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見義

胡見義

胡見義,石油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完成的“松遼盆地陸相油氣藏形成與分布規律”、“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等研究成果,豐富完善了中國陸相油氣藏形成理論。組織完成的“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集聚(區)帶的行成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由其組織的首次“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組織“陝參1井”等“科學探索井”的研究與鑽探,發現了新的大油氣區。

基本信息

個人履歷

胡見義 胡見義

胡見義(1934.3.25-)安徽人,生於北京。1959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獲碩士學位。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總地質師、高級工程師。研究總結和建立完善中國陸相油氣藏理論與勘探。發現許多大型油氣田;研究與總結了我國油氣藏類型系列;探索與研究海相環境天然氣田的形成,為發現我國鄂爾多斯盆地大氣田和國外氣田作出了貢獻;主持與研究完成了我國第一部《中國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總報告》。所完成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個人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一等獎、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和重大科技成果獎多次。並獲中國科技基金會“孫越崎能源大獎”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現從事海外油氣合作科研項目和研究生教學,為博士生導師,已有近30人畢業或出站。著作有“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石油地質學前緣”等10餘部。論文有80多篇。

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2年6月,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工程獎” 。

人物生平

胡見義,字星實,1934年3月25日出生於北京市一個普通職員家庭。父親年輕時隨祖父由安徽遷入北京,後來在北京電報局做普通職員。兄妹4人,全家靠父親微薄的收入維持生計,家境拮据。1952年,他考入北京地質學院,次年考取赴蘇留學生,於1954年進入蘇聯烏拉爾礦冶學院石油地質系學習,後又轉入莫斯科石油學院學習石油地質專業,1959年畢業回國。

1959年10月,正值松遼盆地石油大會戰前夜,胡見義來到大慶。次年,被任命為大慶石油勘探指揮部地質綜合研究大隊綜合研究室主任、主任地質師。他跑遍了大慶石油勘探現場,不僅研究地質勘探,還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生油等問題。在大慶會戰中,他參與制定了大慶長垣、泰康隆起、三肇坳陷、安廣隆起和黑帝廟凹陷等勘探項目的部署。他三次被評為“五好紅旗手”,1963年被評為“五好技術幹部標兵”、“科學技術能手”。

1964年起,全國油氣勘探的重點放在松遼盆地的同時,又擴展到渤海灣盆地。胡見義調到勝利油田,任勘探綜合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2月,成立會戰指揮部,他任副總地質師兼地質指揮部指揮。

1969年,石油部任命胡見義為援阿爾巴尼亞工礦部石油總局中國專家綜合組組長。1972年回國,任勝利油田總地質師。1978年,調北京任石油部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地質師。從此,他把研究領域擴展到全國的油氣地質理論和油氣勘探戰略研究及石油工業中、長期規劃上來。

20世紀80年代初,在全國加強了天然氣勘探。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院長翟光明和胡見義帶領“科學探索井”課題組的科技人員與長慶油田技術人員合作,依據前人對陝甘寧盆地的研究與勘探資料,著重研究了古生代海相地層的含氣潛力,提出了尋找大的天然氣聚集區的新觀點和新思路,認為盆地西部天環向斜和東部隆起所發現的天然氣均為零星分布的小型氣藏,而中部由古隆起演化成的中部廣大平緩斜坡,有存在非構造地層岩性圈閉型氣藏的有利地質條件。在盆地中部古隆起地帶部署“陝參1井”作為“科學探索井”。1987年,在此基礎上發現了我國最大的陝甘寧氣田。

進入90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烴類能源的增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見義在進行了對世界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氣、核能、水能和重油瀝青等)的結構變遷與預測研究後,認為我國在立足國內資源的基礎上,引進國外油氣資源作為補充是可行的。並依據對全球石油地質和資源的分析研究,認為引進周邊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現實的。作為中方研究負責人,胡見義與俄羅斯和中亞地質學家合作,進行了東北亞石油天然氣形成地質基礎和資源潛力研究,提出了我國利用俄羅斯遠東和周邊國家石油與天然氣的可行性報告。這一研究結果方案已被採納,中俄兩國已簽定了多項合作協定。

胡見義曾任中國石油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研究第一、第二屆理事,現任中國礦業協會常務理事。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成就及榮譽

