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林暢松,教授、博士生導師,1958年10月生,漢族,廣東人。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英國Liverpool大學博士後。美國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的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石油大學兼職教授、美國AAPG會員。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三部。長期從事煤油氣盆地分析及計算機模擬等教學和研究工作,在盆地動力學、沉積地質學和層序地層學、盆地過程的計算機模擬等領域取得過高水平研究成果,先後指導碩、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50多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在沉積地質學、層序地層和構造-地層學、盆地動力學與計算機模擬分析等。學習經歷
1981年 獲武漢地質學院學士學位1984年 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學位
1988年 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學位
1992-1994年 在英國Liverpoor大學做博士後
1999-2000年 美國維吉尼亞州立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科研經歷
目前正負責國家“973”項目二級課題一個、負責並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一個、國家科技部國家攀登項目二級課題一個、“八·五”地礦部重要基礎項目(報告第二副主編)一個、勝利油田“九.五”攻關項目二級課題一個、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東海石油公司項目一個。成果獎勵
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北京市科協優秀青年科技論文二等獎地礦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獲地礦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北京市科協優秀青年科技論文鼓勵獎、北京優秀青年地質論文一等獎、北京優秀青年地質論文一等獎、北京優秀青年地質論文二等獎。學術任職
中國煤田地質學會副主任、中國沉積學學會理事;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沉積學討論組召集人、第四屆中國青年科學家獎初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系主任。發表論文
國內論文(1991-2009)110.林暢松.2009.沉積盆地的層序和沉積充填結構及過程回響.沉積學報.
109.於炳松,林暢松.2009.油氣儲層埋藏成岩過程中的地球化學熱力學.沉積學報.
108.楊揚,胡建中,林暢松.2009.塔西南阿其克背斜地質構造特徵及與油氣關係.地球學報.
107.董偉,林暢松,謝利華,張忠濤,陽孝法,張燕梅,張博,崔立葉.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隆起東南緣斷裂坡折帶及其對低位域構造—岩性油氣藏的控制作用.地球學報.
106.劉景彥,林暢松,盧林,蔡文杰,王必金,董偉.2009.江漢盆地白堊-新近系主要不整合面剝蝕量分布及其構造意義.地質科技情報.
105.彭莉,劉小平,林暢松,劉景彥,陽孝法,王海平,李換浦.2009.塔中隆起晚奧陶世古地貌及其沉積相特徵.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104.謝利華,林暢松,董偉,周彤,陳勝紅,高鵬.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珠江組—韓江組沉積體系.石油地質與工程.
103.謝利華,林暢松,周彤,張博,崔立葉.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油氣成藏條件分析.天然氣工業.
102.董偉,林暢松,施和生.2009.番禺隆起新近系層序、沉積演化與地層圈閉.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01.劉景彥,林暢松,常艷艷,高達,張宇.2009.賀蘭山—桌子山地區石炭—二疊系陸表海高精度層序地層模擬與聚煤分析.現代地質.
100.陽孝法,林暢松,劉景彥,郭凱,宋小勇.2009.博興窪陷沙四段灘壩沉積體系及其主控因素.油氣地質與採收率.
99.謝利華,林暢松,董偉,秦成崗,張忠濤,熊亮.2009.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珠江組—韓江組高精度層序地層.中國地質.
98.林暢松,楊海軍,劉景彥,蔡振中,彭莉,陽孝法,楊永恆.2009.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央隆起帶古構造地貌及其對沉積相發育分布的制約.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97.丁文龍,林暢松,漆立新,黃太柱,余騰孝.2008.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構造格架及形成演化.地學前緣.
96.肖建新,林暢松,劉景彥.2008.烏什凹陷及東部鄰區白堊系層序劃分與沉積古地理.地學前緣.
95.周樹青,黃海平,史曉穎,林暢松,胡尊偉.2008.穩定同位素記錄與環境、生命演化中的重大事件.地質論評.
94.徐長貴,於水,林暢松,王昕,王粵川,李慧勇.2008.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邊緣構造樣式及其對沉積層序的控制作用.古地理學報.
