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故里景區

劉基故里景區

劉基故里,地靈出人傑,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建於天順三年的劉基廟(墓)均批准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劉基故里現存完好的人文景觀,主要有劉基故居(因拍電視劇《劉伯溫》,重修了劉基故居,見圖1、圖2)、書院、劉基讀書路、聰明泉、劉集墓(劉基高祖)、天葬墳、白鶴仙橋、武陽亭、雲來亭、故里紀念亭、盤谷亭、辭嶺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劉貊墓(劉基次子劉璟後),劉璟祠、劉璉祠等。

基本信息

簡介

劉基故里景區位於福地文成縣南田山。劉基,字伯溫,封誠意伯,諡號文成,文成縣名由此而來。他是明朝開國元勛,“學為帝師,才稱王佐”,是中國歷史上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著有兵書《百戰奇略》、散文集《郁離子》。劉基樹開國勳業,兼傳世之文章,後人尊稱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人豪。
劉基故里,地靈出人傑,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建於天順三年的劉基廟(墓)均批准為國家級文保單位。劉基故里現存完好的人文景觀,主要有劉基故居(因拍電視劇《劉伯溫》,重修了劉基故居,見圖1、圖2)、書院、劉基讀書路、聰明泉、劉集墓(劉基高祖)、天葬墳、白鶴仙橋、武陽亭、雲來亭、故里紀念亭、盤谷亭辭嶺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劉貊墓(劉基次子劉璟後),劉璟祠、劉璉祠等。
自然景觀分別有:金龜山、寶劍山、七星落垟、壽桃山、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疊岩、老龜壽崖、老鷹岩、龍壁洞、石馨洞等。使劉基故里呈現出天地人和的天下第六福地。

