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經歷
1936年,劉吉典考入河北省天津師範藝術科,學習音樂基礎課程。1940年在天津市立師範本科畢業。之後,又到北京私立中國大學學習。大學期間,他主攻琵琶、崑曲及音樂理論。
個人履歷
劉吉典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國樂傳習所任國樂合奏課講師。1948年,在津為郭沫若創作的名劇《孔雀膽》譜寫配樂。解放後,劉吉典任天津群藝劇社配樂兼樂隊指揮。1951年調到中央戲劇學院崔承喜舞蹈研究班任音樂組長,兼民樂隊作曲、指揮。1952年在馬可主持下的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任器樂組長,1953年轉入中國戲曲研究院從事戲曲音樂研究工作。1955年到中國京劇院藝術室,專業從事戲曲音樂的作曲至退休。
創新內容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戲曲藝術步入了新的歷史階段。1956年演出的實驗劇目《三座山》由劉吉典參與創作。在《三座山》的劇本里,因為劇作者採用的是分幕分場的編法,把原來京劇的上下場和情節的組織手法,做了較大的變革,在幕前還使用了“序歌”。另外,還有不少地方插進了蒙古民歌以及很多民眾的合唱、舞蹈場面。可以說,這些都是京劇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新東西。為了提高創作質量,劉吉典請來民樂和部分洋樂演奏員,初步解決了京劇樂隊缺乏中、低音的現象和新唱腔與新內容的協調問題。《三座山》完成後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對此後京劇現代戲的創作提供了經驗。
作品簡介
從1958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京劇院相繼搞了一批近代戲和現代戲,如《白毛女》、《詹天佑》、《金田風雷》、《洪湖赤衛隊》、《平原游擊隊》、《紅燈記》等,這些戲都是由劉吉典任音樂設計。其中,在《白毛女》的創作中,劉吉典提出了對唱與念的語音要力求統一協調的要求,即在表現現代生活時,需要把唱、念中原來歷史傳下來的“湖廣音”(即湖北武漢方音)削弱,適當增強“京音”因素,同時也包括使唱腔和韻白口語化,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在建國後的17年中,除現代戲外,劉吉典參加創作的新編歷史劇也為數不少,如《木蘭從軍》、《玉簪記》、《望江亭》、《人面桃花》、《桃花扇》、《臥薪嘗膽》、《三家福》、《趙氏孤兒》、《西廂記》等。在新編歷史劇中,除唱腔外,幾乎每出新戲裡都有不少新的配曲音樂創作,創作難度不亞於唱腔。在這些音樂創作上,劉吉典下了很大的功力。
戲曲音樂是民間藝術,為歷代藝術家以“師徒相承,口傳心授”的方式所延續。長期以來的狀況是創作多積累厚,但研究卻少,更無完整的理論體系。劉吉典從事戲曲音樂的理論研究,填補了這個空白。
個人貢獻
在京劇音樂方面,他1981年任《中國京劇大百科全書》音樂分支主編,撰寫並審核了數十條較大的戲曲音樂條目。他的《京劇音樂概論》一書,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他還破譯了百餘年前存在於早期京劇中的“湖廣調”古譜《蘆花河》,相關研究文章發表於湖北《戲曲研究資料》。2004年還編著了《劉吉典戲曲音樂作品選集》。
在曲藝音樂方面,劉吉典於1992年為《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天津卷)擔任特約編審,為京韻大鼓、天津時調、梅花大鼓、天津衛子弟書等近十個曲種的曲譜及文字說明進行審核。其中,“天津衛子弟書”是近百年來瀕臨失傳的曲種,這次新發表的曲譜是劉吉典在20世紀40年代初,從天津民族音樂家楊芝華先生那裡學到的。劉吉典把古調和曲調資料經過工尺譜譯為簡譜,並在唱法及伴奏方面加以解說。
個人榮譽
1994年文化部藝術局、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中國京劇院等單位聯合舉辦了兩次“劉吉典戲曲音樂研討會”,會上向劉吉典頒發了全國戲曲音樂界最高獎項——“孔三傳獎”。
劉吉典晚年仍牽掛著戲曲音樂的明天。每天看書、聽音樂,醞釀著下一步的研究計畫。
誕辰:1919年,農曆己未年