93.楊曉蘭,林暢松,王子良,李桂芬,孫龍,王志強,劉顯賀.2008.運用頻譜分解技術預測東印尼Seram島Oseil油田碳酸鹽岩儲層的裂縫展布.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92.劉景彥,王清華,林暢松,張麗娟,雷燕平,胡廣成,胡博.2008.庫車坳陷西部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層序-體系域.石油勘探與開發.
91.雷燕平,林暢松,劉景彥,楊芳.2008.貝爾凹陷下白堊統構造對沉積充填和砂體分布的控制.石油天然氣學報.
90.劉景彥,林暢松,彭麗,陳清清,張響響,周小軍.2008.構造不整合的分布樣式及其對地層圈閉的制約——以塔里木盆地中泥盆世末為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89.林暢松,楊海軍,劉景彥,蔡振中,彭莉,陽孝法,楊永恆.2008.塔里木早古生代原盆地古隆起地貌和古地理格局與地層圈閉發育分布.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88.陽孝法,張學偉,林暢松.2008.地震地貌學研究新進展.特種油氣藏.
87.周小軍,林暢松,丁文龍,李三忠,彭麗,陳清清.2008.地層結構外延法在塔中隆起古生界多期剝蝕量估算中的套用.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86.周小軍,林暢松,李三忠,彭麗,陳清清.2008.沉積盆地內不整合界面組合樣式.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85.董偉,林暢松,秦成崗,謝利華,陽孝法,崔立葉,張博.2008.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韓江組高精度層序格架和沉積樣式與岩性地層圈閉的發育分布.現代地質.
84.劉景彥,林暢松,賴興運,楊永恆,陽孝法,司寶玲.2008.塔里木盆地庫車坳陷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群底砂岩段沉積古地理和物源體系.岩石礦物學雜誌.
83.龐雄奇,羅曉容,姜振學,林暢松,張水昌,鍾寧寧,李忠.2007.中國西部複雜疊合盆地油氣成藏研究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
82.周樹青,黃海平,林暢松,李存貴.2007.生物標誌化合物、早期生命和古環境.地質論評.
81.張響響,林暢松,劉景彥,崔永剛.2007.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古生界上泥盆統底和三疊系底構造不整合面剝蝕量估算.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80.雷燕平,林暢松,劉景彥,儲呈林.2007.海拉爾盆地貝爾凹陷下白堊統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分析.石油地質與工程.
79.劉春燕,林暢松,吳茂炳,雲金表,鞏固.2007.中國生物礁時空分布特徵及其地質意義.世界地質.
78.儲昭宏,馬永生,林暢松.2006.碳酸鹽岩儲層滲透率預測.地質科技情報.
77.陳瑩,林暢松,余宏忠,崔永剛.2006.歧口凹陷古近紀同沉積斷裂對層序和沉積體系的控制.地質力學學報.
76.周樹青,黃海平,林暢松,李存貴.2006.環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盆地類型及油氣成藏條件.海洋石油.
75.王必金,林暢松,陳瑩,盧明國,劉景彥.2006.江漢盆地幕式構造運動及其演化特徵.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74.宋小勇,林暢松,陽孝法.2006.博興窪陷沙四上亞段高精度層序格架研究.特種油氣藏.
73.劉衛紅,楊少春,林暢松,王瑞麗,馮建偉.2006.勝坨油田沙河街組二段三角洲相儲層特徵及影響因素.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72.林暢松.2006.沉積盆地的構造地層分析——以中國構造活動盆地研究為例.現代地質.
71.張英志,林暢松,馬利民,劉景彥,張宇,梁秀麗.2006.大慶油田葡一油層組高精度層序格架內儲集砂體的沉積構成及其對油田開發的意義.現代地質.
70.陳瑩,林暢松,周小軍,張學偉,楊孝法,雷艷萍.2006.歧口凹陷古近系構造對沉積層序和砂體分布的控制.新疆石油地質.
69.周小軍,林暢松,劉景彥,陳瑩,李三忠.2006.塔里木盆地主要構造不整合的分布特徵及其與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新疆石油天然氣.
68.陳方鴻,張明瑜,林暢松.2005.開魯盆地錢家店凹陷含鈾岩系姚家組沉積環境及其富鈾意義.沉積與特提斯地質.
