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簡介
北京中醫院占地2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萬餘平方米,開設住院床位583張,日平均門診量5000人次左右。醫院擁有在職職工1200餘人,其中教授、研究員、正副主任醫師159人,國家級名老中醫21人、市級名老中醫2人,中國醫師獎獲得者、北京市新名醫等3人,有20位在學術上卓有建樹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醫院概況
設有皮膚病研究中心、消化中心、腫瘤醫療中心、中醫治未病中心、針灸科等26個臨床科室和各型肝炎、風濕病、銀屑病、紅斑狼瘡、濕疹、瘡瘍、周圍
血管病、乳腺病、乳腺癌、肺癌、乾燥綜合徵、骨質疏鬆症、不孕症等70多箇中醫專台,在各型肝炎、風濕病、潰瘍病、腎病、腦血管病、銀屑病、紅斑狼瘡、濕疹、周圍血管病等的治療上,在國內居領先水平並享有盛譽。
中藥房常備中藥飲片近600種,中心製劑室根據已故著名老中醫及一大批科研專家的驗方、祖傳秘方及科研成果研製出260多種藥品,丸、散、膏、丹、紗條、酊劑、油劑等近20種劑型,其中106種已進入醫保報銷範圍。
醫院設有檢驗科、物理診斷科、放射科、病理科、核醫學科等醫技科室,擁有CT、ECT、DSA血管機、大型全自動化分析儀、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儀等現代化醫療設備。
近年來,醫院狠抓專科建設和學科建設,積極開展創名院、建名科、樹名醫活動,並取得顯著成效。現有6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5個北京市重點專科,5個北京市中醫藥重點學科;4個北京市中醫特色診療中心建設單位;急診科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中西醫結合急診臨床建設基地。還有婦科、兒科、呼吸科等3個院級專科,形成了國家級、市級、院級專科分層遞進、滾動式發展的良好格局。另外,我院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第一批13家“治未病”預防保健服務試點單位之一,也是北京地區唯一的一家。
醫院文化
院徽
院徽注釋:
主題造型為“Beijing”的首寫字母“B”的變形,神似一個透視的葫蘆,既有“懸壺濟世”之意,又體現了中醫中藥之特色,同時,“B”也體現了“北京”的含義。
“B”變形後神似數字100,體現了醫院百分百的服務。“B”的豎筆用銀針來體現,一方面象徵中國傳統醫學,一方面也是“jing”的首寫字母“j”的變形,與“B”呼應,構成醫院“北京”的地域含義。豎畫加上藥葫蘆的下半部又恰似一個“中”字,強化了標識的中醫特色。
“北京中醫醫院”幾個字為郭沫若先生親筆手寫,從而更加彰顯了醫院厚重的歷史感和人文內涵。用象徵生命的綠色作為標識色,體現了醫院的活力和生命力以及崇尚健康、敬畏生命的情愫。
院訓
北京中醫院院訓為“仁術勤和”。
院訓釋義:
“仁”:代表仁慈、大愛和德行,把“仁”放在院訓的首位,彰顯了醫院醫務工作者崇尚“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醫院文化和道德追求;
“術”:醫術、學術和技術,標誌著醫院醫務工作者對醫術精益求精、對學術力求科學嚴謹的職業精神;
“勤”:是勤奮、努力和奉獻,凸顯了醫院醫務工作者愛崗敬業、勤學苦練、熱忱為患者服務的風貌;
“和”:是和諧、和睦、和順,既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也體現了醫院構建和諧醫院的理念和追求。
歷史沿革
美術館后街屬東城區景山地區,南北走向,北起交道口南大街南端,南止美術館東街西端,長852米、寬34米。元代此街為安貞門街的一部分,明代為安定門大街的一部分;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推行警政”、“整理地面”,對京師部分街巷名稱重加厘定,稱此街為“大佛寺西大街”,因街南段路東有大佛寺而得名,“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首創路”,1973年更名為“美術館后街”,因位於中國美術館北面而得名。
美術館后街23號在街北段路西,現為北京中醫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是北京市屬的三級甲等綜合性中醫醫院。
此地位於元、明、清三代皇城外東北角,緊靠皇城,元代屬蓬萊坊,明代屬保大坊,清代屬正白旗。元至元年間,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處為道教正一派傳人張留孫建崇真萬壽宮,清雍正年間此處為諴親王府,同治年間為榮安固倫公主府,俗稱“大公主府”。
崇真萬壽宮,因元世祖忽必烈封張留孫為“天師”(張留孫堅辭不就)而又稱“天師庵”。張留孫生前不僅掌管集賢院的道教事務,而且“升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儼然當朝宰相;死後又被追封為“道祖神德真君”。所以,崇真萬壽宮在元代不僅具有“道教第一叢林”的典雅和清幽,而且,應該具有相府的威嚴和熱鬧。因為,張留孫雖然沒有接受“天師”的封號,但他的地位和權勢遠在“天師”之上。其時,張道陵嫡傳的“天師”只是奉旨掌管江南道教而已。
張留孫(1248-1321),字師漢,信州貴溪(今江西省貴溪市)人。自幼入龍虎山學道,至元十三年(1276年)隨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入朝,被元世祖留在宮中,至治元年(1321年)十二月卒,在朝45年,歷經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備受朝廷尊崇,累加封號。世祖封“上卿”、“玄教宗師”,成宗封“玄教大宗師”、追封其三代均為“魏國公”,武宗封“大真人”,仁宗封“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忽必烈不但給張留孫封號,命尚方(專門為皇室製造刀劍等兵器及玩好器物的機構)為其鑄有“大元皇帝賜張上卿”銘文的寶劍,還在大都(今北京)和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上都郭勒)為其各建一座“崇真萬壽宮”。