60年代前,在地質理論上,雖然有人根據四五十年代陝北地區陸相地層中的含油氣情況,發表過陸相生油可能性的分析文章,但是國外的海相生油理論仍占統治地位。在大慶會戰中,胡見義隨著從局部構造—區塊—區帶—整個盆地的各類地質信息和資料的不斷積累、豐富與充實,在大量勘探實踐、理論研究和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逐步確認了湖相暗色泥岩能夠大量生烴和排烴的事實,並搞清楚了其生、排烴的特徵與條件,於1962年完成和發表了《松遼盆地陸相生油地球化學若干問題》一文。隨後,他又對松遼盆地內部湖相泥岩生成油氣的運移,並在圈閉中聚集形成工業規模油氣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認識,總結出“松遼盆地石油地質和油氣分布的九大規律”,這是關於一個大型盆地內陸相油氣藏形成與分布系統完整的綜合研究報告,為當時的會戰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1959年至1963年,他在大慶油田經過大量實踐與研究,完成了“松遼盆地陸相油氣藏形成與分布規律”綜合研究成果,為陸相石油成藏理論的完善打下了初步基礎,對發現一系列油氣田起了理論指導作用。

1965年,胡見義任勝利油田會戰指揮部副總地質師兼地質指揮部指揮。勝利油田屬渤海灣盆地,在地質上稱濟陽坳陷。渤海灣盆地自早第三紀以來,經歷了多次塊斷活動,地下情況極其複雜,斷層多。勝利油田是渤海灣盆地典型的複合油氣區。針對這一情況,胡見義全身心地投入到東營地區油氣勘探研究與部署的工作中去。他組織、主持研究和制定了東營、霑化、臨邑和車鎮等凹陷的不同地區多個勘探項目的實施方案。方案實施後,濱南等若干油田被陸續發現,其中渤南油田屬於砂岩上傾尖滅型億噸級大油田。在這個基礎上,經過大量的對比和研究,他逐步構思了克拉通內裂谷盆地斷塊發育地區油氣藏形成與分布的地質理論。

1964年至1982年,胡見義又在渤海灣地區系統研究了克拉通內裂谷盆地斷塊發育地區油氣藏形成與分布,在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多年實踐與研究,組織完成了“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的形成理論與實踐”科研成果,進一步完善了陸相油氣成藏理論,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78年,胡見義調任石油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總地質師,主持並參與了全國首次油氣資源研究與評價,歷時5年,完成了我國第一份《全國油氣資源評價研究總報告》,系統研究了中國石油地質理論,分區分層系研究了石油地質條件和油氣的形成與展布,進行了分區、分層系、分盆地、分坳陷的油氣資源評價,提出了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的油氣資源勘探戰略布局,為制定石油工業“穩定東部,發展西部”戰略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1987年,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阿爾巴尼亞近亞德利亞海盆地的天然氣勘探是德國、義大利和前蘇聯等國專家工作過並被放棄的地區。1969年至1972年,胡見義帶領中國專家組以求實的精神,從原始資料入手,對已有鑽井資料複查,一口井一口井地對比砂體小層,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近亞德利亞海盆地的天然氣藏形成與分布”成果報告,從地質理論上闡明了天然氣藏的分布特點、勘探方向與目標。勘探實施後,發現和擴大了氣田。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對他們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阿爾巴尼亞國家領導人接見並高度評價了中國專家組的出色工作。

從1985年起,胡見義主持與組織同行學者分析了鄂爾多斯盆地前人勘探取得的資料,著重研究了古生代海相地層的含油氣潛力,提出了尋找大的天然氣聚集區的新觀點、新思路,認為盆地兩側已發現的天然氣藏均為局部分布的小型氣藏,而現今古隆起演化而成的中部廣大平緩斜坡,有存在地層岩性圈閉氣藏的有利條件。根據這一技術思路,他與礦區專家反覆做了大量研究,完成了我國大氣田“陝甘寧盆地中部氣田及規模預測”研究,並在盆地中部古隆起地帶部署“陝參1井”作為“科學探索井”。1987年,“陝參1井”鑽到3500多米處出氣,儲量為3000多億立方米。

隨著油氣勘探實踐的深入,胡見義十分重視對中國陸相石油地質條件的進一步分析和總結,先後完成了《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和《非構造油氣藏》等專著,系統總結、分析和研究了陸相含油區盆地油氣藏的類型系列,深入探討了油氣藏形成和分布的理論。他立足於海相、陸相各種沉積環境分析、儲集體分布、古地貌和地層超覆等特點,指出地層岩性圈閉重點油藏系列是重要的油氣資源領域。這一類型油氣藏由於形成條件複雜和形態不規則,國外地質專家稱之為“隱蔽油氣藏”。胡見義確認非構造圈閉油氣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和方向,這在他的《非構造油氣藏》專著中有系統的理論闡述和勘探方法程式的確定。在這一理論和方法指導下,從80年代起,我國油氣勘探中發現的這一類油氣藏逐步增加,發現比例由過去的百分之幾增加到30%。他領導完成的“中國東部陸相盆地地層岩性圈閉油氣聚集(區)帶的形成與遠景評價”,1983年獲石油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主要論著