67.馬玉天,林暢松,王曉東,楊會東.2005.波導管振動採油工藝參數最佳化設計研究.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
66.林暢松,劉景彥,張英志,胡博.2005.構造活動盆地的層序地層與構造地層分析——以中國中、新生代構造活動湖盆分析為例.地學前緣.
65.於炳松,陳建強,李興武,林暢松.2005.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底部層狀矽質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特徵及其成因意義.地質學報.
64.龐保成,林暢松,羅先熔,胡超涌,莊新國.2005.右江盆地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流體特徵與來源.地質與勘探.
63.朱毅秀,劉洛夫,林暢松.2005.中亞地區費爾乾納盆地油氣地質特徵.蘭州大學學報.
62.朱毅秀,金之鈞,林暢松,呂修祥,解啟來.2005.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區早二疊世岩漿岩及油氣成藏關係.石油實驗地質.
61.於炳松,陳建強,林暢松.2005.塔里木盆地奧陶系層序地層格架及其對碳酸鹽岩儲集體發育的控制.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60.肖建新,林暢松,劉景彥.2005.塔里木盆地北部庫車坳陷白堊系沉積古地理.現代地質.
59.吳朝東,林暢松,申延平,馮雪.2005.庫車坳陷侏羅系砂岩組分和重礦物組合特徵及其源區屬性.自然科學進展.
58.劉景彥,陳志勇,林暢松,吳志軒.2004.東海麗水西次凹古新統明月峰組層序—體系域分析及沉積體系展布.沉積學報.
57.於炳松,陳建強,李興武,林暢松.2004.塔里木盆地肖爾布拉克剖面下寒武統底部矽質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學及其沉積背景.沉積學報.
56.於炳松,陳建強,陳曉林,梁世友,林暢松.2004.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底部高熟海相烴源岩中有機質的賦存狀態.地球科學.
55.林暢松,張燕梅,李思田,任建業,張英志.2004.中國東部中新生代斷陷盆地幕式裂陷過程的動力學回響和模擬模型.地球科學.
54.朱毅秀,林暢松,呂修祥,解啟來.2004.塔里木塔中地區二疊紀岩漿岩特徵及其對油氣成藏意義初探.內蒙古石油化工.
53.林暢松,王清華,肖建新,王國林,丁孝忠,紀雲龍.2004.庫車坳陷白堊紀沉積層序構成及充填回響模式.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52.於炳松,H.Dong,E.Widom,陳建強,林暢松.2004.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統底部黑色頁岩的Re-Os和Nd同位素特徵及其與揚子地台的對比.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51.盧明國,林暢松,廖忠禮,張建華.2003.江陵淺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層序地層學特徵.沉積學報.
50.盧明國,林暢松,王典敷,肖建新,夏勝梅,劉麗軍.2003.江陵淺水坳陷湖盆層序地層充填模式.地球學報.
49.劉景彥,林暢松,李喜臣,劉麗軍,張韜.2003.庫車坳陷古近系庫姆格列木組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及其油氣勘探意義.地球學報.
48.於炳松,王黎棟,陳建強,陳曉林,梁世友,劉忠寶,林暢松.2003.塔里木盆地北部下寒武統底部黑色頁岩形成的次氧化條件.地學前緣.
47.吳智平,李偉,任擁軍,林暢松.2003.濟陽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與新生代盆地疊合關係探討.地質學報.
46.盧明國,王典敷,林暢松.2003.江陵凹陷層序地層充填與油氣勘探.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45.劉景彥,林暢松,肖建新.2003.庫車坳陷古近系層序和沉積體系發育特徵.煤田地質與勘探.
44.劉麗軍,肖建新,林暢松,王典敷,盧明國.2003.江漢盆地江陵凹陷沙市組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分析.石油勘探與開發.
43.林暢松,鄭和榮,任建業,劉景彥,邱以剛.2003.渤海灣盆地東營、霑化凹陷早第三紀同沉積斷裂作用對沉積充填的控制.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42.吳朝東,林暢松,申延平,謝小建,肖建新,劉景彥,史艷麗.2002.庫車坳陷侏羅紀沉積環境和層序地層分析.沉積學報.
