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是北大為更好地服務國家能源戰略而成立的跨學科研究機構。中心通過整合北大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化學、力學、無線電電子學、數學等多學科的研究力量,圍繞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開展跨學科研究,先後承擔了多項石油天然氣方向的國家攻關項目和石油工業界重要研究課題,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科研人才和勘探開發人才。

石油中心簡介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是國內外知名的能源與資源研究機構。自1989年成立以來,中
心為國家培養了近百名優秀專門人才,為國家石油石化工業、石油天然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被譽為“石油天然氣人才的搖籃”。
賈承造 院士
師資力量: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目前有院士1名、首席科學家3名、教授(研究員)13名、講師1名,此外還有博士後若干名。
研究領域:
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儲層地質學、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信息地質學、數字油田、層序地層學、岩石物理學、測井技術、石油及能源開採研究、水資源研究、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油田構造的數值模擬、盆地構造分析、油氣田開發地質等。

招生專業

面向全國招收“石油地質學”專業博士生和碩士生以及相關專業博士後,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招收石油地質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院校。

發展簡史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在原石油工業部支持下於1989年成立,中心通過整合北大地質學、化學、力學、無線電電子學、數學、能源與資源工程、石油工程等多學科的研究力量,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先後承擔了多項石油天然氣方向的國家攻關項目和石油工業界研究課題,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並在此基礎上為國家培養了一批石油天然氣領域的科學研究人才和勘探開發人才。
為適應新的學科發展趨勢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對能源及相關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大學於2006年調整了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管理體制,成立了中心理事會、中心學術委員會和新一屆行政班子,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會由北京大學領導和各大石油公司領導及其油田分公司領導組成,旨在通過建立新的校企合作機制,促進學校與石油天然氣企業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廣泛合作與交流。學術委員會由石油界的知名學者、油田傑出專家和中心首席科學家組成,旨在加強學術指導,提升學術水平,促進科學理論與油氣勘探實踐的有效結合。

學術委員會

主任: 賈承造
副主任: 馬宗晉 戴金星 金之鈞 潘 懋
委員:(按姓氏筆劃排序)
馬永生 馬宗晉 卞德智 方朝亮 王良書 王尚旭 馮志強 劉池洋 孫煥泉 湯良傑 宋新民 張善文 楊樹鋒 蘇 俊 陳永武
鄭和榮 周新源 龐雄奇 林暢松 金之鈞 趙文智 郝 芳 黨玉琪 凌 雲 袁明生 賈承造 熊金良 蔡東升 潘 懋 戴金星 魏國齊
中心行政人員
主任: 潘 懋
副主任: 劉 波 吳朝東 李江海 郭召傑
首席科學家: 關 平 胡天躍 張東曉
秘書長: 侯貴廷
辦公室主任: 陳晨
助理: 韓曄

科研項目

赴青海油田開展暑期實踐活動自從成立以來,中心先後承擔國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單位的重大科研項目20多項,項目經費3000多萬元。中心還在國內外的相關石油與能源機構中設立了研究生培養基地。
赴青海油田開展暑期實踐活動
部分研究項目
《中國北方晚古生代“過渡層”盆地油氣勘探新領域》
《塔北西部火成岩以及影響下的碳酸鹽岩儲層、構造建模地球物理方法研究》
《柴西北區深層天然氣成藏機理及勘探目標選擇》
《徐家圍子斷陷火山岩噴發模式建立及有利相帶預測研究》
《松遼盆地北部黑帝廟油層層序地層及沉積相研究》
《四川盆地重點層系碳酸鹽岩沉積-成岩與儲層研究》
《深海及崎區地震資料處理關鍵技術研究》
《井噴事故中硫化氫污染擴散研究》
《五彩灣凹陷石炭系天然氣藏精細描述及儲量計算》
《徐中地區火山岩應力場建立》
《火南油藏精細描述》
《華北晚古生代煤系烴源岩分布規律及資源潛力研究》
《煤層氣的紅外遙感與超低頻電磁探測與開發》

未來發展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本著“立足北大優勢,加強校企聯合,瞄準國家目標,促進學科交叉,培養複合人才”的宗旨,立足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科技規劃,緊密結合我國石油天然氣企業的發展需求和我國油氣地質特色,引進、吸收和發展世界石油天然氣研究的最新理論和技術成果,以中國及周邊油氣區研究為重點,探索我國特殊地質背景條件下的油氣成藏規律和勘探開發策略,發揮北大多學科優勢,教研結合、寓教於研,在科研實踐中著重培養創新型複合人才,為我國油氣勘探開發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解決方案。
2008年10月26日,北京大學與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簽定了緊密長期合作關係,此次長期合作協定的簽訂和履行,必將促進雙方的優勢互補與交流合作,並將進一步加快北京大學爭創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推動勘探院朝著到2020年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的目標邁進。

聯合培養

為創新研究生培養體制和機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高層次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研究生教育科學發展,教育部經商中國工程院,2010年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7所高校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6所具有博士授予權的工程研究院中開展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試點工作。
北京大學的聯合培養單位是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培養專業為“石油地質學”。北京大學對接單位是北京大學石油天然氣研究中心,該中心擁有國內首個“石油地質學”專業博士點。首批聯合招收博士生將於2010年九月入學。
按照教育部和中國工程院的要求,雙方從大局出發,密切配合,共同擔負起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和管理責任,充分發揮各自功能和資源優勢,實現強強聯合,形成教育、科研、管理合力,共同構建拔尖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和科學研究新的合作平台。
2010年12月15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向北京大學贈送了代表我國測井軟體最高水準的新一代測井軟體CIFLog1.0。這是雙方繼10月下旬聯合培養研究生並互聘導師以來,進一步加強合作、推進產學研結合的又一舉措。CIFLog1.0版本測井軟體是國家油氣重大專項 “一體化網路測井處理解釋軟體平台”課題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勘探院牽頭,多個單位共同參與研發。這一軟體不僅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而且是全球首個完全基於Java-NetBeans先進計算技術理念建立的,屬於真正意義上的第三代測井處理解釋系統。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介紹,新一代測井軟體CIFLog1.0在北京大學安裝34台套,將為雙方加強地質、地球物理方面合作,發現和培養更多石油後備人才發揮積極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