1 胡見義.非構造油氣藏.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

2 胡見義.渤海灣盆地(中國盆地集)(英文).荷蘭:愛勒塞維爾出版社,1989

3 胡見義.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4 胡見義.東北亞石油地質與油氣遠景(英文).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5 胡見義.非海相石油地質(英文).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6 胡見義(中方主編).東北亞油氣潛力圖集及其說明書(英文).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7 胡見義.中國石油地質理論與勘探新進展(英文).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6

8 胡見義.中俄土天然氣地質研究新進展.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5

9 胡見義.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塊斷區的油氣富集.北京:地質出版社,1984

10 胡見義.渤海灣盆地複式油氣聚集(區)帶的形成與分布.石油勘探與開發,1986(1):1-9

11 胡見義.中國重質油藏的地質地化成因.石油學報,1989(1):1-12

12 胡見義.中國東部塊斷地區複式油氣聚集區帶類型及其分布特點(論文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0

13 胡見義.未來石油地質理論的發展趨勢.石油學報,1992(3):3-9

14 胡見義.中國重質油瀝青資源的形成與分布.石油與天然氣地質,1994(2):105-113

15 胡見義.海相石油天然氣地質綜論.海相油氣地質,1996(1):4-9

16 胡見義.第14屆石油大會論文集·渤海灣盆地精細勘探(英文).倫敦:JOHN SONS公司出版,1994

17 胡見義.東北亞古老克拉通油氣勘探遠景和資源潛力.地質評論,1996,42(增刊):7-10

18 胡見義.中國天然氣地質(英文).石油地質(倫敦),1999,22(2):191-213

19 胡見義.中國重油瀝青砂的形成與分布(英文).海洋與石油地質,1999(16):85-95

20 胡見義.新世紀石油天然氣能源科技展望.世界科技,1998(5):21-24

個人簡歷

1934年3月25日 出生於北京市。

1952-1954年 在北京地質學院學習。

1954-1956年 在蘇聯烏拉爾礦冶學院石油地質系學習。

1956-1959年 在蘇聯莫斯科石油學院石油地質系學習,獲碩士學位。

1959-1963年 在石油工業部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任副主任地質師。

1963-1964年 在大港油田任主任地質師。

1964-1969年 在勝利油田任副總地質師,兼石油地質研究院院長。

1969-1972年 在阿爾巴尼亞石油總局任中國專家綜合組組長。

1972-1978年 在勝利油田任總地質師。

1978-1999年 在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任副院長、總地質師、博士生導師、石油大學和西北大學兼職教授。

1997年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社會評價

用不懈的奮鬥去追求真理,用真誠的心擁抱祖國和人民,這是胡見義一生的願望,也是他的座右銘。

1959年,胡見義從莫斯科石油學院畢業回到北京,石油部幹部司司長徵求他的意見:“北京、新疆、青海、松遼,願意去哪?”他只問了一句話:“哪裡工作量大?”司長回答說:“松遼盆地。”從此,胡見義在大慶油田與石油結緣,開始了永不停息的攀登。

胡見義置身於大慶波瀾壯闊的會戰中。在研究大隊綜合組,他跑現場,及時跟蹤每一口井,尤其是錄井、測井和試油重點井的動態。他常常步行幾十公里到井場去收集第一性資料,往往一天只能吃上一碗高粱米飯和幾塊煮蘿蔔。幾十年後的今天,他還深有感觸地說:“當時年輕的共和國正處在困難時期,乾好任何一件事都要吃苦。雖然苦,可苦中也有樂。”他在大慶會戰4年,只探過一次家,在前蘇聯留學時的女友和他分手。他說:“我只想為找到大油田多做點事情”。

在勝利油田會戰時,他堅持深入現場,及時掌握第一性資料。作為副總地質師,下現場從不提前打招呼。長途驅車到井場,與工人同吃同住,邊吃邊聊邊布置工作。

胡見義能取得如此多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一點是惜時如金。他辦公室的燈光,幾乎每天都亮到很晚,節假日幾乎都是在辦公室里度過的。不管外出開會,出國考察,還是參加各種會議,他總要把被這些活動占去的時間補回來。一次,重慶市政府邀請各路專家諮詢資源開發,會後請專家們遊覽長江三峽。胡見義婉言謝絕,立即返京投入工作。

如今,胡見義潛心研究中國石油的發展戰略問題和如何利用國外資源在海外勘探開發石油的重大科技項目。同時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心愿和工作目標:要為我國石油工業培養出更多一些優秀人才。到目前為止,他指導過的20多名博士生和碩士生,或成為專家、教授,或擔負了領導工作。胡見義高尚的品格,對事業執著的追求,激勵和鼓舞著他的學生們。

出版論著

胡見義,非構造油氣藏,石油工業出版社,1986

胡見義等,中國陸相石油地質理論基礎,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胡見義 主編,石油天然氣地質與資源論文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0

胡見義,等,中國含油氣系統的套用與進展-第二輯,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

胡見義等,石油地質學前緣,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院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