大都城裡的崇真萬壽宮在明代就已經被改造成儲存餵馬用料的“草料庫”了,稱“天師庵草場”,而今更是片瓦無存。所以,無法詳細敘述崇真萬壽宮當年的規模和格局。不過,通過對現有資料的分析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其一,蒙古太祖年間,道教全真派傳人丘處機奉詔到雪山晉見成吉思汗,丘處機進言,統一天下要不嗜殺人,治理天下要敬天愛民,養生之道在於清心寡欲。道教淵源於古代巫術,但丘處機不談鬼神卻被成吉思汗稱為“神仙”;而張留孫恰恰因為善齋醮、符錄等事才見寵於忽必烈。前者在征戰天下之時求的是方略;後者在江山一統之日為的是賜福,為帝後的健康祈禱,為朝廷的選官占卜。從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求“人”到求“神”的運行軌跡中再次揭示了“其興也
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律的內在原因。
其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可見,所謂“仙山”只是一種幻想,而要使幻想的東西形象化就必然要依靠人的設計,而人的設計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據此,可以構想:元大都的崇真萬壽宮建在皇城外“艮”位,應該帶有仿照宋代在汴梁建造“艮岳”的痕跡;又因為是為道教正一派建造宮觀,必然要體現正一派的道家理念。其主要建築應該有山門、牌樓、御碑亭、上清宮、玉皇閣、七星壇以及建有以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為主要景觀的園囿,在園囿中或許還散養著一些仙鶴和梅花鹿,有一些諸如“海為龍世界、雲是鶴家鄉”之類的刻石和楹聯。既然坊名“蓬萊”,那么,周邊的建築也要與之相協調,營造出“神仙社區”的文化氛圍。
文化是可以傳承的,歷史是可以再現的。
諴親王府,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明代的“天師庵草場”舊址建成“諴親王府”。王府坐北朝南,面闊五間的臨街門開在東南方向。東路是王府的主體建築;臨街門北有面闊五間的正宮門;正宮門內東、西兩側各有面闊五間的配廡;正北依次為面闊五間的大殿,面闊三間的後殿,面闊五間的後寢,面闊五間的罩房。東路之西,仍可分為南北約略成軸線的三路房屋,最西路為祠堂、佛堂。
諴親王府是“世降一等”親王府,府主只有一代親王,即康熙皇帝的第二十四子允祕。允祕於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為“諴親王”,卒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後謚“恪”。其長子弘暢襲爵,是為“諴郡王”。
大公主府,同治年間“諴親王府”的府主綿勛已經世襲遞降為“貝子”了。於是,府被收迴轉賜給鹹豐皇帝奕的長女——榮安固倫公主,成為“固倫公主府”,俗稱“大公主府”。後此府又轉賜給恭親王奕訢的長女——榮壽和碩公主,成為“和碩公主府”,俗稱仍為“大公主府”。為什麼恭親王的長女不是“郡主”,而是“公主”呢?因為,慈禧太后喜歡恭親王的這位女兒,將她收養,慈禧太后的養女自然就是“公主”了。
民國時,榮壽和碩公主的後人家道衰落,終因債台高築棄府而逃,遂府歸債權人吉祥戲院所有,後由憲兵三團、後方醫院使用。
1956年,此處改為北京中醫醫院。1985年,北京中醫醫院建門診樓和醫技樓,將原有建築搬遷,易地復建。“大公主府”復建在密雲縣城西門外的“白河郊野公園”內,占地面積為2.1萬平方米,有房屋多間,分府門、正殿、寢宮門、寢殿、後罩房等。曾為密雲縣博物館。
相關榮譽
該院是首都醫科大學中醫藥臨床醫學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學醫院、北京市中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承擔著大專生、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培訓任務。我院以科技為先導,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帶動專科建設和人才建設。1978年以來,共獲科研成果獎175餘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研獎73項。
全院職工的共同努力下,醫院的兩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可喜成績。連續多年被評為“首都精神文明單位”,先後被授予“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示範中醫醫院”、全國“百佳醫院”、 “北京市物價、計量、質量信得過單位”等稱號。
2006年成為“北京市A類醫療保險定點醫院、北京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定點醫院和北京2008年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定點醫院。2007年被批准為北京市醫保費用免審A類醫院。在中國健康第一入口網站39健康網主辦的“2007中國健康年度總評榜”活動中,我院被評為最受歡迎的三甲醫院。 \
中西結合——全新診療技術成果為京城胃腸疾病患者造福
多年來一直在專業技術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德勝門胃腸科,在多年臨床治療經驗和前端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成功引進並研發了多項診療技術,運用中醫調理加先進高科技檢測設備,中西醫結合全面有效調理胃腸疾病,如有效打通“幽門梗阻”的微米光&中醫調理療法,胃潰瘍治療金標準胃潰瘍無痛內窺鏡修復療法,治療胃下垂事半功倍的昇陽益胃調理療法,一次性治癒食道炎的中西醫平衡降逆調理療法,全面攻克消化不良的益陰復胃調理療法等,臨床治療效果明顯,為京城眾多胃腸疾病患者帶來了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