41.林暢松,杜玉良,翟剛毅,張文秦,張韜,丁孝忠.2002.六盤山弧形構造帶銅多金屬礦床的成礦環境.地球學報.
40.肖建新,林暢松,劉景顏.2002.塔里木盆地北部庫車坳陷白堊系層序地層與體系域特徵.地球學報.
39.龐保成,林暢松.2002.右江盆地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物質來源分析.地球學報.
38.林暢松,張燕梅,李思田,劉景彥,仝志剛,丁孝忠,李喜臣.2002.中國東部第三紀裂谷盆地多幕拉伸過程和深部熱流演化的定量模擬.地質學報.
37.肖建新,楊建民,林暢松,劉景顏.2002.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礦體與圍岩對比研究.黃金地質.
36.邱以鋼,程日輝,林暢松.2002.霑化凹陷下第三系不整合類型及其地質意義.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35.林暢松,劉景彥,劉麗軍,張韜,李喜臣.2002.高精度層序地層分析:建立沉積相和儲層規模的等時地層格架.現代地質.
34.盧明國,林暢松,童小蘭,劉麗軍.2002.湖北當陽區二疊系—三疊系海相地層中油氣運移的流體包裹體標誌.現代地質.
33.張建林,林暢松,鄭和榮.2002.斷陷湖盆斷裂、古地貌及物源對沉積體系的控制作用——以孤北窪陷沙三段為例.油氣地質與採收率.
32.林暢松,劉景彥,張燕梅,肖建新,陳建強,紀雲龍.2002.庫車坳陷第三系構造層序的構成特徵及其對前陸構造作用的回響.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31.陳建強,李興武,於炳松,林暢松.2002.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統底部黑色頁岩地球化學及其岩石圈演化意義.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30.陳建強,王訓練,於炳松,林暢松,李興武.2001.層序地層與地層界線最佳化.地層學雜誌.
29.龐保成,林暢松.2001.右江盆地微細浸染型金礦的成因探討.地質與勘探.
28.林暢松,劉景彥,蔡世祥,張艷梅,呂明,李傑.2001.鶯-瓊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體系的沉積構成和發育背景.科學通報.
27.肖建新,楊建民,林暢松,劉景顏.2001.廣西金牙金礦床百逢組沉積特徵及其與金礦的關係.現代地質.
26.程日輝,鄭和榮,林暢松.2001.反向斷階構造樣式與砂質沉積體發育.長春科技大學學報.
25.於炳松,陳建強,林暢松.2001.塔里木地台北部寒武紀—奧陶紀層序地層及其與揚子地台和華北地台的對比.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24.林暢松,潘元林,肖建新,孔凡仙,劉景彥,鄭和榮.2000.“構造坡折帶”——斷陷盆地層序分析和油氣預測的重要概念.地球科學.
23.劉景彥,林暢松,姜亮,陳志勇.2000.東海西湖凹陷第三系反轉構造及其對油氣聚集的影響.地球學報.
22.許紅昆,林暢松.2000.沉積物壓實的一種校正方法.地學前緣.
21.龐保成,林暢松.2000.滇黔桂地區微細浸染型金礦成因的地球化學制約.地學前緣.
20.林暢松,張燕梅,劉景彥,龐保成.2000.高精度層序地層學和儲層預測.地學前緣.
19.劉景彥,林暢松.2000.前陸盆地構造活動的層序地層回響.地學前緣.
18.程日輝,林暢松,崔寶琛.2000.沉積型式與構造控制研究進展.地質科技情報.
17.劉景彥,林暢松,喻岳鈺,武法東,姜亮,陳志勇.2000.用聲波測井資料計算剝蝕量的方法改進.石油實驗地質.
16.任建業,林暢松,李思田,焦貴浩.1999.二連盆地烏里亞斯太斷陷層序地層格架及其幕式充填演化.沉積學報.
15.林暢松,張燕梅.1999.盆地的形成和充填過程模擬──以拉伸盆地為例.地學前緣.
14.李傑,林暢松,陳平富.1999.瓊東南盆地鶯歌海組—黃流組海平面變化與層序年代地層.地質論評.
