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節祠

忠節祠

忠節祠位於西裱褙胡同23號,是為紀念明代于謙所建的祠堂。該祠本為于謙故宅,清初被毀,原貌已不樣,光緒年間重建。

位於西裱褙胡同23號,原懸門匾“於忠肅公祠”。于謙(1398-1457),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明英宗時兵部尚書。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族入侵,英宗與宦官王振率軍50萬親征,八月敗於土木堡,英宗被俘,京師告急,史稱“土木之變”。事變後,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十月,瓦剌兵大舉進犯京師,兵抵西直門外。于謙領官兵22萬,列陣於九門外,經五天奮戰,瓦剌軍敗退。景泰元年(1450年)瓦剌也先將英宗送回京師,被尊為太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病,議立太子即位,英宗與太監曹吉祥、親信大臣石亨策劃,發動了“奪門之變”。英宗復辟,因“奪門之變”而有功的石亨、徐有貞對英宗說:“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故以“謀逆罪”將于謙於天順元年(1457年)殺害。相傳於謙被害之日“陰霾翳天,京郊婦孺無不灑泣”。于謙在土木之變後,曾選京師三大營軍十萬人,創立團營,加強訓練,以衛京師,是我國軍隊設團營的創始人。于謙為官清廉,傳為他寫的《詠石灰》表達了他高尚純潔的品質,詩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粹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這首詩也正是他一生的寫照。成化二年(1466年)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還將其故宅改為 “忠節祠”。萬曆十八年(1590年)改“忠肅祠”,並在祠中立於謙塑像。大司馬王一諤曾夢見於回來並誦一首詩,詩中有“空中血淚憑誰訴,萬里忠魂獨自歸”之句。清末思想家、史學家魏源曾為于謙祠做一聯為.“砥柱中流,獨挽朱明殘祚;廟容永奐,長贏史筆芳名”。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光緒年間又重建,仍名忠節祠。
該祠坐北朝南,本為于謙故宅,清初被毀,原貌已不樣,光緒年間重建。該祠為四合院式布局,入口為一廣亮式大門,東跨院內原有奎光閣,為兩層小樓,上為奎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兩旁木聯為;“帝念有功群小讒謀天□□;公真不朽故居額記地猶靈”。1976年.奎星閣因地震被毀,後小樓亦拆除。前院有倒座房五間,進深五檁;廳房五間,進深五檁,硬山清水脊。正院正房五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90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正房前有東西廂房各兩間,硬山合瓦頂。在正院的西側,另有兩路跨院,每跨院各有正房三間,倒座房三間。此外,在西院西端有西廂房三間,東院東北端有東廂房兩間。該祠用作民居,大部分建築仍保存,目前居民已騰出,進行了加固維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