麼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不是佛所開示的法、什麼是有傳承的正法和什麼是似是而非、某些人自創的無傳承“佛法”!換言之,我們不要大意,必須確定自己所聽、所學、所修的法的確是佛陀所開示的。為著這個原因,衲現在先講一講生死之輪圖的傳承,亦即這種圖畫的來源。

在佛陀於人間示現的年代,在印度的中部摩揭陀國(Magadha,中印度當年十六大國之一,即今之Bihar近佛陀成道的地方),有一座城叫做“王舍城”(Raja Girha,佛陀最常說法之處,即今之Rajgir,城境內有一山稱為“靈鷲山”,即佛陀開示《般若心經》的聖地)。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國王名為“頻毗娑羅王”(Bimbisara,亦譯作“影堅王”、“形牢王”、“瓶沙王”及“影勝王”等)。這個國王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他不但是第一位皈依佛陀的國王,佛教史上的第一座精舍——竹林精舍(Venuvana) 亦是由這位國王所供養予僧團的(註:見《因果經》中記載)。在印度有另一個大城,名叫“勝雲城”(Rauruka),此城則有一位稱為“優填王 ”(Udrayana,亦譯作“優陀延王”及“烏扎衍那王”等)的國王。上述的兩位國王,是甚有交情的朋友。頻毗娑羅王在現在所說的典故發生時,早已皈依了佛教,而優填王則未信佛教,亦未見過釋迦牟尼本師。

王舍城與優填王所管轄的地方,堪稱國富民強。兩個城之間常常有商人來往作買賣,兩位國王就常常托來往兩地的商旅代捎書信及禮品予對方。在多次互相送贈了珍寶及上等布料後,優填王把一件鑲滿了各種寶石的珍貴鎧甲贈予頻毗娑羅王。這套珍貴的盔甲,不單鑲滿了多種寶石,更有防火、防毒及護身的功能,所以它價值連城,令當時的見者讚嘆不絕。在收禮後,頻毗娑羅王召集了大臣,向他們說:“這么貴重的大禮,朕應當如何回禮呢?朕必須以一件同等的厚禮或更有價值的禮品回贈,你們快幫忙想一想吧!”各大臣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但這些建議都不太恰當,令國王傷透了腦筋。這時候,一位屬婆羅門階級的大臣開口說:“我王!三界之中所有珍寶也比不上佛陀!佛陀現正在我們國境中駐錫,我王何不以佛陀之身相作畫回禮呢?這份禮既吉祥,且又能令優填王積聚福德!”,頻毗娑羅高興地決定:“就這樣辦吧!”

在佛陀聽到頻毗娑羅王的要求時,應允之餘,還授記說:“優填王見畫時,將生大信心及見諦!”在畫師為佛陀作畫時,由於佛陀的聖身自然放出光明萬丈,又因畫師出於敬心而未敢直望佛身,繪畫便變得極難進行下去了。後來,佛陀把自己的身影投在畫布上,由畫師依他的身相比例勾劃身形,再為佛畫上色。畫師又依佛之開示,在佛身相圖畫下,加上了開示皈依、三學、六道生死輪迴及十二因緣教法的生死之輪圖。這幅布畫,被塗上香料而包於上好的絲布內,再放入一個金盒之中。金盒又被放在更大一點的銀盒中;銀盒又復被收藏於更大的紅銅盒中。頻毗娑羅王寫了一信,派使者把信交予優填王,請他在城中張燈結彩,再由大象、步兵及戰車等四軍陪同,出城十一里恭迎佛畫。這幅包裝好了的佛畫,便被供在一頭大象背上,送到了在其城境外恭迎的優填王手中。

本來不信佛的優填王在恭敬地展開佛畫後,便仔細地觀看圖中的內容及參想畫中偈文的內義,同時亦在心中禪思十二因緣的順逆流轉過程、四諦及六道輪迴之苦。由於佛陀的加持、優填王的過往善業力及因緣成熟,優填王在當下便證得了阿羅漢聖人的預流果位境界(註:一種修行的境界——小乘見道位)。此後,這位國王為佛教亦作了極大的貢獻。他的生平故事,可見於《大藏經》中的戒律教法等典著中(註:漢文《大藏經》中之《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阿含經》及《四分律》等,俱有有關優填王之章句片段)。衲在幾年前曾往印尼的浮羅布多(Borobudur)大塔朝禮,留意到塔上的石刻中亦有極多有關此王生平的雕刻圖像。

由上述典故可見,生死之輪圖並非西藏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時代(註: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號窟殿中,便存有古老之生死之輪圖像)。在優填王看畫證道後,古印度的佛教寺院(乃至後來的藏傳佛教寺院)便開始有把這幅畫繪於寺門外的傳統,以令來訪或路過的人見畫而心念畫內含藏的教義(註:見漢文《大藏經》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三十四:“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是故我今敕諸苾芻,於寺門屋下畫生死輪……應差苾芻於門屋下坐,為來往諸人婆羅門等,指示生死輪轉因緣……”及《釋氏要覽》卷三:“毘奈耶云:給孤長者造寺後作念若不彩畫,便不端嚴,即白佛。佛言,於門兩頰……次一面,畫五趣生死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