13.程日輝,鄭和榮,林暢松.1999.構造斷階與砂體預測:以霑化凹陷富林地區為例.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12.劉景彥,林暢松,肖建新,陳志勇,姜亮.1999.東海西湖凹陷第三系主要不整合面的特徵、剝蝕量的分布及其意義.現代地質.
11.林暢松,解習農,張燕梅,劉景彥.1998.二維沉積層序計算機模擬研究.沉積學報.
10.林暢松,劉景彥,張燕梅.1998.沉積盆地動力學與模擬研究.地學前緣.
9.李思田,林暢松,張啟明,楊士恭,吳培康.1998.南海北部大陸邊緣盆地幕式裂陷的動力過程及10Ma以來的構造事件.科學通報.
8.姚軍輝,關曉東,林暢松.1997.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組三段二、三亞段儲層層序地層學研究.石油與天然氣地質.
7.焦養泉李思田林暢松解習農楊士恭.1995.大型陸相盆地層序地層學研究──以鄂爾多斯中生代盆地為例.地學前緣.
6.任建業林暢松李思田.1995.斷陷湖盆層序地層研究和計算機模擬──以二連盆地烏里雅斯太斷陷為例.地學前緣.
5.張燕梅林暢松.1995.拉伸盆地模擬理論基礎與新進展.地學前緣.
4.李思田,李禎,林暢松,楊士恭,解習農.1993.含煤盆地層序地層分析的幾個基本問題.煤田地質與勘探.
3.李思田,楊士恭,林暢松.1992.論沉積盆地的等時地層格架和基本建造單元.沉積學報.
2.林暢松,楊起,李思田,李禎.1991.賀蘭山-桌子山區太原組和山西組三角洲沉積體系的沉積構成和聚煤作用.煤炭學報.
1.林暢松,楊起,李思田,李禎.1991.賀蘭奧拉槽早古生代深水重力流體系的沉積特徵和充填樣式.現代地質.
1.Lin Changsong, Erikoson Kenneth, Li Sitian, etal., Sequence architecture,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their control of lacustrine sequence of the Erlian Basin, AAPG Bulletin, 2001, V.85, No.11:2017-2043.
2.Lin Changsong, Liu Jingyan, Xiao Jianxin, et.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the Tertiary tectonic sequenc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foreland tecnism in the Kuqa depression, the Tarim Basin. Science in China (D). 2002,V.45, No.3:250-258.
3.Lin Changsong, Liu Jingyan, Cai Shixiang etal.,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ing setting of large scale incised valley and submarine gravity flow systems in the Yinggehai and Qiongdongnan basins,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1, V.46, No.8:690-693.
4.Lin Changsong, Zhang Yanmei, Li Sitian, etal., Quantitatively modeling of multiple stretching of lithosphere and deep thermal history of some Tertiary rift basins in East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2002, V.76, No.3:324-330.
主持科研
主持過10多項重要的研究項目,對渤海灣盆地、塔里木盆地、二連盆地、鶯-瓊盆地、賀蘭山拗拉槽、百色盆地、江漢盆地、東海西湖及麗水凹陷等煤油氣盆地開展過較深入的研究。在盆地動力學、沉積地質學和層序地層學、盆地過程的計算機模擬等領域取得過高水平研究成果,提出過“多幕裂谷過程和深部熱流演化模擬模型”、“斷陷盆地構造地層和層序地層”、“二維沉積層序形成過程模擬模型”、“盆山耦合過程及其沉積充填回響”、“大型下切谷和海底扇沉積模式”、“構造坡折帶及砂岩油氣藏預測”等方面提出過創新理論,套用於砂岩油藏群分布預測取得重大的經濟效益。目前承擔有國家重大基礎規劃項目(973)課題、國家攀登項目課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油田生產單位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出版專著
出版和合作出版專(譯)著7部,代表性專著有:1.林暢松、揚起、李思田,1995,《鄂爾多斯西緣賀蘭拗拉糟充填演化分析》,地質出版社。
2.李寶芳、李楨、林暢松, 1995, 《鄂爾多斯盆地中部侏羅紀層序地層和沉積體系分析》,地質出版社。
3.李思田、路風香、林暢松,1998,《中國東部環太平洋帶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動力學背景》,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