風景導遊

誠意伯廟】背靠華蓋山。木質結構。建於明天順三年(1458),系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分“王佐”、“帝師”兩水坊,頭門、儀門、正廳、追遠祠五重,占地300O平方米。正廳有劉基及其子劉璉、劉璟坐像三尊,左廊有個900斤古銅鐘。廟多明、清、民國、現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學士劉權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蘇淵雷、沙孟海、裴昌會等書題的匾額楹聯。廟前有廣場,可容數千人。
【盤谷古民居】鐘山與亢五峰兩山峽谷,形若一隻圓盤,故名盤谷。劉伯溫孫劉A(鹿字去比換繁體與字)建宅於此。劉A精曉詩文,著有《盤谷集》,明洪武二十三年襲封誠意伯。盤谷現留有五座明代民居建築物,有三進二合院,亦有單合院,均為重檐歇山造。盤谷村前,有一日清澈見底,夏涼冬暖的古井,系劉A親手挖掘的“盤谷古井”。
盤谷亭】誠意伯廟西,有兩座山,一座形似大鐘,稱鐘山;一座似華蓋,叫華蓋山。兩山之間,一條小路婉蜒於青田方向,舊時建有城門,依城門建築成事,因亭處盤谷,便稱“盤谷事”。亭前古松、古柳杉、古格樹直插雲霄。古榕樹上又長他樹,堪為奇觀。
【擎天亭】盤谷亭旁,一條石徑仄仄,直達鐘山頂。山上岩石嶙峋,古松蒼蒼。一亭兀立其上,叫擎天亭。於此極目,南田山水盡收眼底;更有陣陣松濤,引人遐想。
九九橋】盤谷古民居前,華蓋山腳,有小溪潺潺,一條小橋曲曲折折,架於其上。橋為劉兆祥先生所建。劉先生愛國愛家鄉,兄妹九人,“九九歸一”,取名“九九橋”,以表祖國一統。
亢五峰】盤谷後山,海拔1115米。山頂一石,石如飛蝶。峰下,有一天然石平坦,中有長方形岩床,可躺六人。傳說有鶴髮童顏者在此邊吃桃邊奕棋,樵人看到丟掉的桃子多肉,欲撿吃;老翁送他一個。樵人邊吃桃邊看奕棋,棋完回家,樵人妻子頭髮已白,孫子成群,故稱仙棋岩。亢五峰東側山腰,有一疊岩高二十餘丈,中有洞。亢五峰西側懸崖峭壁間有石洞,洞口丈余。傳說此洞與瑞安營前灘腳地籟洞相通。曾有一隻牡羊精作亂,被法師許竹邁釘死洞中。此處還有“搖動崖”等景觀。清青田縣令萬里詩讚力五峰景色:“天嬌游龍勢已窮,敢夸群山一般同。若將五姥移翠接,極目寒雲天地空。”
【辭嶺亭】在誠意伯廟東。為紀念劉伯溫次子劉璟而建。劉璟曾授谷王府左長史。明建文四年(1401),燕王朱棣篡位,劉璟被捕入京,時值端午節前一天。眾鄉親提前過端午節,餞別劉璟;五月初五,劉璟和眾鄉親在華蓋山與天耳山坳口揮淚告別。劉璟入京後被害而死。亭依華蓋山與天耳山坳作城門式,石木結構,上作歇山重檐式。亭內有趣在田楹聯:“勢血灑西風,高處寒多,慨撫頭顱辭故里;孤身投朔雪,望中人遠,獨留面目見先王。”亭旁古松蒼蒼,直上雲霄,人稱忠節松。從城門中經過,陡而峻。此路系劉基當年出山和回歸之路。
武陽亭】在武陽村內。面作五開間,系單檐懸山式。原由劉基六世孫劉啟節建於明正德年間。現存系清與民國年間重修式樣。
故里亭】六往重檐式,內層系水柱,外層為石柱,構築嚴謹。存有清乾隆二十八年青田邑令吳捧回立的碑誌一方,上刻“明開國誠意伯劉文成公故里”。
武陽三漈】在村口東側。一漈叫風水漈,高70餘米,鄉里人說瀑聲如“旺子千孫”,故名;瀑流從寬闊的岩壁垂下,形如牛尾當空飄舞,故又叫牛尾瀑。二漈叫書房漈,絕壁三面合攏,形似書房,中有眾多岩石,酷似莘莘學子,故名。三漈為將軍漈,有峭壁如將軍屹立,將軍身後有石椅。鄉里人稱村口三漈之形、之聲,兆示了武陽是個出將軍、讀書人的地方。
七星落作】劉基故後面朝壽桃山。中有一爿田作,作中分布著七個大土墩,似星宿般有序排列,鄉里人稱為“七星落垟”。
石圃山】古名鶴峰,海拔1133米,系南田境內最高峰。山上靈岩怪石、岩壁、岩坦、岩壟在漂渺的白雲迷霧中時隱時現。清進上端木國瑚七言律詩云:“雲圍石圃萬峰稠,水繞平田百澗流。林靜四時遺鶴羽,山深五月有羊裘。移家好逐葛仙去,棄世誰從松子游。嘆息又成歸未得,南陽零落草廬秋。”
伯溫觀景台石圃山頂端,有一石岩坦,約300平方米。相傳劉基曾在此觀景:俯視石圃山分出的九支山脈。
觀稼亭】在辭嶺亭邊上的天目山頂。石結構,單檐圓頂。亭外古松盤曲擁秀。東面8OO余畝的淡暑湖猶如一面明鏡。淡暑湖邊上的朱壟山西有一巨崖似龜,名叫鬼疊石。石下有一洞名鐘鼓洞。東有三石相疊成品字形的崖,叫仙疊崖。仙疊崖高三丈、寬五丈,中有空洞,可容數十人。傳說有一厲鬼在朱壟作亂,禍害百姓,仙人呂洞賓過此,與厲鬼比法疊石,故成鬼疊石與仙疊崖。其上有“氣象萬千”、“光明磊落”石刻。仙疊崖近旁有一石洞叫石磐洞,以石擊洞壁,鍍鋁似悠悠磐聲。
劉府舊宅】明洪武二十年,劉基次子劉璟攜侄從武陽徙居南田建此劉宅。宅外有換衣亭、栓馬石、跑馬場。宅旁是飲馬池和馬棚。劉宅面闊七開間,重檐歇山式,往礎全為方形塔木,距今6O6年,現存五間正房。
【忠書祠】劉璟追封忠節公。明嘉靖年間,建忠節祠以紀念劉璟。清乾隆時重建。現為單檐懸山式,面作五開間。
參政祠】劉基長子劉璉,曾任江西右參政。劉璉為官清廉,為人正直,族人建“參政祠”以紀念他。祠為單檐是山式,面五開間。
忠勇祠】在南田鎮張坳村。原建於明嘉靖,重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面寬七開間,分頭門與正廳二重,為單檐合院式,結構嚴謹,規模宏偉。
【劉基故居】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15日,劉基生於此;1375年4月16日死於此。現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後修建房舍碑誌,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見劉基當時住房的簡陋,品格的高尚。
【天葬墳】位於武陽後山,為劉基祖父墓。墓主劉延槐,字尚德,朱元璋追封其為永嘉郡公。相傳劉基祖父亡後未葬,有一衣衫襤樓者路過;大人梁氏憐之。衣衫襤褸者囑梁氏提金瓶缸隨其後,走著走著,他提過金瓶缸,口中念念有詞,輕輕一擲,有山崩坍,將劉基祖父屍骨罐入葬。該墳便稱為天葬墳。衣衫襤褸者行至村口石橋,化白鶴飛去,村口石橋便名白鶴仙師橋。
【誠意伯墓】在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系國家級文保單位。九支小山脈延伸至此,俗名“九龍搶珠”。占地812平方米,墓前有石碑一方,上刻“明敕開國太師劉文成公墓”。墓前有田形似墨硯,有小土丘。形似龍珠;左方有一品字山丘,形似筆架。民國初,章太炎撰有《弔文成君銘人誠意伯墓青草妻妻。據載,劉伯溫臨死前,子劉璉、劉璟呈上有石馬、石獅、石將軍把門。條塊石鋪成的三過三圈墳墓圖,被劉伯溫撕得粉碎,並勸誡兒子說:“墓字上草下土,若用石鋪,怎么生草?古人造字,大有講究,人不能靠造墳墓立牌坊流芳百世。試想,張良、諸葛武侯墓又在哪裡?”按遺訓,劉伯溫之墓放條石塊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